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死亡与持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ology_leo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W.H奥登曾评价《道连·格雷的画像》“是本无聊的书”,对于这部充满寓意的作品,无疑提供了一种解读的方向,其中的“无聊之极”实际上是欲望死亡之后漫长的倦态。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将分析画像对欲望的倡导和对欲望终结的倡导之间的关系,小说真正的悲剧在于欲望的持续而非消亡。
  关键词: 王尔德 《道连·格雷的画像》 欲望
  一
  “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生于都柏林,1900年死于巴黎阿尔萨斯饭店。他的作品仍然年轻,就像写于今天上午”。博尔赫斯指明了王尔德作品中那种不可思议的时髦性,而后者直接导致众多读者和评论的青睐。观其一生作品横跨诗歌、童话、戏剧、散文与小说各个领域,就算所有人都在读他,宣称喜欢王尔德也不是一件庸俗的事情。王尔德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当你赞美他,没人相信你全懂了但也不会质疑;当你批评他,没人会认为你有充分的道理但也不会扇你巴掌。博尔赫斯中肯地评价道:“千年文学产生了远比王尓德复杂或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
  王尔德是一个用生命实践“为艺术而艺术”理想的唯美主义者,他曾经对安德莱·吉德说过,他在生活中投入了他的天才,而作品中的不过是才华。他在作品中写下人生预言这一事实已经被反复证明,其中最经常的是被谈及、与他人生轨迹相似的可怕的是《道连·格雷的画像》。在《王尔德的小说》中麦考马克最后总结:“王尔德把《道连·格雷的画像》当做自己人生的剧本。”《道连·格雷的画像》发表于1890年,是王尔德唯一的小说,因为涉及唯美主义惊世骇俗的艺术道德观,暗示了一生不敢说出名字的爱情,意义朦胧晦涩,再来长期无法融入主流文化的历史,都使其拥有众多稳定的读者和各种解读。国内对画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便是研究画像及王尔德自身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其二从小说的道德主题出发研究小说所讨论的艺术与道德、与生活、与传统的关系,其三从酷儿理论出发研究《道连·格雷的画像》与王尔德个人的联系,其四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小说人物原型,其五分析画像中及王尔德其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其六分析文本的戏剧语言及各种翻译版本对比等方面。在国内的王尔德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是周小仪对王尔德及其代表的唯美主义结合消费主义,探讨的对中国近代文化和现代性启蒙方面的论著。综述而言,对画像中艺术、道德、人物、隐喻的讨论已经涉及方方面面,溢美之词良多,但笔者要赞同奥登,在《不太可能的生活》(An Improbably life)中他对王尔德的其他作品如喜剧、童话和散文都给予高度评价,唯独《W.H先生的画像》和《《道连·格雷的画像》》称前者“a shy making(遮遮掩掩)”后者“a bore(十分无聊)”。奥登的出发点是王尔德书信中所表达的同性恋爱和道德立场。笔者的立场与其并不相同,但奥登的评价确是一种提示,向笔者指明了画像中常被忽略的却又无处不在的疲惫之态,怠倦之情,后者不仅存在于整个阅读体验中,也栖身于小说的各个角落。
  二
