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几千年来,在人类音乐历史长河中,音乐的流行(作品、风格、体裁、流派、物质技术基础、社会表现方式),保证了音乐艺术的客观存在,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大量艺术事实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几千年来,在人类音乐历史长河中,音乐的流行(作品、风格、体裁、流派、物质技术基础、社会表现方式),保证了音乐艺术的客观存在,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大量艺术事实证明,凡是在人类社会中留下永恒记忆,在人们心灵中打上深刻印痕的作品,它必然在全社会或局部社会甚至小范围内有一个社会振荡的高峰期,社会作用的强化期。无论是什么样的价值尺度,无论它的功能强度是正还是负,它都要在一定的时域范围内掀起大大小小的冲击波。从封建文人的文丝雅竹,到青楼酒肆的庶民小调,从边戍山野的徒歌高腔,到江南闹市的锣鼓吹打,以及欧洲的格里哥利圣咏、游吟歌谣、《马赛曲》、《国际歌》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总是在一定
其他文献
<正> 近年来北京及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音乐课。经调查,音乐课已成为选课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常常居于全校共同课的榜首。为适应这种教育形势,1988年成立了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今年八月,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召开
<正>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展开革命工作和学术活动的同时,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他们通晓文艺的特征,稔熟大量作品;在著作中广泛引用文学名句,借助文艺现象准确地进行比喻,加强科学论断的力量和阐发问题的生动性,同
【正】 苏联当代著名作曲家第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契(1906—1975)的歌剧《卡特林娜·伊兹迈洛娃》是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这部歌剧所遭遇的命运和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
<正> 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血肉相连的革命文艺运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培养造就出一批有出息的革命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安波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1938年到1965年的二十七年中,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音乐工作和文艺领导工作。他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以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己任。无论在革命战争年
<正> 贵州民旅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由张中笑、罗廷华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一书,从装帧到内容都很引人注目。该书对聚居在贵州高原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土家、彝等七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论述。如蜚声国外的侗族大歌、鲜为人知却动人心魄的侗族玩山歌;久负盛名的苗族飞歌、游方歌、芦笙乐舞;引人入胜的布依族二声部民歌及民间丝竹乐:风格特异的彝族洗礼歌;仡佬族婚俗歌;妙趣横生的土家族薅草锣鼓,打溜子;采自凤凰之乡的悦耳动听的水族民歌以及古朴幽远的各族古代歌曲;品种浩繁的各族乐器与器乐曲
<正> 港台风的“流行歌曲”及其仿制品已经对我国社会主义音乐生活有所污染,并且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及音乐工作者的正当不满,这本来应是无可争议的问题。但是,有一部份人还为这种“商品”说好话,这就不能不对之作出必要的剖析。当然,“商品化”的东西确有一部分人拥护和喜爱,这也有其社会的原因。回顾一下这种类似的货色在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泛滥,对我们是不无教益的。在那“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一方面是荒淫无耻”的当时,大革命失败了,一些人对革命失去信心,情绪消极颓废,希望找到一个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安乐窝
<正> 目前,我国音乐学界,对于“民族音乐学”的概念,以及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学术领域以及研究方法等诸方面,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我的看法是: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有着它特有的特点与规律性。凡有中国音乐史一般常识的人都可以知道,民族音乐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而光辉的历史传统,它早于欧洲何止千百年!只不过没有使用“民族音乐学”这一名词而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中国的现实
<正> 音乐美学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对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各方面提出正确答案的、也就是可以解决我国音乐生活中提出的一些美学问题的、可以指导我国音乐生活健康发展的一门科学。大家讨论中接触了一个问题,即音乐美学和音乐生活的问题,也就是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带有根本的性质,应该讨论清楚,我也仅就此发表一点意见。音乐美学必须联系实际,这是要肯定的,但我明确地说,我不赞成《人民音乐》刊登的求真同志对理论工作的轻视、嘲讽的态度
<正> 1980年,《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问世之后,其中的“中国音乐”一条释文引起了我国很多同志的注意。这条释文是由八位海外学者(其中包括四位华裔同胞、一位日本学人和三位西方人士)分头执笔写成的。释文篇幅不算很长,但内容写得比较全面、充实和有一定的深度,很值得一读。同时,考虑到在目前条件下,这部二十卷的大辞典自不必说,即使其中的这一条释文,也不是全国每位音乐同行都能容易看到的。为此,在中国老年文物研究学会音乐研究所赵沨和金文达二位同志的发起之下,首先请司徒幼文同志将其全
【正】 由作曲家西村朗、吉松隆组成的“世纪末音乐研究所”,于1984年12月22日,在“音乐之友”大厅宣布成立。会议首先宣读了成立宣言;然后是二位作曲家以对话的形式谈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