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社会已跨进了21世纪。适应2l世纪初,中国知识创新体系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素质要求,为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发布的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创新与创业教育已开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什么是创业教育?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是近两年针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而提出的。出路解决不好,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本文就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教育的模式结合具体高校课程内容进行探索,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什么是创业教育?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是近两年针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而提出的。出路解决不好,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创业教育是指教育学生放弃依靠政府、依靠家人的被动就业观,使其在大学生毕业后或大学期间,能大胆走向社会,自我创业。大学生未来可能是发明家、科学家和学者,也可能是企业家、管理者。但适应这种社会身份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能力和素质应从入学时就开始培养,或者从小就应培养这种自主自力自强的创业意识。作为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更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作为高校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
一、创新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模式与方法
创业教育离不开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实《高等教育法》中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为造就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基层,具有科技知识的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科技人才奠定创新基础。
本科阶段的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创新课程内容传授,二是创新学生能力培养,三是创新学生品格养成。其中创新课程内容传授主要是指创新学基础知识;专业创新基础理论;专业创新相关知识,创新学生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创新学生品格的养成只要是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1]
例如:在本科教学计划中,专列“创新系列”课程,设置主体课程。创新系列课程采取全校性选修课和各系(二级学院)自设选修课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全校性选修课程主要开设“创造学基础”,24学时,1.5学分。“科技论文写作”也可以列入全校性创造教育选修课程,可以安排16学时,1学分。各系(二级学院)根据创新教育需要,设置选修课或系列讲座。各系(二级学院)的课程设置尽可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创新背景知识,掌握专业创新方法。例如在教学计划中,土木建筑学院设置“桥梁文化与创新”;机电工程学院设置“机电产品创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创造型人才学”;信息工程学院设置。电子新产品开发”;数理力学系设置“数学实验”等。
开展学科课程渗透式创业教育
通过学科专业教学渗透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激励学生创新精神,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介绍学科前沿发展信息,拓宽学生视野等,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或专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开展大面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2]
例如,机械类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可以编写《机械工程专业概论》,重点介绍机械学科与产业的前沿知识。此外,改革体育教学,从单纯的竞技体育教学向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终身技能的体育教学转变,革新教学内容,体现创新教育思想观念,还可以编写新教材《大学生体育》,并在高校作为教材推广使用。外国语学院以加强外语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学技、学养、学研、学识”为突破口开展创业教育。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高等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新路子。例如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数力系等可以制定电工电子实验系列教学改革方案,打破课程界限,整体设计实验内容,建立若干实验系列模块,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在实践项目上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为了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除了新建“创新教育基础实验室”外,还可以在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注意赋予其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发挥其功能。在加大基础实施投入方面可以新建、改建成的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践基地、机械CAD/CAM实验室,这样便能够基本达到“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注意赋予其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发挥其功能”的基本要求。金工实习基地以开展“金工实习产品设计制造竞赛活动”突破传统金工实习模式,实施创新教育。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基地以高起点、高水平加强硬件建设,在内容上按照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的改革思路设计,形成软件优势,为大学生电工电子创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持。CAD/CAM实验室注重机械与制造新鼓术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三个新建、改建实验实习基地以新的教育观念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品格的实际效果,势必对学生创业教育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3]
在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一方面要对教师提出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创新要求的课题,另一方面也提供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进行方案创新和结构创新设计,撰写观点新颖的论文。并且可以在毕业设计答辩评分中,要求提高创新性的权重,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向创新教育方向发展,这也是为创业教育打下基础。
因材施教,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课程
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一种创新教育方式。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开办成建制的因材施教试点班、选拔性的未来人才培训班以及导师指导下的科技活动小组等具体形式,实施因材施教创新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努力培养部分科技创新骨干或参加科技竞赛的“种子选手”,以点带面,推动全校创新教育。全国各省市高校都应该以不断涌现出夺得省级和国家级科技作品竞赛奖的优秀学生为荣,一般院校通过因材施教和创新教育,也可以培养少数创新意识较强且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这是学生创业的前提保证。
持续不断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传统模式。[4]我国高等院校已有多年的组织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历史,在跨入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还必须通过加强领导、政策导向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如全校性的科技活动月、科技论文报告会、组织参加全国“挑战杯”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棋比赛等科技竞赛活动),使学校内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通过创新实践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提高。 培养雄厚的师资队伍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成败的关键就是是否具有创新教育思想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一所大学的校风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校长和教师。因此,刨新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问题是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教育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
1.自主精神。教师要自主进行学科研究与建设,自行设定课程结构,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自由精神。教师要有独创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实事求是进行自由探索。
3.尊重学生。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不迷信任何权威,敢于探索。但目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灌入式教学,对学生的创见,特别是发表与教师不同见解较难接受,有的还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好奇心棚求知欲。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考试命题的答案只设立唯一正确标准,不允许“多元”解答。这种作法结果,只能培养唯书唯上不唯实的人。
教师若在以上三个方面有突破,创新教育的形式才会多样化。只有广大的教师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各种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模式、途径与方法才会涌出,教师才会将自己的创造心理、意识、科学思维方法及其它创新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宏
能力。
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所以创业教育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方式,创业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课程为基点的创业教育研究可以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内在的突破口。[5]总而言之,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在当下和未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而对创业教育及其课程的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继康,大学生创业教育拓展训练课程模式开发探析[J].体育世界,2012,(07):145
【2】鲁玲玉,全民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J].学理论,2012,(06):95
