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媒介市场的发育成熟和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报纸已走进多版化、彩色化的时代。报摊上的争奇斗艳和版面上的五彩纷呈,掩映着各类报纸营销大战的浓浓硝烟。自上个世纪90年代勃兴的“版面革新”浪潮更是卷起了国内各家报纸版面设计理念的革新,在竞争中考察我国报纸版面设计的理念变革和业务不断创新,以思考其未来发展走势,对于我国报业的持续性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版面设计,重在“设计”二字。如何将版面上的文字和图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达到有节奏、有韵律的美,这是需要编辑们苦心思考的问题。一个成功的版面设计需要兼具韵律美与节奏感,以达到相得益彰。
一 内容错落体现韵律美感
平常谈及喜欢的人或物,会常用“看着蛮有味道”或者“看着蛮舒服”来形容,即经得起推敲,值得回味。事物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是美的外在形式,但在满足形式美的同时,还要求其生动传神,这便需赋予它新的内容。所以按照韵律美来排布内容,既要从标题的精心制作到内文的详略得当、图片的清晰有味和装饰的可圈可点来考虑,也要考虑加入的文章内容是否能使整个版面充满灵性、诗意和美感。
笔者在设计《人民代表报》特刊“丹青重彩颂祖国”时,根据版头,突出“重彩”,定位于歌颂祖国多姿多彩。文章选择以正面报道为主。在设计标题上,则尽可能引用古文诗句和双行题,即使图片标题,也使之读来有诗意。而版式设计上则采用铺浅灰网,间隔线多用细线条等,并放弃框式结构,风格由此生动活泼。这个版面能让读者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激发起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因此版面的韵味积极向上,欢快明朗,并具诗情画意。同时特别注意了对画作的摆放位置。二独特编排彰显节奏感
节奏是周期性、规律性的运动形式。音乐靠节拍体现节奏,绘画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体现节奏。节奏往往呈现一种秩序美。在版面设计中,没有节奏的版面一定是沉闷的。那么如何在标题、图片、栏目、点线面上做足文章,使之有所变化,从而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呢?
1 擒贼先擒“王”——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包装”。制作标题是每个编辑的必修课。寡淡无味、冗长沉闷及饶舌生涩的标题都会令读者昏昏然。《羊城晚报》之所以吸引读者,编辑精心制作的标题立下了汗马功劳。如1999年3月17日报道“深圳大梅沙海滩今年5月将免费开放”的消息,《羊城晚报》用了“明月涛声不再论价卖”,仅仅9个字,不仅易记,且很有诗意。而1997年对10号台风袭击的消息标题制作更绝,引题是“10号台风真不是玩意”,主题是:“风头掠走十九亿,风尾祸及一江水”。如此生动传神,且感情表达强烈。很多读者把读《羊城晚报》的标题作为一种乐趣、享受。
2 摄人心魄——慧眼巧选图片
报纸对大小不同照片的安排恰当与否,与版面的美观程度有直接关系。照片为一天的新闻制造气氛,它诱使我们去读一条本来可能会被忽视的报道,或者刺激人们的视觉吸引其去买一张报纸。在报纸上,照片已成为打破单调版面的手段,是帮助读者从一条报道转向另一条报道的版面上的阶石。
3 与时俱进——选文突出“两新”。
突出新闻是抓住读者的第一要素,而突出新鲜的内容才能令读者驻足。此外,设计好的途径、好的报道方式及选准新闻突破口,都是好的版面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
锦上添花——运用好“化妆盒”。字体、线条、灰网、刊头、题花,以及空白等,都是无声的语言,编辑借助这些元素不仅可以美化版面,同时也能与读者进行交流。它们犹如化妆师的胭脂、眼影、口红,每一种东西都会使“锦上添花”,令俏脸更光彩夺目。
当然,随着报纸版面设计水平的不断进步,读者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增强,有些报纸为了迎合读者的审美偏好,一味追求商业利益,造成了报纸版面设计中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闻性的缺失。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报纸由传统的“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这既是对读者已变化了的阅读习惯的主动适应,同时也是发挥图片的视觉优势实现版面革新的要求。各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新闻照片凝固真实瞬间,以视觉艺术的魅力吸引读者;部分专业性强的科技、经济报道应用图表、图解使复杂又难懂的问题简单化,易于被读者接受;更有报纸将漫画引入版面,以艺术形式评价新闻内容,其形象性、直观性远胜于传统的文字评论。比起长篇累牍、洋洋洒洒的文字,图片凭借鲜明夺目的色彩和极具张力的表现手法更易形成视觉冲击,在“三步五秒”内吸引观众的
“眼球”。
但是,“厚图”不是泛用、滥用图片。“薄文”也非以牺牲新闻的信息含金量为代价,一些报纸在过分追求图片效应的同时步人了新闻性缺失的误区。