  笔者认为画像的怠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次要的,一个是主要的。前者体现在小说本身的结构,它并不是典型的小说。杰出的小说家E.M.福斯特认为:“把小说当做必须从生活中吸取养料的寄生物,它只能惟妙惟肖地描摹生活以示报答,否则,小说就会灭亡。”王尔德所奉行的“生活模仿艺术”与“艺术模仿生活”的观念恰好背道而驰。丰满的小说有着“美妙的内在生活”,不管是“美妙”还是“生活”都不是简单直白的东西,而《道连·格雷的画像》不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简洁得有点过分。如霍尔华德、道连·格雷和亨利勋爵都像符号而非有血有肉的人类。霍尔华德扮演着追逐美的眼睛和美的崇拜者,道连是美的偶像和实践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主体,亨利勋爵则是精辟言论的发声器,他们本身是人的形象淡得匪夷所思。一个丰满人物的复杂内心简单地挂在画像人物的嘴上。霍尔华德作为三者中比较接地气的一位,在述说真心时也毫不犹豫,他谈到道连这位让他苍白颤抖的人时说道:“啊,我无法解释,要是我挺喜欢什么人,我绝不会把他们的名字告诉别人,要不,这就好像遗弃了他们的一部分。”在最后他还不忘加上警句:“最普通的事儿,一经掩盖便显得很有趣味。”作为小说“将人物的一切全盘托出,这等于是在心智和情感方面的双重自我贬低”(福斯特)。霍尔华德是正确的,欲言还休比和盘托出来得有趣,如果没出口就更好了。画像的序言作为唯美主义的战斗檄文,指出:“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把艺术家隐藏起来。”小说本身更像是展现了伟大的对话而隐藏了情节。情节的设置围绕着对话而展开的,长篇大幅的发言几乎充斥了书中所有重要的情节,霍尔华德初遇道连,亨利勋爵初遇道连,道连爱上西比尔,霍尔华德再见道连的画像等。道连和西比尔的恋爱,这段重要情节可算是所有小说中最无趣的罗曼史。当道连坠入爱河时,他感叹道:“我多崇拜她啊!”但这段恋情仅仅让“他(道连)双颊绯红,兴奋异常”。而西比尔的“激情犹如一阵南风,吹遍了她周身,掀动了她精致的衣服的皱褶”,她说:“我爱他。”当道连发现他不爱卸下装束的西比尔时,他的口气几乎是训导性的,激情澎湃得谈艺术而非恋爱本身:“你说爱情损害了艺术,你对爱情多么无知!失去了艺术,你一无是处。”而语言笨拙的西比尔则“像受伤了似的趴在了地板上”。对比霍尔华德初遇道连时所描述出的热情和惊蛰:“我转过头去,就这样第一次看见了道连葛雷。当我们的视线碰在一起的时候,我发觉自己的脸色在变白。一阵莫名其妙的恐惧向我袭来。”没有心碎,也听不到眼泪,这段毫无诗意和内心起伏的罗曼史空洞而虚假,仿佛是为了道连欠上一条人命而蓄意加上去的。
  小说中寓言式的情节和脸谱化的人物将重点从人物和情节上移开,变成了一种结构,而对唯美主义极尽所能的渲染则是覆盖上层的装饰物。小说中的脸谱化人物自有他们的好处,正如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他认为扁平人物因为他们的面谱化很容易被读者识别,没有复杂的个性及与环境的互动,他们无论何时登场个性和行为都是可预见的,不论是令人怜爱还是让人讨厌,他们都很容易被记住。亨利、道连和巴兹尔就像古希腊戏剧中的角色带着各自特定的功能面具出场,他们的定位标签在外套上,品行写在他们脸上。如果画像是一个剧本,格式化的脸谱、妙语连珠对话和直白的剧情并不过分,王尔德的剧作便充分利用了这三点。但即使是作为充满天才和机智的戏剧也被公认在戏剧动作、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有很多不足,而不说同样的技巧进入小说的后果。与王尔德同代的剧评家阿契尔对剧中泛滥的机智言语略有微词,认为剧中的机智有炫耀之嫌,并将它视为与“喜剧的优点随之而来的缺点”。刘雯在《〈道连·格雷的画像〉语言戏剧性特色的翻译研究》中指出:“绝大部分篇幅都是人物对话……对话一经展开,小说中的人物恰似舞台剧中的角色……阅读小说中的这些片段,犹如欣赏剧本……无需改动就可以搬上舞台。”小说中王尔德借用面具兜售的长篇累牍的对话和个人声明般的发言是一种生产疲劳的阅读体验,这就好比在公司年报会议上,人人都带着自己的部门招牌,每个人的发言都不尽相同又相互关联,发言者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说明自己部门的重要性,但是听众无比疲劳厌烦。   