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建设智慧城市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智慧城市不仅会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城市生产方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内涵型城镇化发展; 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利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关键词]智慧城市; 技术创新; 城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301-01
1 智慧城市的理论思考与学术探究
智慧城市理念是看待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这种理念转化为现实则是 2008 年 IBM 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它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综合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学术界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主要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的
1.1 智慧城市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转换器
信息时代的城市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信息为前导、网络为手段、高新技术为支柱,全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广泛覆盖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智慧城市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新特征、新要素和新内容的城市结构和发展模式。从城市内涵特征上看,智慧城市具备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技智能信息化的特征。从城市发展要素上看,智慧城市强调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从城市发展内容上看,智慧城市覆盖了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生活和智慧治理等领域。智慧城市的逻辑建设框架由要素体系、内容体系、发展体系三位一体共同构建起来。与数字城市或智能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注重从城市综合发展战略和整体效益视角看待信息化,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主要在于人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环境相关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只是智慧城市建设和成长中的手段,是为智慧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法。
1.2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从阶段论的视角看,城市发展与信息化、工业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如果说第一轮的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动力,那么现代城镇化将以信息化为发动机,基于信息化的城镇化是更高级形式的城镇化。Graham 和 Marvin 研究发现,信息化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协作效应( 与城市发展协同并进) 、替代效应( 信息传递减少或取代人员来回通勤) 、衍生效应(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和增强效应( 提高原有物质形态网络的功能) 来对城镇化产生作用。这种作用既能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及演化速度、方式和内容,也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城市治理模式、居民生活方式、社会秩序基础的转变与革新。总的来说,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城镇扩散与集聚功能并存,并交织演进; 第二,城市功能信息化和智能化; 第三,信息流成为城市主导要素流; 第四,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的主旋律。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深入发展、城市功能优化升级的客观结果。
2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与战略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城市时代,亟需充分利用城市信息化把握发展机遇,改变以往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面临的诸多失衡问题①,以及应对城镇化过快发展所蕴藏的“大城市病”集中爆发风险。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化”,实现城市经济“智慧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2.1 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
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需要通过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来提高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推进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生活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是内涵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管理智能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等内容。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通过引进电子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子政务,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以及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以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切实解决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使全体居民更多地分享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成果①,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由侧重数量,关注经济要素集聚的外延型城镇化向重视质量、突出城市功能完善和经济社会效益提升的内涵型城鎮化转变。
2.2 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研究发现,近年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仅 3% 左右,而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速却是其 2 - 3 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设施正成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向,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智慧城市是未来 1 - 3年最有潜力深刻影响我国商业和经济的技术,位居 2010年 10 大战略性技术之首。从技术层面上看,物联网、3S( GIS,GPS,RS) 和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核心技术,它们的应用将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动创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智能、生物、纳米等新技术群体集聚,加速重构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现代产业体系。以物联网为例,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 Forrester 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 30 倍,将形成下一个超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在我国,2009 年,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1716 亿人民币,2010 年上升到1 933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 61. 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从应用领域上看,智慧城市建设将为交通、建筑、医疗、电子商务、安防等行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有助于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现实基础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也迫切要求各城市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更全面、快速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向纵深挺进。随着部分地区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完成,为适应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 ICT 变革和应用创新需求,智慧城市成为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截止 2011 年上半年,我国已有近 50个城市、城区或园区提出了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等城市已迈出实质性步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基本形成,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初步具备了深入发展的基本条件。
4 结论
当今传统的城市发展及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上主要大城市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为城市转型升级及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路径,很多国家与城市不约而同地将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发展不同于以往城市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更先进、更全面、更综合、更高效、更便捷、更互通、更智能和更安全的现代技术之上,预示着城市文明新阶段的到来,同时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智慧城市发展应该从转变观念、物联网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物联网产业培育、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 纵论信息化、城市化与工业化[N]. 人民日报,2001, - 07 -26.
[2] 骆小平. 智慧城市的内涵浅析[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 6) :34 - 37
[3]成思危.“智慧城市”需四大要素[N]. 中国经营报,2010 - 05 -22.