首先表现为图片篇幅过大,数量过多,占用了新闻报道的空间。图片的数量和篇幅大小都应由报道需要决定,以“最能表现相关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发挥传播效果”为依据。2002年12月18日《北京晚报》的“超薄阅读”,全版以近2/3的面积刊登了一张名为《窥探》的照片,画面上一位伊拉克母亲抱着她的孩子躲在自家墙后观望,灰色的土墙,伊拉克妇女黑色的长袍,怀中婴儿无辜的眼神,都传达出了战争前伊拉克老百姓的恐慌心态,巨幅照片产生了同样巨大的震撼效果。但许多报纸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将文字报道“挤”出了版面,毫无选择地将图片“做大,做多”,非但传达不出新闻性,反而浪费了版面空间。某报2003年2月21日的一个版面在除去广告后剩余2/3的面积内使用了3幅大图片,并都配以大号加粗黑体标题,导致整版只刊登了4条新闻,削弱了报纸的新闻性,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新闻性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图片的新闻价值低,内容与相关报道不切合。“厚图薄文”的目的是以图片表现力强之长弥补大量文字枯燥、繁冗之短,因此选择的图片应该兼具真实性、新闻性、艺术性与表现力,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但是有的报纸为了版面内容“丰富多彩”,刻意压缩文字报道,代之以缺乏新闻价值的图片,放大并占据了重要位置,削弱了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某报为《五百家长排队买课本》加配的5寸见方的大照片内既没有显示出“书店”这一场所,也没有显示出“家长排队”的情景,看上去似乎只是一条人员川流不息的街道,完全表现不出近500名家长在新华书店前排队为孩子买课本的场面,更无法传达出“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深层含义。
其次表现为个性的缺失。一张报纸唯其拥有自己的个性,才能具备吸引读者的魅力,成为芸芸众“报”中的“翘楚”。“个性不仅表现为内容的独特性,也表现为形式的独特性。版面的个性正是报纸内在个性的外在表现,人们浏览报纸版面,在看到形式上的独特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内容的独特性”。
但是现在很多报纸一味“求同”,却忽略了“存异”,使得报摊上的报章杂志千篇一律,逼读者形成“审美疲劳”。不过,在这场方兴未艾的版面革新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报纸在色彩、图片、标题、版式等各种版面因素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于是,我们看到了浓墨重彩、浓眉大眼的《北京青年报》,看到了清新淡雅、精巧细致的《新民晚报》,看到了成功“瘦身”、纤细挺拔的《南方日报》,看到了全部以橙色印刷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这些报纸的引领下,众多报纸为争夺读者视线开始在版面设计上花大力气,做大文章,五颜六色、图文并茂、厚题薄文、视觉冲击等流行的版面特色成为报纸间竞相效仿和追求的目标,可谓春兰秋菊,异彩纷呈。
其实,报纸的版面设计需要编辑独具匠心的设计,需要下工夫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版面设计,重在“设计”二字。如何将版面上的文字和图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达到有节奏、有韵律的美,这是需要编辑们苦心思考的问题。一个成功的版面设计需要兼具韵律美与节奏感,以达到相得益彰。
一 内容错落体现韵律美感
平常谈及喜欢的人或物,会常用“看着蛮有味道”或者“看着蛮舒服”来形容,即经得起推敲,值得回味。事物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是美的外在形式,但在满足形式美的同时,还要求其生动传神,这便需赋予它新的内容。所以按照韵律美来排布内容,既要从标题的精心制作到内文的详略得当、图片的清晰有味和装饰的可圈可点来考虑,也要考虑加入的文章内容是否能使整个版面充满灵性、诗意和美感。
笔者在设计《人民代表报》特刊“丹青重彩颂祖国”时,根据版头,突出“重彩”,定位于歌颂祖国多姿多彩。文章选择以正面报道为主。在设计标题上,则尽可能引用古文诗句和双行题,即使图片标题,也使之读来有诗意。而版式设计上则采用铺浅灰网,间隔线多用细线条等,并放弃框式结构,风格由此生动活泼。这个版面能让读者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激发起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因此版面的韵味积极向上,欢快明朗,并具诗情画意。同时特别注意了对画作的摆放位置。二独特编排彰显节奏感
节奏是周期性、规律性的运动形式。音乐靠节拍体现节奏,绘画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体现节奏。节奏往往呈现一种秩序美。在版面设计中,没有节奏的版面一定是沉闷的。那么如何在标题、图片、栏目、点线面上做足文章,使之有所变化,从而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呢?
