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连续的文明历史与“纵横一万里”复杂的地理空间。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里,曾经有200多处地方做过都城。这200多处地方发展至今,情况已大不相同,或仍为繁华的都会,或已荒草萋萋无人烟。这其中为人称道者,是所谓“五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后来还有“六大古都”(加上杭州)“七大古都”(加上安阳)“八大古都”(加上郑州)乃至“九大古都”(再加上大同)的说法。
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中国古都学界乃至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是“七大古都”说。在“七大古都”中,南京排在什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谭其骧按照建都时间的长短、统治地域的大小两条标准,把“七大古都”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的大古都是西安、北京和洛阳,它们长期而且连续地作为统一王朝的首都,西安建都时间将近1100年,北京建都时间900多年,洛阳建都时间800多年,这些都城所联系的王朝,如周、秦、汉、唐、元、明、清,又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第二等的大古都是南京和開封,它们曾经是统一王朝的首都,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南京是明初与“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建都时间450多年,开封建都时间220多年;第三等的大古都是安阳和杭州,安阳建都时间300多年,杭州建都时间200多年,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说,安阳和杭州只做过地区性政权的首都。如此,南京是中国的第四大古都,排在西安、北京、洛阳之后。
然而问题在于,所谓“古都”,其实不仅是历史概念,更是现实概念。从现实情况考虑,在城市地位、经济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南京超过洛阳,也可以认为超过西安;加上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区域,普遍是以秦岭、汉水(中游)、淮河划分南北,南京则可以成为南方第一的大古都。这样,我们认定的古都南京的地位,可以表述为:从历史的角度说,南京是中国第四大古都;考虑到现实的因素,是中国第二大古都;而就地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来说,南京是“南中国”最大的都城、第一的古都。
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历来倾向的观点是:南京为偏安之都。偏安,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也就是说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比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所著《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指出:“历代帝王定鼎,其在黄河流域者最占多数……建都于扬子江流域者(南京一带),除明太祖外,大率皆创业未就,或败亡之余、苟安旦夕者也。”
其实,那些“创业未就”或“败亡之余”的王朝,大多并非不求进取的“苟安旦夕者也”。如《晋书·王导传》中,导曰:“建康(南京的古称),是帝王的宅府,况且北方的寇贼在等待机会,我们一旦示弱,奔窜至蛮越之地,无论从声名还是实际考虑,都不是好办法……”这次迁都之议的背景,在于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叛乱,造成建康满目疮痍。如果真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或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则属深僻内地,“示弱”于“北寇”的举动,认之为偏安可矣。然而,不仅东晋一朝百余年始终建都于建康,此前孙吴,此后南朝,以及再后的南唐,这些所谓的“偏安王朝”,皆以并不“示弱”的南京为都。
除此之外,改变南京是偏安之都的成见,关键还在理解南京并不利于“偏安”的疆域位置。落实到六朝时代以及南唐立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南京都属于军事地理的前沿地带。以守江时代为例,南京经常为“胡马临江”的兵冲要地,而守淮时代,南京亦属前沿并不宽深的防御重镇。至于进取抑或防守的战略选择,或者防守多于进取的历史事实,那是因时而异、视内外形势而定的,故不足以此判定这里的王朝是进取还是偏安。如此,南京就亦非偏安之都了。
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中国古都学界乃至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是“七大古都”说。在“七大古都”中,南京排在什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谭其骧按照建都时间的长短、统治地域的大小两条标准,把“七大古都”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的大古都是西安、北京和洛阳,它们长期而且连续地作为统一王朝的首都,西安建都时间将近1100年,北京建都时间900多年,洛阳建都时间800多年,这些都城所联系的王朝,如周、秦、汉、唐、元、明、清,又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第二等的大古都是南京和開封,它们曾经是统一王朝的首都,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南京是明初与“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建都时间450多年,开封建都时间220多年;第三等的大古都是安阳和杭州,安阳建都时间300多年,杭州建都时间200多年,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说,安阳和杭州只做过地区性政权的首都。如此,南京是中国的第四大古都,排在西安、北京、洛阳之后。
然而问题在于,所谓“古都”,其实不仅是历史概念,更是现实概念。从现实情况考虑,在城市地位、经济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南京超过洛阳,也可以认为超过西安;加上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区域,普遍是以秦岭、汉水(中游)、淮河划分南北,南京则可以成为南方第一的大古都。这样,我们认定的古都南京的地位,可以表述为:从历史的角度说,南京是中国第四大古都;考虑到现实的因素,是中国第二大古都;而就地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来说,南京是“南中国”最大的都城、第一的古都。
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历来倾向的观点是:南京为偏安之都。偏安,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也就是说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比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所著《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指出:“历代帝王定鼎,其在黄河流域者最占多数……建都于扬子江流域者(南京一带),除明太祖外,大率皆创业未就,或败亡之余、苟安旦夕者也。”
其实,那些“创业未就”或“败亡之余”的王朝,大多并非不求进取的“苟安旦夕者也”。如《晋书·王导传》中,导曰:“建康(南京的古称),是帝王的宅府,况且北方的寇贼在等待机会,我们一旦示弱,奔窜至蛮越之地,无论从声名还是实际考虑,都不是好办法……”这次迁都之议的背景,在于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叛乱,造成建康满目疮痍。如果真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或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则属深僻内地,“示弱”于“北寇”的举动,认之为偏安可矣。然而,不仅东晋一朝百余年始终建都于建康,此前孙吴,此后南朝,以及再后的南唐,这些所谓的“偏安王朝”,皆以并不“示弱”的南京为都。
除此之外,改变南京是偏安之都的成见,关键还在理解南京并不利于“偏安”的疆域位置。落实到六朝时代以及南唐立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南京都属于军事地理的前沿地带。以守江时代为例,南京经常为“胡马临江”的兵冲要地,而守淮时代,南京亦属前沿并不宽深的防御重镇。至于进取抑或防守的战略选择,或者防守多于进取的历史事实,那是因时而异、视内外形势而定的,故不足以此判定这里的王朝是进取还是偏安。如此,南京就亦非偏安之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