【3】李青,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3):190-193
【4】肖开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2(33):87-90
【5】黄赐英,实践性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125
[作者简介] 张卫民(1979-),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处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什么是创业教育?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是近两年针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而提出的。出路解决不好,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创业教育是指教育学生放弃依靠政府、依靠家人的被动就业观,使其在大学生毕业后或大学期间,能大胆走向社会,自我创业。大学生未来可能是发明家、科学家和学者,也可能是企业家、管理者。但适应这种社会身份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能力和素质应从入学时就开始培养,或者从小就应培养这种自主自力自强的创业意识。作为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更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作为高校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
一、创新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模式与方法
创业教育离不开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实《高等教育法》中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为造就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基层,具有科技知识的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科技人才奠定创新基础。
本科阶段的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创新课程内容传授,二是创新学生能力培养,三是创新学生品格养成。其中创新课程内容传授主要是指创新学基础知识;专业创新基础理论;专业创新相关知识,创新学生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创新学生品格的养成只要是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1]
例如:在本科教学计划中,专列“创新系列”课程,设置主体课程。创新系列课程采取全校性选修课和各系(二级学院)自设选修课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全校性选修课程主要开设“创造学基础”,24学时,1.5学分。“科技论文写作”也可以列入全校性创造教育选修课程,可以安排16学时,1学分。各系(二级学院)根据创新教育需要,设置选修课或系列讲座。各系(二级学院)的课程设置尽可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创新背景知识,掌握专业创新方法。例如在教学计划中,土木建筑学院设置“桥梁文化与创新”;机电工程学院设置“机电产品创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创造型人才学”;信息工程学院设置。电子新产品开发”;数理力学系设置“数学实验”等。
开展学科课程渗透式创业教育
通过学科专业教学渗透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激励学生创新精神,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介绍学科前沿发展信息,拓宽学生视野等,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或专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开展大面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2]
例如,机械类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可以编写《机械工程专业概论》,重点介绍机械学科与产业的前沿知识。此外,改革体育教学,从单纯的竞技体育教学向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终身技能的体育教学转变,革新教学内容,体现创新教育思想观念,还可以编写新教材《大学生体育》,并在高校作为教材推广使用。外国语学院以加强外语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学技、学养、学研、学识”为突破口开展创业教育。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高等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新路子。例如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数力系等可以制定电工电子实验系列教学改革方案,打破课程界限,整体设计实验内容,建立若干实验系列模块,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在实践项目上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为了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除了新建“创新教育基础实验室”外,还可以在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注意赋予其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发挥其功能。在加大基础实施投入方面可以新建、改建成的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践基地、机械CAD/CAM实验室,这样便能够基本达到“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注意赋予其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发挥其功能”的基本要求。金工实习基地以开展“金工实习产品设计制造竞赛活动”突破传统金工实习模式,实施创新教育。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基地以高起点、高水平加强硬件建设,在内容上按照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的改革思路设计,形成软件优势,为大学生电工电子创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持。CAD/CAM实验室注重机械与制造新鼓术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三个新建、改建实验实习基地以新的教育观念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品格的实际效果,势必对学生创业教育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3]
在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一方面要对教师提出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创新要求的课题,另一方面也提供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进行方案创新和结构创新设计,撰写观点新颖的论文。并且可以在毕业设计答辩评分中,要求提高创新性的权重,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向创新教育方向发展,这也是为创业教育打下基础。
因材施教,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课程
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一种创新教育方式。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开办成建制的因材施教试点班、选拔性的未来人才培训班以及导师指导下的科技活动小组等具体形式,实施因材施教创新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努力培养部分科技创新骨干或参加科技竞赛的“种子选手”,以点带面,推动全校创新教育。全国各省市高校都应该以不断涌现出夺得省级和国家级科技作品竞赛奖的优秀学生为荣,一般院校通过因材施教和创新教育,也可以培养少数创新意识较强且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这是学生创业的前提保证。
持续不断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传统模式。[4]我国高等院校已有多年的组织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历史,在跨入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还必须通过加强领导、政策导向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如全校性的科技活动月、科技论文报告会、组织参加全国“挑战杯”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棋比赛等科技竞赛活动),使学校内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通过创新实践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提高。 培养雄厚的师资队伍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成败的关键就是是否具有创新教育思想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一所大学的校风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校长和教师。因此,刨新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问题是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教育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
1.自主精神。教师要自主进行学科研究与建设,自行设定课程结构,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自由精神。教师要有独创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实事求是进行自由探索。
3.尊重学生。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不迷信任何权威,敢于探索。但目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灌入式教学,对学生的创见,特别是发表与教师不同见解较难接受,有的还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好奇心棚求知欲。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考试命题的答案只设立唯一正确标准,不允许“多元”解答。这种作法结果,只能培养唯书唯上不唯实的人。
教师若在以上三个方面有突破,创新教育的形式才会多样化。只有广大的教师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各种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模式、途径与方法才会涌出,教师才会将自己的创造心理、意识、科学思维方法及其它创新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宏
能力。
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所以创业教育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方式,创业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课程为基点的创业教育研究可以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内在的突破口。[5]总而言之,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在当下和未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而对创业教育及其课程的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继康,大学生创业教育拓展训练课程模式开发探析[J].体育世界,2012,(07):145
【2】鲁玲玉,全民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J].学理论,2012,(06):95
【3】李青,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3):190-193
【4】肖开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2(33):87-90
【5】黄赐英,实践性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125
[作者简介] 张卫民(1979-),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处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