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它的生命就是互助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哪些合作学习的方式,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亟待我们一起探讨。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初兴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到合作学习,并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1]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合作不仅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一种现实社会特别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
一、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方式
说到“合作学习”,多数教师就会想到“小组学习”,在语文教学的观摩活动中,教师也都习惯于把学生分组,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然后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这些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方式。合作学习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让几个孩子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边使用同一本教材,讨论学习和完成作业,而是要引导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
因此合作学习的方式可分为多种方式:同桌两人合作、师生互动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合作学习也应该延伸要课堂外。新课标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目的就是要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开展综合性学习,如语文趣味活动、调查访问、讨论会、专题演讲、文学社团活动,而不仅仅是把目光停留在课堂上。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合作方式,都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明白合作的规则和技巧。
二、让有效的合作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1.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合作学习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热情”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认真地备课,挖掘出教材中有深度、难度、有开放性等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七色花》一课,在学习课文之后,老师分给每一个小组一朵纸质的七色花,将自己小组的愿望写到花瓣上,然后将全班的七色花制成花束摆放在教室的图书角。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快乐中完成了这次合作学习任务。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课堂内为学生创设实践合作技能的情境
教授技能的最佳时机是需要这些技能的时候。新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篇目富有时代感,情节活泼生动,许多篇目适合表演,而学生又乐于表演,教师可利用这些课文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在排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学会的合作技能。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在讲解课文之后,可以将课文改变为课本剧,划分几个小剧组分别进行指导训练,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表演和评比。教师只需点拨、指导他们在表演的同时恰当地运用合作技能,培养他们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掌握合作的技能。
3、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如:成语接龙比赛、古诗大比拼等。各小组为了能取得胜利,肯定会积极做好赛前准备:分头搜集材料,共同研究,明确分工。比赛中更是紧密团结,密切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4、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如今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在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时,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做到全面。
首先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态度、方法和参与的程度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团结合作的态度、正确的合作的方法。再者,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而只重视了个体的评价,教师不仅要重视对代表小组的中心发言人的个人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也要重视对个人所代表的小组作出的努力和成绩给予评价,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结束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3]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初兴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到合作学习,并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1]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合作不仅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一种现实社会特别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
一、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方式
说到“合作学习”,多数教师就会想到“小组学习”,在语文教学的观摩活动中,教师也都习惯于把学生分组,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然后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这些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方式。合作学习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让几个孩子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边使用同一本教材,讨论学习和完成作业,而是要引导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
因此合作学习的方式可分为多种方式:同桌两人合作、师生互动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合作学习也应该延伸要课堂外。新课标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目的就是要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开展综合性学习,如语文趣味活动、调查访问、讨论会、专题演讲、文学社团活动,而不仅仅是把目光停留在课堂上。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合作方式,都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明白合作的规则和技巧。
二、让有效的合作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1.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合作学习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热情”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认真地备课,挖掘出教材中有深度、难度、有开放性等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七色花》一课,在学习课文之后,老师分给每一个小组一朵纸质的七色花,将自己小组的愿望写到花瓣上,然后将全班的七色花制成花束摆放在教室的图书角。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快乐中完成了这次合作学习任务。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课堂内为学生创设实践合作技能的情境
教授技能的最佳时机是需要这些技能的时候。新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篇目富有时代感,情节活泼生动,许多篇目适合表演,而学生又乐于表演,教师可利用这些课文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在排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学会的合作技能。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在讲解课文之后,可以将课文改变为课本剧,划分几个小剧组分别进行指导训练,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表演和评比。教师只需点拨、指导他们在表演的同时恰当地运用合作技能,培养他们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掌握合作的技能。
3、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如:成语接龙比赛、古诗大比拼等。各小组为了能取得胜利,肯定会积极做好赛前准备:分头搜集材料,共同研究,明确分工。比赛中更是紧密团结,密切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4、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如今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在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时,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做到全面。
首先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态度、方法和参与的程度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团结合作的态度、正确的合作的方法。再者,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而只重视了个体的评价,教师不仅要重视对代表小组的中心发言人的个人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也要重视对个人所代表的小组作出的努力和成绩给予评价,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结束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3]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