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前言
幸福,如果是可以被量化成指标和模型的数字数据就好了,排排坐。我们就会从实力的前后排名中感受到它。
幸福,如果不是单纯的个体感受和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就好了,那么。宏大的口号和高远的愿景。应该就能满足我们对她的日益渴求。
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三十而立之期,庞大的GDP体量并没能为全民的幸福总量增色多少。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单项推进的掣肘,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引发强烈的再改革的呼声。
产业要求转型升级,收入要求倍增跑赢CPI。三大差距要求被消除和缩小,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常识要求受到应有的尊重……当前的中国需要的是一场破体、破壳的综合套改。而全民的幸福感总量,将成为鉴定“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确立与否以及得失成败的最重要标准。
2012年2月,持续6天的山东两会为这个GDP排名第三的4万亿俱乐部会员问诊把脉。2012两会政府提出要办的35件惠民实事,直指民生和幸福感的构建。
面对省情,《商周刊》曾提出媒体判断:山东很中国。而如何实现“更幸福更有尊严”的中心基调,同样考量着一个经济大省自我重塑的前行决心与智慧。
VIP俱乐部里的穷会员
5.27、4.86、4.54!
以万亿元单位计的中国大陆31个省份最新GDP,总量排名,山东位列第三。
“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
2012开春两会,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与会者备受鼓舞的同时压力倍增。
新世纪的第一年,广东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跨过“万亿GDP俱乐部”的省份。12年后,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中,23个已经迈过万亿元门槛,约占全国的2/3,此时,一直唯GDP数字是尊的GDP“万亿俱乐部”的含金量则有些难免可疑了。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2011年GDP总量达471564亿元,增幅9.2%”。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立即指出,高速的GDP增长并不能真正地转化为民众的幸福指数,我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衡量GDP价值的标准应引入“GDP含金量”概念,含金量应该与国民的就业率、民生的改善、民生幸福的增长挂钩。
参考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提供的计算人均GDP含金量的公式:先计算出“人均GDP”,即用“当地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后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当于人均GDP的含金量。
按照这一方法计算,中国经济研究院得出结论:2011年GDP总量前5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其对应GDP含金量排名则为第3位、第21位、第25位、第4位、第24位。
辖90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山东省GDP含金量排名倒数第六!
但人均GDP还不是与百姓幸福感挂钩的最直接的指标,“人均GDP不能替代人均收入。”
2011年,青岛市GDP总量过6600亿元,人均GDP相当于1.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只相当于4000多美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低,只有1.2万元——这是山东省经济质量最强市、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收入水平。
“青岛GDP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人均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量比,与广州、深圳、宁波、苏州、杭州,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教育部长江学者、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告诉记者,山东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差比太大,而在全省人口结构中占比更大的农民群体的收入必然更低。
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因为真的不富!
藏富于民,难吗?
1959年,前苏联制定了一份计划,要在15年内赶上美国。制定之后他们发现,GDP总量和美国之间的差距的确缩小了,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大。
事实是,GDP的增长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增加更多的资源投入,另一个来源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但可惜的是,依靠国有经济巨大的体量支撑起的山东经济骨架,经年累月地依赖资本投入,依赖资源型、粗放式的成长模式,而对“效率”和“效益”的关注一直不够。这种关注不够,并非仅仅只是产业运行的效益。
2011山东入选百强县的上榜县域有27个,但前十名没有,百强镇更没有。
2011年11月,山东41家民营企业入选中国民企500强,但山东排名第一的山东六和集团在总榜单的排名仅为第16位。41家上榜鲁企的排名明显偏后,所属行业也多为批发零售、重化工配套和加工制造等传统领域,在通讯电子、高新技术等领域,鲜见鲁企的身影。
这背后成因复杂,不仅仅是强势的国有经济挤占下,民企生存空间大小的问题,而且在民营经济最该发挥活力的领域,山东民企依然难见突破。这既有山东企业家商而优则仕的思维魔咒的羁绊,也与山东对税源的锱铢必较不无干系。
而且,如果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还在继续被津津乐道,那么,时光在这个话题上停滞了。
有关数据曾显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60%~80%相比,中国的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从20年前的60%下降为仅占40%左右,这个GDP体量世界第二的大国,初次分配倾向于藏富于民的比例太低。
山东是中国的典型代表。
“虽然GDP体量很大,但山东每单位GDP提供给山东省的财政收入很低。”黄少安解释:“3年以前,我们每100元钱的GDP只能提供10元多财政收入,从去年开始,降为7元,但别的地方是什么情况呢?宁波GDP的近20%转化为地方的财政收入。”
对于地方财政收入效益低的问题,黄少安给出专家意见,地方财政收入少,与我们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我们的产业结构过重,重化工业、资源性产业太多,而服务企业所占GDP总量很少。第二个原因是农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农业大省,不仅财政没有收入,还要往里面贴钱。就是原来有农业税的时候,财政也是不赚钱的。2011年之前,取消农业税的时候,全国农业税只有400多个亿,而征税成本也是400多个亿。取消农业税以后,给农业有那么多补贴,有粮食补贴,农资补贴,还有农村的其他一些技术投资,这都是花钱的
产业结构不合理,民营经济利润率低,尤其是整个社會层面思维领域的固守难破……这一切造成了山东低财税收入、低分配水平的恶性循环。
面对愈加迫切的诉求,更需以忧患意识审视以往的成绩与不足,特别是前行之中已然潜藏的一些不可持久的积弊。
“只有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强调。
如何让幸福敲门
山东,人多,钱少,负担重。老百姓的幸福感在哪里?