如果说阅读小说所产生的疲惫还能被“不敢说出名字的爱情”所抵消,画像中从头到尾流露出的疲惫之态、厌倦之情从来不羞于自报家门。这是画像无聊之极的第二点,也是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小说每个角落都栖息着乏味和倦态。“跟那些穿戴过分,体态臃肿的寡妇和枯燥乏味的学者聊着天”;“他(亨利勋爵)……由于跟霍尔华德待得过久而错过的一顿乏味的中饭”;“还要装出一副高兴面孔,实在乏味得可怕”;“道连·格雷……无精打采地翻着插画精美的《曼农·列斯科》”;“她(西比尔)无精打采”;“我的朋友厌烦了,我也厌烦了”;“其他的信,他懒洋洋地拆开了”;“女人改造男人的唯一方法是让他彻底感到厌倦,这样他会对生活了无兴趣”;“他们……是乏味的人”;“当晚的客人都有些乏味”;“不错,这确实是一个乏味的聚会”。乏味和厌倦化身成身体上的无精打采,很难想象这些人物妙语连珠式疲惫不堪的神情。王尔德的代言人亨利勋爵对人生艺术的言论,即使灿若莲花也只能暂时缓解其试图掩盖的乏味,因为最后他和所有人都会“一吃完晚饭就都睡着了”。即使不完全昏睡,也近似昏昏欲睡。小说一开头,亨利勋爵就处于“弥漫着浓的玫瑰花香的画室里”,“躺在波斯皮革做的长沙发上,习惯性地抽着香烟,已经数不清第几根了”。夏日午后催人入眠的客厅,懒散的姿态,蜜蜂沉闷的嗡嗡叫声,数不清的香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即使有最灵巧的舌头,这个生物说起话来也疲惫无力,在沙发上伸长了身子。体能上的倦乏无力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人物中传染,道连在小说出场就嚷道摆姿势真是“乏味得可怕”。小说行进到中部,他“点了一支烟,腾地躺倒在正对帘子的铺着豪华坐垫的床榻上”,“钟敲了三点、四点和四点半,道连·格雷依然没有动弹”,到最后一章时道连甚至厌倦了自己。在围绕着对话而生成的情景中,人物除了嘴巴在动,身体几乎是静止的,或待在房间里,或坐在餐桌旁,或躺在沙发上,就连西比尔这样以劳动为生的阶层也坐在靠椅里和公园的椅子上。
  三
  与无处不在的倦怠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道连·格雷的画像》借亨利勋爵之口宣传的欲望或者激情。对唯美主义美之理想的追求是小说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而王尔德式的美之理想在于希腊精神的完美,灵魂和肉体的和谐。进一步说肉体也就是形式,在王尔德处,并不低于灵魂或者精神,甚至超过后者成为内容本身。《谎言的衰落》提出:“艺术除自己以外不表达任何东西,一副面具告诉我们的东西多过一张脸所能表达的,这些伪装强化了他的人格。”在王尔德看来,作为实体的脸远不如作为形式的面具,作为实体的生活远不如艺术本身,生活因为缺乏自律和创造性的想象必须受制于艺术的领导,而“艺术家接受生活的现实,但他们将其转化为美丽的形式……从而塑造了一个更具高贵意义的世界”。形式美、感官美和感官享受在王尔德处意义非凡,忽略形式,忽略肉体而一味追求精神是万万行不通的。王尔德笔下的人物即使以自我发展、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为人生目的,也绝不是清教徒或苦行僧。相反亨利勋爵说道:“那是生活的一大秘密--用感官来,拯救灵魂,用灵魂来拯救感官……活着!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不断寻找新的感受。”
  寻找欲望,屈服于欲望,满足欲望,用激情和欲望丰富人生塑造灵魂可算是亨利勋爵给道连最重要的一课。王尔德自评“尝遍人间的鲜果”,这为欲望高呼的口号在书中回响,但是故事却没有如霍尔华德所赞扬的“新的学派”那样满含浪漫主义的激情,上升到希腊精神的完美而直转急下落入颓废和疲惫之中。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画像的激情与乏味实际上是同一事物,就如白日转入黑夜,对激情的追求转变成了无法摆脱的怠倦。“不少人有时候天没亮就醒来……或是经历了恐惧和奇奇怪怪的欢乐的夜晚之后”,早饭餐桌上的哈欠,沙发上慵懒的情态是各种欢乐的后遗症,我们脸上的皱纹就是激情、恶习和召唤我们的洞察力留下的痕迹。“我们所熟知的现实生活从虚幻的夜影中跳出来了,我们得在原来停止的地方继续我们的生活。我们悄悄地涌起了一种可怕的感觉,不得不让精力按陈规陋习枯燥地循环往复”。激情结束后浮现出真实的生活,人不能不把精力用在应付日常琐事上,这种应付产生乏味,但同时追求激情,追求用感官治愈麻木的精神又同样产生疲惫,最后生活变成了双重的乏味,不管转向哪个方向都是怠倦,而我们在乏味与乏味之间无家可归。
