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敦煌的美丽想象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ire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不少文人来到这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许多精美的诗文。诗人谢克强也来了,他惊叹于这里的风景与文化,特别是被飞天壁画所吸引;看到一轮皎月高挂夜空,诗人的心中渐渐产生一种艺术的冲动,于是一个美丽的想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远来的风
  将一串串驼铃摇落之后
  一轮月亮?摇悄悄爬上了鸣沙山
  坐在鸣沙山下
  坐在一首诗的上阕下阕之间
  我仰望着山顶的月亮
  追着骆驼的蹄印
  这慑人魂魄的月亮?摇悄然如约
  亦如我?摇来到夜的敦煌
  莫是从莫高窟偷偷跑出来的
  飞天姑娘哟
  (选自2017年5月15日《扬子晚报》)
  谢克强,湖北黄冈人,现居武汉。曾任《长江文艺》副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诗歌》执行主编。著有诗集《孤旅》《三峡交响曲》《艺术之光》《巴山情歌》和散文诗集《断章》《远山近水》《母亲河》等14部及《谢克强文集》(8卷)。
  全诗11行,分为四节。依照山上的月亮、眼中的月亮、心中的月亮和想象的月亮,给读者留下清晰的诗意轨迹。
  第一小节,写山上的月亮。天黑了,万籁俱寂,“远来的风/将一串串驼铃摇落之后/一轮月亮?摇悄悄爬上了鸣沙山”。拟人化的手法,将敦煌的夜景写得分外纯净而迷人。驼铃系挂于骆驼颈下的铃铛,随骆驼的行动而作响。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山峰陡峭,势如刀刃,因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引起共鸣,是大自然的一种奇观,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这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自然的静美来映衬诗人内心的靜美。
  第二小节,写眼中的月亮。诗人被敦煌如此静美的夜景所吸引,他“坐在鸣沙山下”,如同“坐在一首诗的上阕下阕之间”,深情地“仰望着山顶的月亮”。敦煌是美好的,我国美轮美奂的古典诗词中,描写敦煌以及塞外风光的诗词很多,它们都美不胜收、脍炙人口;诗人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那些精美的诗篇,他索性就坐在“诗的上阕下阕之间”,成为诗词的过渡,成为古今的联结。在这种胜景和心境之中,“山顶的月亮”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变得光彩夺目了。
  第三小节,写心中的月亮。心有灵犀一点通,诗人“仰望”月亮之时,心里也在激动,他想,“追着骆驼的蹄印/这慑人魂魄的月亮?摇悄然如约”,月亮是来赴一场奇妙的约会的;“亦如我?摇来到夜的敦煌”,也是赴约而来的。敦煌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文化的宝库,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人很多,它的每一处都是盛景,它的每一天都是盛会。那么,这轮月亮是谁约来的呢?是敦煌,还是诗人?在这里,敦煌、诗人和月亮已经难分彼此,三位一体;从艺术表现上看,已经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小节,写想象的月亮。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代表。望着迷人的月亮,诗人想起莫高窟里那些飞天的艺术画面,心中蓦地产生大胆而美妙的想象:“莫是从莫高窟偷偷跑出来的/飞天姑娘哟”。诗人完全沉浸在敦煌的艺术氛围中,他被那些生动感人、活灵活现的壁画所感染,并产生艺术幻觉:一不小心,那些艺术世界中的人与物,就会“偷偷跑出来”,与现实世界中的人与物相约相会。你看,鸣沙山上的那一轮月亮,不就是从莫高窟偷偷跑出来的/飞天姑娘吗?这里表面上是在描写景物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敦煌的艺术之美。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者,思想也,它是抽象的;发言为诗就是将抽象的情感、思想,借语言或表意、或寓意使之具象或形象化。谢克强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写作的诗人,有着广泛影响力,在近50年的创作实践中,他的许多诗作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抒情性。著名诗评家张同吾说,他的诗歌“意象璀璨、情思深邃且又跳脱空灵,有广阔的诗意空间,任读者想象驰骋,又含蕴哲理,令人思之悟之,余味无穷。”他尊重和继承中国诗歌的古老传统,有感而发,“入乎其内”;又兼具当今诗歌的现代神韵,超越传统,“出乎其外”。诗歌要传达诗人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而且要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成美感、造出境界。他说:“一首诗的诞生,往往是始于感觉终于智慧,倘若没有灵敏细微的感觉,就不会捕捉瞬息流动的情韵;倘若没有智慧,就不能融入深邃的哲理感悟。”
  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诗。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诗歌创作永远不竭的动力。每位诗人都要在创新中保持自己独到的发现,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诗人谢克强深有感触地说:“我以为就是要在观察与想象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的文化经验溶汇在一起,然后从社会的立场出发,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验人生、感悟社会,自然就有自己的发现。即在对客观事物的观照与揭示中,融入自己的主观心象,以心灵的自由拓展出颇有意味的想象空间,使你的诗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毫无疑问,这首《敦煌的月亮》就是他诗歌主张的成功实践。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我们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们的生活即是我们的“作品”,每一个窥见我们生活掠影的人则是“读者”。在这世界上,第一个读者应该是我们自己,我是我特别的“读者”。我在创造生活的作品时,首先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听取自己内心的召唤。  虽说古语有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但那是对君王来说的——他们的臣子都是人中龙凤,在君王谱写朝代的篇章中,这些臣子是能够提出精辟意见和见解的优秀“读者”。可是对于我们呢?事实
