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幼关系是幼儿园很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在互动关系中,由于男女性别差异,男幼儿和女幼儿在互动中的表现有所区别。
【关键词】男幼儿;女幼儿;师幼互动;差异
一、互动关系与幼儿园互动关系的总体概括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能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都会发生一定关系。其中,人与人互动关系必须是由两个人以上发生的。幼儿每天都会与其他人产生互动,包括同伴之间,与父母之间乃至与陌生人之间,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老师与幼儿的互动每天都会发生。师幼关系是幼儿园里最重要、特殊的互动关系。它的特殊和重要表现在教育性。
幼儿园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个角色都在其中发挥各自作用。但师幼关系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它师幼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关系。它是学前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幼互动带有一定教育性,它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副产品。幼儿年级尚小,老师在其中处于“控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年幼的儿童,他们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会根据老师对自己的行为、语言调整自己的行为,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受到老师经常表扬的孩子,他的情绪管理和稳定程度、学习成绩明显好于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孩子。所以老师在互动中要注意调整自己一言一行,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那么,在师幼互动中,性别带来的差异又有哪些?
二、男女幼儿在师生互动中的差异
1.在与老师的互动中,男女幼儿喜欢的互动行为类型不同
比如在同老师一起做游戏的过程中,男幼儿更喜欢活泼的、有挑战性的游戏。喜欢同老师待在室外,在互动中表现的更加积极,有很强表现欲望。相反,女幼儿在活动中比较逃避和退缩。喜欢待在室内,并且喜欢安静细致的游戏类型。女幼儿喜欢带有角色扮演的、有较强情感性的游戏,在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中都倾向于合作。而男幼儿喜欢智力型游戏,喜欢担任小团体的“领导者”。
2.在反馈行为表现上,男幼儿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在与老师互动中,相比女幼儿的乖巧听话,男幼儿明显表现出更多的不配合和不服从指令的行为。在3到6岁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攻击性确实是在缓慢累积,出现频率也比较高。这可能跟男幼儿习得家庭中成人行为有关系,还有一个方面原因,是他们会误把脾气大、不服从看做男子汉的优秀品质和象征。比如老师在讲台说话的时候,男幼儿常常会在底下小声嘀咕以彰显“個性”。在幼儿小群体里,这种敢于反抗老师跟老师顶嘴的小朋友往往被视为是勇敢、具有个性的象征。
3.互动中表现的思维和情感倾向不同
在初级感知的偏好上,女幼儿更喜欢玩花花绿绿的色彩游戏,她们的触觉和听觉都比较敏感,但男幼儿在空间方位能力上好过女幼儿。比如在玩迷宫游戏或者魔方游戏时,男幼儿的成功率高于女幼儿。
在注意力方面,在与老师的互动中,虽然女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更加持久和稳定,但在注意反应速度和注意广度上不如男幼儿。
在玩记忆类游戏时,女幼儿更能记住形象比较丰富的东西,而男幼儿对于数字一类有抽象性的东西更有记忆偏好。相应的,女幼儿的想象力比男幼儿更好。比如,在玩数字记忆时候,大多是男幼儿比女幼儿表现的要好。但在玩根据实物编小故事的游戏里,女幼儿的整体表现又好于男幼儿。总体来说,女幼儿的思维方式偏形象思维,男幼儿的思维方式偏抽象思维,。
在互动中,如果幼儿不满与老师,男幼儿的表现是立刻反应在他的外在,会撅起嘴巴或者瞪大眼睛。但女幼儿表现出更加忍耐的特性。比如,男幼儿生气时候会摔凳子或者杯子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女幼儿则会默默忍耐。
三、造成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差异的因素有很多:
1.先天遗传生理因素
男女有别,这是天生决定的。两性天生带有不同的染色体、不同激素水平、造成不同外形和一定程度的性别性格。比如男性睾丸酮含量比较高,天生比女性更有攻击性。这种差异在孩童时期就有萌芽表现,是不能避免的。
2.后天性别差异的社会化推进
很多社会学家,包括哲学家波伏娃都认为,人的性别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人从儿童时期就被置于强化了性别差异的社会环境中。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套大家公认正确的性别行为图式。例如男孩子要穿蓝色衣服,女孩子要穿粉红色衣服。男孩可以玩汽车,玩枪炮,女生要被赠与洋娃娃。一些行为被鼓励,是认为是男孩子或者女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一些行为的出现则会受到禁止或者惩罚。久而久之,儿童会将对性别模糊感性认识清晰化并且内化,接着会将这些行为内化。形成男女有别的行为模式。
3.教育系统中的师资构成
师资构成对儿童性别差异影响很大。在我国,越低年级,女老师占据的比例越大。幼儿园里女性教师的比例高达65%以上。日常过多的接触女性老师,会在行为,认知不自觉的向老师靠拢,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影响很大。
另外,大众媒体,比如新闻、电视剧、电影、书籍等也会强化性别模式。比如,儿童经常接触的课外书里。有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大部分是男性。勇敢、自信、有力量大部分都是男性所有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4.家庭的教育影响
学前儿童普遍对异性父母充满好感。比如儿子会崇拜妈妈,女儿会更喜欢爸爸。随着岁数的增长,他们才开始对同性产生认同感觉。家庭应该抓住性别教育的关键期,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
四、总结
在幼儿教育里,师幼的互动不是一对一,而是呈网络状的。老师对幼儿的期待和标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把握动态的互动机会,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幼儿互相学习对立性别中的优秀因素。让幼儿可以成长成为有健全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1).