出路或许只有一条:做大蛋糕、提升效益、加大分配。
还记得2011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鲜明地提出:“我认为有两个数字比GDP更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两条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
而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增长逻辑早已证明,该国经济长盛不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发达的教育水平以及先进的教育、科学发展战略。
2011年,山东这两个指标一喜一忧。
喜的是,山东省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总额达到20.8%,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山东不落后、甚至超前。忧的是,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8%,不达当年全国平均水平1.9%的及格线,与江苏2.2%、上海3%的投入比差距明显。
比江苏省少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既是山东承袭历史的现实状况,也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以获批的一“黄”一“蓝”两个国家战略为契机,山东希望通过科技进步打造软实力,转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开创农业、制造业之外的产业新蓝海,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肌体的活力再现。
为中国实现真正转型呼吁了27年,并且依然在继续为改革鼓与呼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为中国经济提升竞争力开具“药方”:第一,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突破体制障碍。
于山东而言,第一条是术,第二条是道,第一条好练,第二条难修。
在距离邓小平南巡整20年的2012年,二次改革、再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谐中国,藏富于民,几成共识。
作为典型中国的典型代表,山东,亦可照此方抓药。
幸福,如果是可以被量化成指标和模型的数字数据就好了,排排坐。我们就会从实力的前后排名中感受到它。
幸福,如果不是单纯的个体感受和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就好了,那么。宏大的口号和高远的愿景。应该就能满足我们对她的日益渴求。
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三十而立之期,庞大的GDP体量并没能为全民的幸福总量增色多少。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单项推进的掣肘,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引发强烈的再改革的呼声。
产业要求转型升级,收入要求倍增跑赢CPI。三大差距要求被消除和缩小,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常识要求受到应有的尊重……当前的中国需要的是一场破体、破壳的综合套改。而全民的幸福感总量,将成为鉴定“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确立与否以及得失成败的最重要标准。
2012年2月,持续6天的山东两会为这个GDP排名第三的4万亿俱乐部会员问诊把脉。2012两会政府提出要办的35件惠民实事,直指民生和幸福感的构建。
面对省情,《商周刊》曾提出媒体判断:山东很中国。而如何实现“更幸福更有尊严”的中心基调,同样考量着一个经济大省自我重塑的前行决心与智慧。
VIP俱乐部里的穷会员
5.27、4.86、4.54!
以万亿元单位计的中国大陆31个省份最新GDP,总量排名,山东位列第三。
“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
2012开春两会,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与会者备受鼓舞的同时压力倍增。
新世纪的第一年,广东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跨过“万亿GDP俱乐部”的省份。12年后,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中,23个已经迈过万亿元门槛,约占全国的2/3,此时,一直唯GDP数字是尊的GDP“万亿俱乐部”的含金量则有些难免可疑了。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2011年GDP总量达471564亿元,增幅9.2%”。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立即指出,高速的GDP增长并不能真正地转化为民众的幸福指数,我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衡量GDP价值的标准应引入“GDP含金量”概念,含金量应该与国民的就业率、民生的改善、民生幸福的增长挂钩。
参考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提供的计算人均GDP含金量的公式:先计算出“人均GDP”,即用“当地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后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当于人均GDP的含金量。
按照这一方法计算,中国经济研究院得出结论:2011年GDP总量前5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其对应GDP含金量排名则为第3位、第21位、第25位、第4位、第24位。
辖90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山东省GDP含金量排名倒数第六!
