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有许多环境安逸的宅子。大概与这座海滨城市天然拥有的大方气质与充足阳光有关,同样位处深巷,这些宅子却没有南方民居的局促,反而显得很明朗,其所有的色彩表现都那么真切,连最为普通的灰色也带有欢快的味道。
更引人注意的是它们的建筑细节。跟所有建筑一样,青岛每一座宅子的整体都由大量细节组成。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关照着整体,细节是构成整体的血肉,是整体的内容。在传统观念里,北方城市的建筑风格一贯有些粗枝大叶,不讲究精雕细琢。实际上并非如此,以青岛建筑为例,所谓的“粗枝大叶”只是建筑细部表现方式不同带来的美感差异。
建筑设计是一种以创造空间功能为基础、以艺术形式为表现、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理性创造活动,但它同时又是感性的:既是设计,又是艺术。设计带有集体共性,艺术则具有独特的个性,建筑作为两者的兼容者,既不能脱离大众独立存在,又不能缺乏个性特点以致失去生命力。
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形式必须与内容相符合,但这不等于一个主题内容只有唯一的表现形式。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能突出同一主题的不同个性。
线条篇
直线是线形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将其水平、垂直地组织或纵横交织来形成空间,是建筑最基本的构成形式。直线具有某种平衡性,较易适应环境。其中,水平线有宽阔、平稳、延展之感,能使人联想到地平线与大地,引申为平实、牢固、安静、抑制等心理感受。垂直线则给人直截了当、干脆明快、坚实稳重、刚劲挺拔的观感。斜线使人产生不稳定感,能激发冲破空间界限的动感与力度,充满青春活力。
曲线具有流动感和更好的延展性。规则的曲线显得有节奏、旋律感强;自由曲线曲率无常、方向随意、长短不定,易于表达奔放与变幻无限之情。
折线是由直线曲折改变方向而形成。其拐点牵系着两端的线段,显得聚集力强,使折线有刚锐、跃动、激发的品性。
门篇
图1
此门突出了石料和铸铁两种材质的对比运用。在统一的灰色调下,两种材质的色彩(灰白色与黑色)相互映衬,既凸现了入口,又没有跳出画面。铸铁门的花纹装饰富有韵律,略显繁复但不失雅观,既表现出几分雅致,又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感觉。不足之处在于石材的凸凹处过渡得不自然。侧面石块可以削平,使石面更加简洁,与门的对比也更加强烈。这与福山路上的原山东大学教职员宿舍大门(图2)的门柱相比就略显逊色。
图3(金口二路26号)
此门的主要设计特点是庄重而不严肃、理性而不枯燥、质朴而不陈旧。木门颜色呈粉绿,石材为旧米黄色,感觉自然亲切。门头为曲线设计,冲破了传统的规整与沉闷。石材呈横线条排列,门板则为竖线条排列,而且两扇门并未完全对称,显得均衡又稍带活泼。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此户并没有像普通人家那样直接在门上挂个信箱,而是将信箱内置,在门面上留下用于投递信件的小口,这样完全可以不开大门就收取信件,比起图4(金口一路42号)的大门,更显得独具匠心。当然,图4里的大信箱由于显眼,反而又成为整个大门的看点,显出几分自然可爱。
图5(金口一路44号)
单凭此门的设计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典型的老部队院落。门户色彩凝重严肃,规律的直线排列方式代表了严明的纪律。而铸铁条的连续排列又有渐次增加或渐次减少的变化过程,产生一种带等级的层次美。这个大门的精彩之处在于其门梁上特意搭建了植物棚来让藤类植物栖息,使得整个门严肃神秘却又生机勃勃,让人充满敬意。门边围墙上运用的图案活泼,色彩亮丽,使得这所大院给人的第一表情不那么冷淡。
图6(金口三路2号)
打动我的是它绝对规整和质朴的装饰纹样。相同的装饰元素反复出现,持续地加强了规整的印象。这种重复的表现形式让人产生单纯、清晰、连续、平和与无限的感觉。
图7(金口二路13号)
若非此门的对面正在做房屋整修,又或者这扇门已经粉刷完毕,我应该不会认为它有趣。然而有了对比,这个“未完成”就充满了偶然性和希望。其色彩鲜艳,橘黄色与绿色对比强烈,有油画感。
图8
吸引人的是门上的海报,恰好表明精彩的平面设计亦是建筑细节的看点。
图9
对称整齐的门板给人一种和平、安稳、镇定的感觉。单纯、干脆、不拖沓,直接表明了门的功能。无需用过分鲜艳的色彩来吸引眼睛注意,规整的形状才是真正让人产生美感的基础。
围墙篇
图10(武胜关附近墙壁)
墙虽老旧,但镂空之处为斜砖摆放,这样从图片的正立面看时完全看不到内部的院落。但当人身处其境从墙的侧旁走过时,斜着摆放的砖就在空间上形成折线,折线走向还可随意变化,形成跌宕、穿插的情趣,而且起到了视觉导引的作用。(图11)路人从旁不经意地经过时,对墙壁形成了瞬间关照,虚虚实实的对比引起了有规律的空间分割,而这种分割又是时间上的,这就形成了时空片断,每一个时空片断同亦不同;对场景的印象逐步反复加强,断亦不断,动感加强。