【关键词】男幼儿;女幼儿;师幼互动;差异
一、互动关系与幼儿园互动关系的总体概括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能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都会发生一定关系。其中,人与人互动关系必须是由两个人以上发生的。幼儿每天都会与其他人产生互动,包括同伴之间,与父母之间乃至与陌生人之间,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老师与幼儿的互动每天都会发生。师幼关系是幼儿园里最重要、特殊的互动关系。它的特殊和重要表现在教育性。
幼儿园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个角色都在其中发挥各自作用。但师幼关系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它师幼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关系。它是学前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幼互动带有一定教育性,它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副产品。幼儿年级尚小,老师在其中处于“控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年幼的儿童,他们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会根据老师对自己的行为、语言调整自己的行为,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受到老师经常表扬的孩子,他的情绪管理和稳定程度、学习成绩明显好于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孩子。所以老师在互动中要注意调整自己一言一行,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那么,在师幼互动中,性别带来的差异又有哪些?
二、男女幼儿在师生互动中的差异
1.在与老师的互动中,男女幼儿喜欢的互动行为类型不同
比如在同老师一起做游戏的过程中,男幼儿更喜欢活泼的、有挑战性的游戏。喜欢同老师待在室外,在互动中表现的更加积极,有很强表现欲望。相反,女幼儿在活动中比较逃避和退缩。喜欢待在室内,并且喜欢安静细致的游戏类型。女幼儿喜欢带有角色扮演的、有较强情感性的游戏,在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中都倾向于合作。而男幼儿喜欢智力型游戏,喜欢担任小团体的“领导者”。
2.在反馈行为表现上,男幼儿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在与老师互动中,相比女幼儿的乖巧听话,男幼儿明显表现出更多的不配合和不服从指令的行为。在3到6岁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攻击性确实是在缓慢累积,出现频率也比较高。这可能跟男幼儿习得家庭中成人行为有关系,还有一个方面原因,是他们会误把脾气大、不服从看做男子汉的优秀品质和象征。比如老师在讲台说话的时候,男幼儿常常会在底下小声嘀咕以彰显“個性”。在幼儿小群体里,这种敢于反抗老师跟老师顶嘴的小朋友往往被视为是勇敢、具有个性的象征。
3.互动中表现的思维和情感倾向不同
在初级感知的偏好上,女幼儿更喜欢玩花花绿绿的色彩游戏,她们的触觉和听觉都比较敏感,但男幼儿在空间方位能力上好过女幼儿。比如在玩迷宫游戏或者魔方游戏时,男幼儿的成功率高于女幼儿。
在注意力方面,在与老师的互动中,虽然女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更加持久和稳定,但在注意反应速度和注意广度上不如男幼儿。
在玩记忆类游戏时,女幼儿更能记住形象比较丰富的东西,而男幼儿对于数字一类有抽象性的东西更有记忆偏好。相应的,女幼儿的想象力比男幼儿更好。比如,在玩数字记忆时候,大多是男幼儿比女幼儿表现的要好。但在玩根据实物编小故事的游戏里,女幼儿的整体表现又好于男幼儿。总体来说,女幼儿的思维方式偏形象思维,男幼儿的思维方式偏抽象思维,。
在互动中,如果幼儿不满与老师,男幼儿的表现是立刻反应在他的外在,会撅起嘴巴或者瞪大眼睛。但女幼儿表现出更加忍耐的特性。比如,男幼儿生气时候会摔凳子或者杯子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女幼儿则会默默忍耐。
三、造成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差异的因素有很多:
1.先天遗传生理因素
男女有别,这是天生决定的。两性天生带有不同的染色体、不同激素水平、造成不同外形和一定程度的性别性格。比如男性睾丸酮含量比较高,天生比女性更有攻击性。这种差异在孩童时期就有萌芽表现,是不能避免的。
2.后天性别差异的社会化推进
很多社会学家,包括哲学家波伏娃都认为,人的性别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人从儿童时期就被置于强化了性别差异的社会环境中。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套大家公认正确的性别行为图式。例如男孩子要穿蓝色衣服,女孩子要穿粉红色衣服。男孩可以玩汽车,玩枪炮,女生要被赠与洋娃娃。一些行为被鼓励,是认为是男孩子或者女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一些行为的出现则会受到禁止或者惩罚。久而久之,儿童会将对性别模糊感性认识清晰化并且内化,接着会将这些行为内化。形成男女有别的行为模式。
3.教育系统中的师资构成
师资构成对儿童性别差异影响很大。在我国,越低年级,女老师占据的比例越大。幼儿园里女性教师的比例高达65%以上。日常过多的接触女性老师,会在行为,认知不自觉的向老师靠拢,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影响很大。
另外,大众媒体,比如新闻、电视剧、电影、书籍等也会强化性别模式。比如,儿童经常接触的课外书里。有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大部分是男性。勇敢、自信、有力量大部分都是男性所有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4.家庭的教育影响
学前儿童普遍对异性父母充满好感。比如儿子会崇拜妈妈,女儿会更喜欢爸爸。随着岁数的增长,他们才开始对同性产生认同感觉。家庭应该抓住性别教育的关键期,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
四、总结
在幼儿教育里,师幼的互动不是一对一,而是呈网络状的。老师对幼儿的期待和标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把握动态的互动机会,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幼儿互相学习对立性别中的优秀因素。让幼儿可以成长成为有健全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