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基于第二课堂的16门活动性课程、27个配套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培养体系设计注重第二课堂活动性课程与素质拓展训练实训有机融合,构建“双线”培养、分级递进、活动导向、实践育人的教学及“客体”主动式、参与式、体验式、发展式学习模式,实现了知行合一。
关键词 第二课堂;理实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机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74-0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职院校既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又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性课程理论和实训体系,特别是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例,有效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第二课堂理论体系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理论体系以活动性课程为载体。活动性课程是一种综合类、体验式课程,具备活动和课程双重属性,基于第二课堂参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学校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按照“主题鲜明、设计合理、富有特色、形成机制、成效显著”的课程标准,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学生的原则设计第二课堂理论体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双线”培养,建立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2大类16门活动性课程。按照教学组织管理要求,从课程设计、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教学大纲和学分考核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具体见图1。依据活动性课程体系,一年级设置9.5学分,开设心理健康等7门课程;二年级设置12学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等7门课程;三年级设置2.5学分,开设德育答辩等2门课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第二课堂实训体系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实训体系建设主要以素质拓展训练为载体,课程实行模块化设计,遵循主动式、参与式、探究式和发展式的课程设计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第二课堂“实训”体系设计实施分级递进培养。针对大一学生围绕入学教育、实践能力、明礼修身和心理健康等模块,编制感恩教育、压力缓解、自信心培养、情绪管理训练、自律意识养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训练、沟通能力提升等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品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2]。针对大二学生,以职业精神为导向,围绕学习效率、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合作、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模块,编制团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就业压力缓解、心理抗挫折能力等主题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针对大三学生,围绕面试能力、创业能力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等模块编制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设计的创新机理
(一)培养理念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性课程与素质拓展实训有机融合,实现“理实一体”
在理论体系设计方面,实现活动变身为课程,第二课堂提升为课堂。整个课程设计兼顾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活动属性和规范系统、考核严谨的课程属性。在实训体系设计方面,健全素质拓展训练群。实训体系设计紧密围绕第二课堂活动性课程主题设计破冰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系统化实训和理论体系紧扣,教学主体和客体紧扣,帮助学生从做中学。“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和能力提升三个模块融会贯通[3],既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又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学习能力提升,整个教学设计突顯“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特色。
(二)教学模式创新:“双线”培养、分级递进,活动导向、实践育人
通过明礼修身等7门课程和创新能力等9门活动性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双线”培养[4]。整个培养过程实现分级递进:一年级教学重点定位为新生适应能力提升;二年级教学重点定位为职业道德养成;三年级教学重点定位为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推行“活动导向、任务驱动、实践育人”的教学模式,针对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2大类16门活动性课程的理论体系设计以及具有较强针对性的27个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实训体系设计,在具体设计环节中设计破冰和较强针对性的实训活动。
(三)教学方法创新:育人突出主动式、参与式、体验式、发展式,实现知行合一
育人突显“主动式”。第二课堂理实一体的活动性课程体系的育人模式区别于第一课堂传统的、填鸭式的、被动的育人模式。每门活动性课程有针对性地收编有教育意义的哲理小故事、经典教育理论、真实案例分析和与教育主题相关量表等参考资料,特别设置了紧扣活动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育人突显“参与式”。在素质拓展训练实训体系中,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学环节,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参与的方式和程度避免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弊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地结合为一体。
育人突显“体验式”。学校设计了以创新能力等为代表的16门活动性课程以及27个素质拓展项目。每门课程设置体验式任务,通过和活动主题相对应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训练,践行了“教育活动”导向、“学习任务”驱动的培养模式,突显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主体地位。
育人突显“发展式”。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理实一体”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在具体活动中扮演适合的角色,以彰显其个性。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能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实施成效
一是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完善。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块和活动性课程体系,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辅导员的专业特长,开展队伍轮训。学校围绕心理健康知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内容,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是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设计,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学生自信心强,善于沟通与合作,创新意识强,潜能高。数据显示,2016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均超过了90%。
三是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求不断探索。围绕敬业、友善等培养模块开发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16门活动性课程,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全部教学设计,主编教材高教社出版发行10万余册,覆盖全国20个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部分模块获得省级精品活动10门、科研立项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学校获得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了相关成果。
参 考 文 献
[1]穆学君,岳贵鑫,李良敏,等.基于活动性课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24-28.
[2]司晓悦,张颖,刘武. 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613-618.