图12(金口一路附近墙壁)
空心砖的巧妙运用营造出虚虚实实的空间对比关系,使得原本平常的元素充满活力。简单的建筑构件也可以围合成为一个富于变化的、可当作空间理解的平面。直而不生硬的线条、理性而不失感性的小空间是建筑闪光点的最好承载。
图13(韶关路22号围墙)
墙壁虽已陈旧,反而更有种随意的韵味。切割得大小不一的石块交错“飘浮”在墙面上,石料的粗糙与墙面的平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涂料剥落处露出的砖表现出装饰的巧妙。如果把石块的疏密对比做得再充分些,会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外立面墙面篇
图14(胜利楼外立面)
胜利楼建于1921年,建筑面积2804平方米,是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时兴建的日本中学校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原国立山东大学校舍。为了纪念青岛解放的1949年6月2日,此楼在1950年被命名为“胜利楼”。
胜利楼的正立面外墙运用了好几种不同色彩,在肌理的材质以及形状上形成对照,直线、曲线、折线巧妙穿插,变化丰富。形状上有纵横、曲直、方圆、高低、前后的对照,丰富后的外立面让人回味无穷。
图15(青岛路附近建于1899的德式建筑)
或许是岁月使它显得格外朴素,让人亲近却又意识到与它隔着久远的年代。反复、错综、转换、重叠的石块经过适度的安排,产生高低、强弱的韵律,若有若无却又不容忽视,令人的思绪缓缓飘进那段久远而不为人知的记忆中。
图16(韶关路22号)
此宅的色彩醒目地勾画出建筑整体比例,给人的印象强烈鲜明。传统的中式建筑用色虽然也同样大胆,但与此宅所表现出的性格却完全不同。
图17(花石楼)
此楼同时采用了数种石材,不同纹饰肌理、不同的石块形状又靠一致的材质调和方式实现统一。石质特有的坚硬质朴经过各种纹样的装饰调和,塑造出一种既坚强又贵气十足的欧式风情。
或许这些建筑的设计并不完善,甚至并不成功,但它们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却有各自的闪光点。它们在如今的速食建设文化中坚持了不被重视的建筑细部,体现了设计师的态度:即使是小处,也能关照全局。
(作者单位:中国矿大艺术设计学院)
更引人注意的是它们的建筑细节。跟所有建筑一样,青岛每一座宅子的整体都由大量细节组成。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关照着整体,细节是构成整体的血肉,是整体的内容。在传统观念里,北方城市的建筑风格一贯有些粗枝大叶,不讲究精雕细琢。实际上并非如此,以青岛建筑为例,所谓的“粗枝大叶”只是建筑细部表现方式不同带来的美感差异。
建筑设计是一种以创造空间功能为基础、以艺术形式为表现、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理性创造活动,但它同时又是感性的:既是设计,又是艺术。设计带有集体共性,艺术则具有独特的个性,建筑作为两者的兼容者,既不能脱离大众独立存在,又不能缺乏个性特点以致失去生命力。
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形式必须与内容相符合,但这不等于一个主题内容只有唯一的表现形式。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能突出同一主题的不同个性。
线条篇
直线是线形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将其水平、垂直地组织或纵横交织来形成空间,是建筑最基本的构成形式。直线具有某种平衡性,较易适应环境。其中,水平线有宽阔、平稳、延展之感,能使人联想到地平线与大地,引申为平实、牢固、安静、抑制等心理感受。垂直线则给人直截了当、干脆明快、坚实稳重、刚劲挺拔的观感。斜线使人产生不稳定感,能激发冲破空间界限的动感与力度,充满青春活力。
曲线具有流动感和更好的延展性。规则的曲线显得有节奏、旋律感强;自由曲线曲率无常、方向随意、长短不定,易于表达奔放与变幻无限之情。
折线是由直线曲折改变方向而形成。其拐点牵系着两端的线段,显得聚集力强,使折线有刚锐、跃动、激发的品性。
门篇
图1
此门突出了石料和铸铁两种材质的对比运用。在统一的灰色调下,两种材质的色彩(灰白色与黑色)相互映衬,既凸现了入口,又没有跳出画面。铸铁门的花纹装饰富有韵律,略显繁复但不失雅观,既表现出几分雅致,又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感觉。不足之处在于石材的凸凹处过渡得不自然。侧面石块可以削平,使石面更加简洁,与门的对比也更加强烈。这与福山路上的原山东大学教职员宿舍大门(图2)的门柱相比就略显逊色。