但人均GDP还不是与百姓幸福感挂钩的最直接的指标,“人均GDP不能替代人均收入。”
2011年,青岛市GDP总量过6600亿元,人均GDP相当于1.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只相当于4000多美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低,只有1.2万元——这是山东省经济质量最强市、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收入水平。
“青岛GDP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人均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量比,与广州、深圳、宁波、苏州、杭州,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教育部长江学者、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告诉记者,山东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差比太大,而在全省人口结构中占比更大的农民群体的收入必然更低。
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因为真的不富!
藏富于民,难吗?
1959年,前苏联制定了一份计划,要在15年内赶上美国。制定之后他们发现,GDP总量和美国之间的差距的确缩小了,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大。
事实是,GDP的增长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增加更多的资源投入,另一个来源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但可惜的是,依靠国有经济巨大的体量支撑起的山东经济骨架,经年累月地依赖资本投入,依赖资源型、粗放式的成长模式,而对“效率”和“效益”的关注一直不够。这种关注不够,并非仅仅只是产业运行的效益。
2011山东入选百强县的上榜县域有27个,但前十名没有,百强镇更没有。
2011年11月,山东41家民营企业入选中国民企500强,但山东排名第一的山东六和集团在总榜单的排名仅为第16位。41家上榜鲁企的排名明显偏后,所属行业也多为批发零售、重化工配套和加工制造等传统领域,在通讯电子、高新技术等领域,鲜见鲁企的身影。
这背后成因复杂,不仅仅是强势的国有经济挤占下,民企生存空间大小的问题,而且在民营经济最该发挥活力的领域,山东民企依然难见突破。这既有山东企业家商而优则仕的思维魔咒的羁绊,也与山东对税源的锱铢必较不无干系。
而且,如果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还在继续被津津乐道,那么,时光在这个话题上停滞了。
有关数据曾显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60%~80%相比,中国的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从20年前的60%下降为仅占40%左右,这个GDP体量世界第二的大国,初次分配倾向于藏富于民的比例太低。
山东是中国的典型代表。
“虽然GDP体量很大,但山东每单位GDP提供给山东省的财政收入很低。”黄少安解释:“3年以前,我们每100元钱的GDP只能提供10元多财政收入,从去年开始,降为7元,但别的地方是什么情况呢?宁波GDP的近20%转化为地方的财政收入。”
对于地方财政收入效益低的问题,黄少安给出专家意见,地方财政收入少,与我们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我们的产业结构过重,重化工业、资源性产业太多,而服务企业所占GDP总量很少。第二个原因是农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农业大省,不仅财政没有收入,还要往里面贴钱。就是原来有农业税的时候,财政也是不赚钱的。2011年之前,取消农业税的时候,全国农业税只有400多个亿,而征税成本也是400多个亿。取消农业税以后,给农业有那么多补贴,有粮食补贴,农资补贴,还有农村的其他一些技术投资,这都是花钱的
产业结构不合理,民营经济利润率低,尤其是整个社會层面思维领域的固守难破……这一切造成了山东低财税收入、低分配水平的恶性循环。
面对愈加迫切的诉求,更需以忧患意识审视以往的成绩与不足,特别是前行之中已然潜藏的一些不可持久的积弊。
“只有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强调。
如何让幸福敲门
山东,人多,钱少,负担重。老百姓的幸福感在哪里?
出路或许只有一条:做大蛋糕、提升效益、加大分配。
还记得2011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鲜明地提出:“我认为有两个数字比GDP更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两条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
而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增长逻辑早已证明,该国经济长盛不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发达的教育水平以及先进的教育、科学发展战略。
2011年,山东这两个指标一喜一忧。
喜的是,山东省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总额达到20.8%,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山东不落后、甚至超前。忧的是,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8%,不达当年全国平均水平1.9%的及格线,与江苏2.2%、上海3%的投入比差距明显。
比江苏省少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既是山东承袭历史的现实状况,也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以获批的一“黄”一“蓝”两个国家战略为契机,山东希望通过科技进步打造软实力,转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开创农业、制造业之外的产业新蓝海,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肌体的活力再现。
为中国实现真正转型呼吁了27年,并且依然在继续为改革鼓与呼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为中国经济提升竞争力开具“药方”:第一,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突破体制障碍。
于山东而言,第一条是术,第二条是道,第一条好练,第二条难修。
在距离邓小平南巡整20年的2012年,二次改革、再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谐中国,藏富于民,几成共识。
作为典型中国的典型代表,山东,亦可照此方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