1 擒贼先擒“王”——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包装”。制作标题是每个编辑的必修课。寡淡无味、冗长沉闷及饶舌生涩的标题都会令读者昏昏然。《羊城晚报》之所以吸引读者,编辑精心制作的标题立下了汗马功劳。如1999年3月17日报道“深圳大梅沙海滩今年5月将免费开放”的消息,《羊城晚报》用了“明月涛声不再论价卖”,仅仅9个字,不仅易记,且很有诗意。而1997年对10号台风袭击的消息标题制作更绝,引题是“10号台风真不是玩意”,主题是:“风头掠走十九亿,风尾祸及一江水”。如此生动传神,且感情表达强烈。很多读者把读《羊城晚报》的标题作为一种乐趣、享受。
2 摄人心魄——慧眼巧选图片
报纸对大小不同照片的安排恰当与否,与版面的美观程度有直接关系。照片为一天的新闻制造气氛,它诱使我们去读一条本来可能会被忽视的报道,或者刺激人们的视觉吸引其去买一张报纸。在报纸上,照片已成为打破单调版面的手段,是帮助读者从一条报道转向另一条报道的版面上的阶石。
3 与时俱进——选文突出“两新”。
突出新闻是抓住读者的第一要素,而突出新鲜的内容才能令读者驻足。此外,设计好的途径、好的报道方式及选准新闻突破口,都是好的版面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
锦上添花——运用好“化妆盒”。字体、线条、灰网、刊头、题花,以及空白等,都是无声的语言,编辑借助这些元素不仅可以美化版面,同时也能与读者进行交流。它们犹如化妆师的胭脂、眼影、口红,每一种东西都会使“锦上添花”,令俏脸更光彩夺目。
当然,随着报纸版面设计水平的不断进步,读者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增强,有些报纸为了迎合读者的审美偏好,一味追求商业利益,造成了报纸版面设计中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闻性的缺失。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报纸由传统的“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这既是对读者已变化了的阅读习惯的主动适应,同时也是发挥图片的视觉优势实现版面革新的要求。各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新闻照片凝固真实瞬间,以视觉艺术的魅力吸引读者;部分专业性强的科技、经济报道应用图表、图解使复杂又难懂的问题简单化,易于被读者接受;更有报纸将漫画引入版面,以艺术形式评价新闻内容,其形象性、直观性远胜于传统的文字评论。比起长篇累牍、洋洋洒洒的文字,图片凭借鲜明夺目的色彩和极具张力的表现手法更易形成视觉冲击,在“三步五秒”内吸引观众的
“眼球”。
但是,“厚图”不是泛用、滥用图片。“薄文”也非以牺牲新闻的信息含金量为代价,一些报纸在过分追求图片效应的同时步人了新闻性缺失的误区。
首先表现为图片篇幅过大,数量过多,占用了新闻报道的空间。图片的数量和篇幅大小都应由报道需要决定,以“最能表现相关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发挥传播效果”为依据。2002年12月18日《北京晚报》的“超薄阅读”,全版以近2/3的面积刊登了一张名为《窥探》的照片,画面上一位伊拉克母亲抱着她的孩子躲在自家墙后观望,灰色的土墙,伊拉克妇女黑色的长袍,怀中婴儿无辜的眼神,都传达出了战争前伊拉克老百姓的恐慌心态,巨幅照片产生了同样巨大的震撼效果。但许多报纸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将文字报道“挤”出了版面,毫无选择地将图片“做大,做多”,非但传达不出新闻性,反而浪费了版面空间。某报2003年2月21日的一个版面在除去广告后剩余2/3的面积内使用了3幅大图片,并都配以大号加粗黑体标题,导致整版只刊登了4条新闻,削弱了报纸的新闻性,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新闻性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图片的新闻价值低,内容与相关报道不切合。“厚图薄文”的目的是以图片表现力强之长弥补大量文字枯燥、繁冗之短,因此选择的图片应该兼具真实性、新闻性、艺术性与表现力,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但是有的报纸为了版面内容“丰富多彩”,刻意压缩文字报道,代之以缺乏新闻价值的图片,放大并占据了重要位置,削弱了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某报为《五百家长排队买课本》加配的5寸见方的大照片内既没有显示出“书店”这一场所,也没有显示出“家长排队”的情景,看上去似乎只是一条人员川流不息的街道,完全表现不出近500名家长在新华书店前排队为孩子买课本的场面,更无法传达出“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深层含义。
其次表现为个性的缺失。一张报纸唯其拥有自己的个性,才能具备吸引读者的魅力,成为芸芸众“报”中的“翘楚”。“个性不仅表现为内容的独特性,也表现为形式的独特性。版面的个性正是报纸内在个性的外在表现,人们浏览报纸版面,在看到形式上的独特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内容的独特性”。
但是现在很多报纸一味“求同”,却忽略了“存异”,使得报摊上的报章杂志千篇一律,逼读者形成“审美疲劳”。不过,在这场方兴未艾的版面革新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报纸在色彩、图片、标题、版式等各种版面因素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于是,我们看到了浓墨重彩、浓眉大眼的《北京青年报》,看到了清新淡雅、精巧细致的《新民晚报》,看到了成功“瘦身”、纤细挺拔的《南方日报》,看到了全部以橙色印刷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这些报纸的引领下,众多报纸为争夺读者视线开始在版面设计上花大力气,做大文章,五颜六色、图文并茂、厚题薄文、视觉冲击等流行的版面特色成为报纸间竞相效仿和追求的目标,可谓春兰秋菊,异彩纷呈。
其实,报纸的版面设计需要编辑独具匠心的设计,需要下工夫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