图3(金口二路26号)
此门的主要设计特点是庄重而不严肃、理性而不枯燥、质朴而不陈旧。木门颜色呈粉绿,石材为旧米黄色,感觉自然亲切。门头为曲线设计,冲破了传统的规整与沉闷。石材呈横线条排列,门板则为竖线条排列,而且两扇门并未完全对称,显得均衡又稍带活泼。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此户并没有像普通人家那样直接在门上挂个信箱,而是将信箱内置,在门面上留下用于投递信件的小口,这样完全可以不开大门就收取信件,比起图4(金口一路42号)的大门,更显得独具匠心。当然,图4里的大信箱由于显眼,反而又成为整个大门的看点,显出几分自然可爱。
图5(金口一路44号)
单凭此门的设计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典型的老部队院落。门户色彩凝重严肃,规律的直线排列方式代表了严明的纪律。而铸铁条的连续排列又有渐次增加或渐次减少的变化过程,产生一种带等级的层次美。这个大门的精彩之处在于其门梁上特意搭建了植物棚来让藤类植物栖息,使得整个门严肃神秘却又生机勃勃,让人充满敬意。门边围墙上运用的图案活泼,色彩亮丽,使得这所大院给人的第一表情不那么冷淡。
图6(金口三路2号)
打动我的是它绝对规整和质朴的装饰纹样。相同的装饰元素反复出现,持续地加强了规整的印象。这种重复的表现形式让人产生单纯、清晰、连续、平和与无限的感觉。
图7(金口二路13号)
若非此门的对面正在做房屋整修,又或者这扇门已经粉刷完毕,我应该不会认为它有趣。然而有了对比,这个“未完成”就充满了偶然性和希望。其色彩鲜艳,橘黄色与绿色对比强烈,有油画感。
图8
吸引人的是门上的海报,恰好表明精彩的平面设计亦是建筑细节的看点。
图9
对称整齐的门板给人一种和平、安稳、镇定的感觉。单纯、干脆、不拖沓,直接表明了门的功能。无需用过分鲜艳的色彩来吸引眼睛注意,规整的形状才是真正让人产生美感的基础。
围墙篇
图10(武胜关附近墙壁)
墙虽老旧,但镂空之处为斜砖摆放,这样从图片的正立面看时完全看不到内部的院落。但当人身处其境从墙的侧旁走过时,斜着摆放的砖就在空间上形成折线,折线走向还可随意变化,形成跌宕、穿插的情趣,而且起到了视觉导引的作用。(图11)路人从旁不经意地经过时,对墙壁形成了瞬间关照,虚虚实实的对比引起了有规律的空间分割,而这种分割又是时间上的,这就形成了时空片断,每一个时空片断同亦不同;对场景的印象逐步反复加强,断亦不断,动感加强。
图12(金口一路附近墙壁)
空心砖的巧妙运用营造出虚虚实实的空间对比关系,使得原本平常的元素充满活力。简单的建筑构件也可以围合成为一个富于变化的、可当作空间理解的平面。直而不生硬的线条、理性而不失感性的小空间是建筑闪光点的最好承载。
图13(韶关路22号围墙)
墙壁虽已陈旧,反而更有种随意的韵味。切割得大小不一的石块交错“飘浮”在墙面上,石料的粗糙与墙面的平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涂料剥落处露出的砖表现出装饰的巧妙。如果把石块的疏密对比做得再充分些,会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外立面墙面篇
图14(胜利楼外立面)
胜利楼建于1921年,建筑面积2804平方米,是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时兴建的日本中学校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原国立山东大学校舍。为了纪念青岛解放的1949年6月2日,此楼在1950年被命名为“胜利楼”。
胜利楼的正立面外墙运用了好几种不同色彩,在肌理的材质以及形状上形成对照,直线、曲线、折线巧妙穿插,变化丰富。形状上有纵横、曲直、方圆、高低、前后的对照,丰富后的外立面让人回味无穷。
图15(青岛路附近建于1899的德式建筑)
或许是岁月使它显得格外朴素,让人亲近却又意识到与它隔着久远的年代。反复、错综、转换、重叠的石块经过适度的安排,产生高低、强弱的韵律,若有若无却又不容忽视,令人的思绪缓缓飘进那段久远而不为人知的记忆中。
图16(韶关路22号)
此宅的色彩醒目地勾画出建筑整体比例,给人的印象强烈鲜明。传统的中式建筑用色虽然也同样大胆,但与此宅所表现出的性格却完全不同。
图17(花石楼)
此楼同时采用了数种石材,不同纹饰肌理、不同的石块形状又靠一致的材质调和方式实现统一。石质特有的坚硬质朴经过各种纹样的装饰调和,塑造出一种既坚强又贵气十足的欧式风情。
或许这些建筑的设计并不完善,甚至并不成功,但它们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却有各自的闪光点。它们在如今的速食建设文化中坚持了不被重视的建筑细部,体现了设计师的态度:即使是小处,也能关照全局。
(作者单位:中国矿大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