[关键词]智慧城市; 技术创新; 城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301-01
1 智慧城市的理论思考与学术探究
智慧城市理念是看待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这种理念转化为现实则是 2008 年 IBM 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它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综合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学术界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主要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的
1.1 智慧城市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转换器
信息时代的城市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信息为前导、网络为手段、高新技术为支柱,全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广泛覆盖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智慧城市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新特征、新要素和新内容的城市结构和发展模式。从城市内涵特征上看,智慧城市具备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技智能信息化的特征。从城市发展要素上看,智慧城市强调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从城市发展内容上看,智慧城市覆盖了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生活和智慧治理等领域。智慧城市的逻辑建设框架由要素体系、内容体系、发展体系三位一体共同构建起来。与数字城市或智能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注重从城市综合发展战略和整体效益视角看待信息化,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主要在于人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环境相关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只是智慧城市建设和成长中的手段,是为智慧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法。
1.2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从阶段论的视角看,城市发展与信息化、工业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如果说第一轮的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动力,那么现代城镇化将以信息化为发动机,基于信息化的城镇化是更高级形式的城镇化。Graham 和 Marvin 研究发现,信息化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协作效应( 与城市发展协同并进) 、替代效应( 信息传递减少或取代人员来回通勤) 、衍生效应(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和增强效应( 提高原有物质形态网络的功能) 来对城镇化产生作用。这种作用既能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及演化速度、方式和内容,也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城市治理模式、居民生活方式、社会秩序基础的转变与革新。总的来说,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城镇扩散与集聚功能并存,并交织演进; 第二,城市功能信息化和智能化; 第三,信息流成为城市主导要素流; 第四,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的主旋律。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深入发展、城市功能优化升级的客观结果。
2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与战略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城市时代,亟需充分利用城市信息化把握发展机遇,改变以往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面临的诸多失衡问题①,以及应对城镇化过快发展所蕴藏的“大城市病”集中爆发风险。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化”,实现城市经济“智慧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2.1 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
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需要通过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来提高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推进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生活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是内涵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管理智能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等内容。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通过引进电子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子政务,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以及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以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切实解决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使全体居民更多地分享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成果①,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由侧重数量,关注经济要素集聚的外延型城镇化向重视质量、突出城市功能完善和经济社会效益提升的内涵型城鎮化转变。
2.2 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研究发现,近年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仅 3% 左右,而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速却是其 2 - 3 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设施正成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向,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智慧城市是未来 1 - 3年最有潜力深刻影响我国商业和经济的技术,位居 2010年 10 大战略性技术之首。从技术层面上看,物联网、3S( GIS,GPS,RS) 和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核心技术,它们的应用将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动创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智能、生物、纳米等新技术群体集聚,加速重构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现代产业体系。以物联网为例,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 Forrester 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 30 倍,将形成下一个超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在我国,2009 年,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1716 亿人民币,2010 年上升到1 933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 61. 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从应用领域上看,智慧城市建设将为交通、建筑、医疗、电子商务、安防等行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有助于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现实基础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也迫切要求各城市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更全面、快速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向纵深挺进。随着部分地区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完成,为适应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 ICT 变革和应用创新需求,智慧城市成为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截止 2011 年上半年,我国已有近 50个城市、城区或园区提出了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等城市已迈出实质性步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基本形成,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初步具备了深入发展的基本条件。
4 结论
当今传统的城市发展及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上主要大城市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为城市转型升级及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路径,很多国家与城市不约而同地将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发展不同于以往城市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更先进、更全面、更综合、更高效、更便捷、更互通、更智能和更安全的现代技术之上,预示着城市文明新阶段的到来,同时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智慧城市发展应该从转变观念、物联网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物联网产业培育、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 纵论信息化、城市化与工业化[N]. 人民日报,2001, - 07 -26.
[2] 骆小平. 智慧城市的内涵浅析[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 6) :34 - 37
[3]成思危.“智慧城市”需四大要素[N]. 中国经营报,2010 - 05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