[3]張小洁.浅谈电子CAD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J].价值工程,2011(26):142.
[4]穆学君,李良敏.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5.
关键词 第二课堂;理实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机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74-0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职院校既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又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性课程理论和实训体系,特别是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例,有效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第二课堂理论体系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理论体系以活动性课程为载体。活动性课程是一种综合类、体验式课程,具备活动和课程双重属性,基于第二课堂参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学校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按照“主题鲜明、设计合理、富有特色、形成机制、成效显著”的课程标准,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学生的原则设计第二课堂理论体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双线”培养,建立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2大类16门活动性课程。按照教学组织管理要求,从课程设计、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教学大纲和学分考核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具体见图1。依据活动性课程体系,一年级设置9.5学分,开设心理健康等7门课程;二年级设置12学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等7门课程;三年级设置2.5学分,开设德育答辩等2门课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第二课堂实训体系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实训体系建设主要以素质拓展训练为载体,课程实行模块化设计,遵循主动式、参与式、探究式和发展式的课程设计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第二课堂“实训”体系设计实施分级递进培养。针对大一学生围绕入学教育、实践能力、明礼修身和心理健康等模块,编制感恩教育、压力缓解、自信心培养、情绪管理训练、自律意识养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训练、沟通能力提升等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品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2]。针对大二学生,以职业精神为导向,围绕学习效率、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合作、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模块,编制团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就业压力缓解、心理抗挫折能力等主题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针对大三学生,围绕面试能力、创业能力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等模块编制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设计的创新机理
(一)培养理念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性课程与素质拓展实训有机融合,实现“理实一体”
在理论体系设计方面,实现活动变身为课程,第二课堂提升为课堂。整个课程设计兼顾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活动属性和规范系统、考核严谨的课程属性。在实训体系设计方面,健全素质拓展训练群。实训体系设计紧密围绕第二课堂活动性课程主题设计破冰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系统化实训和理论体系紧扣,教学主体和客体紧扣,帮助学生从做中学。“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和能力提升三个模块融会贯通[3],既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又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学习能力提升,整个教学设计突顯“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特色。
(二)教学模式创新:“双线”培养、分级递进,活动导向、实践育人
通过明礼修身等7门课程和创新能力等9门活动性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双线”培养[4]。整个培养过程实现分级递进:一年级教学重点定位为新生适应能力提升;二年级教学重点定位为职业道德养成;三年级教学重点定位为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推行“活动导向、任务驱动、实践育人”的教学模式,针对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2大类16门活动性课程的理论体系设计以及具有较强针对性的27个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实训体系设计,在具体设计环节中设计破冰和较强针对性的实训活动。
(三)教学方法创新:育人突出主动式、参与式、体验式、发展式,实现知行合一
育人突显“主动式”。第二课堂理实一体的活动性课程体系的育人模式区别于第一课堂传统的、填鸭式的、被动的育人模式。每门活动性课程有针对性地收编有教育意义的哲理小故事、经典教育理论、真实案例分析和与教育主题相关量表等参考资料,特别设置了紧扣活动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育人突显“参与式”。在素质拓展训练实训体系中,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学环节,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参与的方式和程度避免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弊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地结合为一体。
育人突显“体验式”。学校设计了以创新能力等为代表的16门活动性课程以及27个素质拓展项目。每门课程设置体验式任务,通过和活动主题相对应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训练,践行了“教育活动”导向、“学习任务”驱动的培养模式,突显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主体地位。
育人突显“发展式”。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理实一体”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在具体活动中扮演适合的角色,以彰显其个性。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能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实施成效
一是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完善。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块和活动性课程体系,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辅导员的专业特长,开展队伍轮训。学校围绕心理健康知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内容,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是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设计,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学生自信心强,善于沟通与合作,创新意识强,潜能高。数据显示,2016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均超过了90%。
三是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求不断探索。围绕敬业、友善等培养模块开发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16门活动性课程,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全部教学设计,主编教材高教社出版发行10万余册,覆盖全国20个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部分模块获得省级精品活动10门、科研立项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学校获得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了相关成果。
参 考 文 献
[1]穆学君,岳贵鑫,李良敏,等.基于活动性课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24-28.
[2]司晓悦,张颖,刘武. 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613-618.
[3]張小洁.浅谈电子CAD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J].价值工程,2011(26):142.
[4]穆学君,李良敏.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