  亨利勋爵开出的治疗乏味的处方单——“用感官来,拯救灵魂”,因为最后他也逃不出产生疲惫的套路,追求激情和感官满足是费时费力费心的过程。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无聊,迅速而频繁的欲望满足将是最好的选择,正如叔本华所说“[只有]愿望和满足相交替,间隔不太长亦不太短,把两者各自产生的痛苦缩小到最低限……”(《作为意识和表象的世界》:300)现代的消费主义的源头,每个新的欲望,不管是新的时尚,新的科技,甚至是新的菜谱,都短暂地微弱地振奋我们麻木的灵魂。它们不能太复杂,不能遥不可及,因为取得满足的过程若是太痛苦,只能在原本乏味的生活上增加我们的痛苦。商品世界中所有的量产都在通过消费实现简单而短暂的欲望满足,而后者让我们乏味灰暗的现代生活变得尚可以忍受。《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启蒙现代性》讨论了唯美主义所推行的“刹那”、“瞬间”和消费主义的深刻联系:“‘瞬间的快感把唯美主义者和消费者的兴趣联结在一起。’……促销物品所提供的瞬间个人快感,可以说标志着现代消费文化的开端”;“对瞬间快感的追求……成为一种生活理想”。快速而频繁的欲望满足化身于新的美学、新的派头、新的品位、新的物品,亨利勋爵便是新的消费世界的广告商。而接受了他口号的道连研究宝石、领带、手杖、宗教、法衣、香水、乐器、挂毯、画像,这些商品化的物件使他“感到了无可名状的愉悦”,“但是,过了一阵子他对这些便厌倦了”。在十一章中,道连在被审美化的商品中所经历的高潮和低谷描述了现代的购物经验:消费前的吸引,消费中的兴奋,消费后的疲惫,从旧物到新物以此无限循环。
  他怎么能不感到厌倦呢?亨利勋爵并不只是欲望的赞助商,在赞助欲望的同时,他还必须赞助欲望的死亡以保证它们健康地新陈代谢。如果说十九世纪下半叶商品经济发现了欲望,那么亨利勋爵发现欲望的终结就是消费社会最大的秘密——“英国的公众三个月换一次话题,不然,他们的神经受不了那种紧张”。话题也好,商品也好,不断用新物替换旧物才能让消费世界持续下去,发现这点后亨利勋爵使劲宣传它:“我的好家伙,一生中只爱一次的人是真正的浅薄者”;“我希望道连·格雷会娶这个姑娘为妻,死去活来地爱她半年,然后,又忽然迷上另外一个人”;“你不该说这是你生活中最浪漫的经历,你应当说你生活中的初次浪漫经历”。在新的消费世界中只有欲望的新陈代谢才是不变的真理,“朝三暮四和永世相守的区别,在于前者比后者更持久”;而恒久的概念是可怕的,因为新欲望的诞生必须伴随旧的死亡,一种持续的欲望是无法想象的。“总是!这是个可怕的字眼。我一听就发抖”。相对于欲望的死亡,不会消亡的欲望更让他神伤,“曾经有一度,我整个季节只戴紫罗兰,以艺术的形式悼念一段不肯逝去的罗曼史”。旧欲望的死亡,新欲望的出现,新的感官和激情暂时缓解了日常生活的枯燥,但是整个过程在不停地反复中仍是单调倦怠的,对于欲望的消费最终消费了欲望本身。“也许在为激情寻找完美的表达方式时,我已经消耗了激情本身。”(《W.H先生的画像》)消费世界的驳论最后留下了一片凄凉的乏味。   《道连·格雷的画像》真正的悲剧并不在欲望死亡之后的怠倦,而在于欲望持续后的灾难。画像的三个主要人物:亨利勋爵、道连和霍华尔德中,霍尔华德被杀,道连自杀,文中虽然没有提及但可以推断唯一得到善终的是亨利勋爵。王尔德在给崇拜者的信中曾提到:“巴兹尔是我心目中的我,道连·格雷是我希望成为当然的人,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的我。”