期刊
“深刻”是作文“发展等级”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高考评价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深刻”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的,指文章“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这点在议论文体现得更明显。一篇好的议论文,往往是因为做到分析入木三分,见解高瞻远瞩,能见前人所不能见,发前人所不能发。引用一句话来说,“深刻”就是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才可以让人“一览众山小”。我们以一则故事类材料作文为例,谈谈如何将这类作文
期刊
作家写作,必须抒写自己的内心,否则,作品就没有独特的个性;作家写作,也必将感动自己,进而感动读者。作品要有独特的魅力,你必须坚持自己的想法;作品要感动读者,你的心中必須装着读者。  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每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我的回答是:坚守自我,感动“读者”。  坚守自我,就是做好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
期刊
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真理。如果一位作家他老是想着去倾听读者的呼声,那成千上万、各不相同的声音,你听谁的呢?你听得过来吗?每一部作品都因其独特,才具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一个真正的、好的作家只为自己“写作”。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作家,创造着生活这个“作品”。许多人将生活视为一次写作,困惑于“写作”该多听听读者的想法,按他们的意见去生活,还是应
期刊
秋,一年四季中的“老三”。秋是丰收的季节,硕果垂枝,五谷丰登;秋是繁忙的季节,秋收、秋耕连秋播,辛勤劳作;秋是美丽的季节,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光十色;秋是惬意的季节,暑热消退,神清气爽。  秋,人生中的中年。秋之“中年”,沉稳成熟,繁茂鼎盛;既不像春之“少年”的稚嫩青涩;也少了夏之“青年”的生猛狂放;更没有冬之“晚年”的迟暮萧瑟。  秋,意境曼妙而深邃。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留下咏秋的佳句。杜甫的“
期刊
我们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心爱护之人,亦有批评指责之士。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却仍坚持书写“有我”之书。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道者,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年轻,因而缺少生活的经验。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
期刊
“黄尘清水三山下,变更千年如走马。”在这卷帙浩繁与纷杂琐碎的世间,有的人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方度日月长,有的人选择坚持自己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这两种选择并无是非对错,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去通往星辰大海。  毕淑敏曾说过:“所谓初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诚如所言,不少的作家将此秉为终生信念。阎连科在经历金钱名誉的诱惑后选择回到原点,摒铜臭之扰,弃地位之争,不在读者的追捧中迷失自我,以一部《日光流年
期刊
生活是一部“作品”,我們每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而那些穿行于我们生活的人则是我们的读者。那么,应当怎样对待这些读者的“呼声”呢?我认为,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有许多孤介自守的人,自以为才智过人,对自己读者的“呼声”一概不听。比如自比太阳的尼采,抛却周围一切星辰,最终自取灭亡;又比如晚年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固执己见,最终再无发明。那么,全盘接受自己读者的“呼声”就是正确的选择吗?这
期刊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次机会,不能返回、不能后悔。每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一条全新的生命,是空白的,没有受到过污染的。在之后要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添加色彩,决定权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一本书、一部作品,假如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那我一定会按照我自己想做的来做,不会被外界的任何声音所干扰。而这些来自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也可以说是“读者”对我们这部“作品”的看法。  坚定自己,相信自己。来自
期刊
“推开那扇狭小坏朽的门,∕我一个人在花园里徜徉。∕早晨的阳光甜美,明亮,∕露水闪烁,把花朵滋润。∥一切如旧,仿佛时光停止:∕葡萄藤缠绕的棚架和熟悉的∕藤椅……喷泉仍喃喃低语,∕老杨树的声音也依然悲戚。∥玫瑰颤动,恍若昔日;恍若∕昔日,骄傲的百合随风摇曳;∕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故知。∥甚至,残破的薇莉达雕像∕也仍在走道尽头,消瘦的∕身影,在木犀草的微香中。”(魏尔伦《三年后》)  魏尔伦(184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