亨利勋爵作为王尔德的代言人是对《道连·格雷的画像》最普遍的认识,但是亨利勋爵盼望着激情的消亡,“死去活来地爱她半年,然后,又忽然迷上了另外一个人”;王尔德为了保卫它而进了监狱,“在本世纪是这样一种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伟大的感情,就像戴维和乔纳森之间,他是柏拉图全部哲学的基础,他也能在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的商籁诗歌里找到。那是完美的灵魂深处的感情,他存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中,就像莎士比亚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我的那两封信……它不断地发生在年长者和年轻人之间……”(《审判王尔德实录》)。
  持续的欲望,以崇拜美的人格为基础的激情,跨越柏拉图和莎士比亚来到王尔德的时代。这反复出现的永恒激情与亨利勋爵所宣传的新陈代谢的激情并无相似之处。他笔下的霍华尔德如他自己带着激情为激情辩护,“但我真的不能拿它去展出,这里面倾注了太多自己的东西……每一副用感情画的画像……暴露了我自己心灵的秘密”。“太多自我”是霍尔华德对于美的偶像道连,以及他所人格化的美的激情。他与道连的初遇可以算得上全书最富激情的片段,完全没有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无聊味道:“我们的目光一交流,我便苍白失色了。一种奇怪的恐怖感袭上心头……我害怕了,转身走出房间,不是良心使然,而是因为胆怯。”以道连为人格的美在他的身上激起了如同坠入爱河般的感受,激情的洪流让后者震惊、颤抖、恐惧,正如王尔德站在审判席上所说:“那是完美的灵魂深处的感情。”对比道连对西比尔的描述:“一天晚上她扮演罗瑟琳,第二天晚上演伊摩琴……她穿过各种各样的服装,演过不同年龄的角色”,受到亨利勋爵影响的道连爱西比尔的新城代谢,而霍尔华德对道连的激情却有一种恒久不变的味道,并且对其听之任之,甚至把它变成自己的“全部艺术”。艺术这个带有永恒意味的词语,存在于柏拉图的哲学和十四行诗中,对比与亨利勋爵发现的消费世界中的短暂激情,却没有给抵制影响寻找永恒的霍尔华德带来好处。当他看到道连那已被罪恶腐蚀的画像时,他痛苦地嚷道:“我太崇拜你了,为此而受到了惩罚。”对被道连人格化的美所持有的不变的激情最终以幻灭和死亡收场,霍尔华德就算不死于道连的刀下,也会死于心碎。
  而道连对不老的青春、永恒之美的执著正是他的诅咒和灾难。亨利勋爵那青春短暂的骇人警告:“他的面容会干枯起皱,眼睛会昏花无神,优美的身材会破相变形,唇上的猩红会渐渐褪色,发上的金黄会悄然消失……会变得丑陋可怕,粗糙不堪。”让道连恐惧哀叹,并随即许下可怕的誓言:“要是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该多好!”道连接受了亨利勋爵的一种教导,确认青春是唯一值得拥有的东西,却没有接收到另一种,亨利勋爵自始至终并没有谈到对永恒这个概念的执迷:“你的青春岁月所剩无多——只有那么一点点时间了。”一点点时间并非恒久不变,他鼓励的是激情的几何式增长和欲望的新陈代谢,“活着!……什么都别错过。不断寻找新的感受,什么都不要怕……”所以不解道连诅咒的亨利勋爵认为道连是完美的,是十全十美的一类人,因为听从了他训导的后者“陶醉于一切之中”,成功地体验了无数激情和欲望,并成功逃避乏味、疲惫和无聊的人。面对自己最伟大的教育成果,亨利勋爵感叹道:“我只不过比你大十岁,却已经是满脸皱纹、皮色发黄、筋疲力尽了。”疲惫不堪的现实生活,用来填补空虚的激情,反反复复的欲望,以及接踵而来的筋疲力尽也许才是应有的状态,因为当激情不再死亡,欲望不再代谢时,画像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怪物,蚕食了美的偶像和美的崇拜者。但是对永恒之美,对超越乏味,对建立一种自成一体又自我圆满的理想生活的渴望从来都是人性的一部分。王尔德借着亨利勋爵举起了欲望的广告大旗,并喊出了“欲望之死”,这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成型的消费世界的伟大发现,但是却最终没有克制住自己,走上了霍尔华德的道路:对美的崇拜,这恒久而古老的激情注定要把他钉在这个乏味世界的十字架上。
  参考文献:
  [1][阿]博尔赫斯.私人藏书:奥斯卡·王尔德《散文、对话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80-120.
  [2]Mccormack,Jerusha.“Wilde’s fiction.”from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Oscar Wilde.Cambridge Press,1997:96-114.
  [3]Auden,W.H.“An Improbable Life.”Rev.of The Letters of Oscar Wilde.The New Yorker 9 March 1963.NewYork: Vintage,1974:302-324.
  [4][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英]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英]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7]周小仪.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启蒙现代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1(2).
  [8]孙宜学.审判王尔德实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出现的“秃尾龙”纹饰,不是我国山东和东北地区民间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是“秃尾巴老李”产生前的“秃尾龙”形象。其寓意不是满族统治者怀念东北故土的“望乡情怀”,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表现的是康熙皇帝对生母的深切怀念。  关键词: 康熙 官窑瓷器 秃尾龙 秃尾巴老李 孝道    在清代官窑瓷器中,出现一批“秃尾龙”纹饰,尤以康熙朝为多,至雍正
摘 要: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在小说《林哈德与葛都德》中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农民妇女形象葛都德,本文主要从其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来阐述家庭教育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认为一个好母亲胜过好的老师,并讨论了妇女应该从哪些方面塑造自己在一个家庭中的角色,彰显最大的功效,而使得家庭的合力达到最大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最关键的环节。  关键词: 小说《林哈德与葛都德》 葛都德 家庭教育
摘 要: 狂欢化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或世界观,是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强有力手段。狂欢化理论蕴含一种反抗性的力量,它反抗人性的禁锢,反抗虚假的生活,拒绝绝对真理的权威性,体现出鲜明的乌托邦色彩和人本主义精神。凡此种种,在《鹿鼎记》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 狂欢化 《鹿鼎记》 乌托邦 人本主义  狂欢化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来的,作为前苏联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艺学家、文
摘 要: 当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各成一家,争议颇多。花鸟画发展走势必应遵循的主线就是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创新。花鸟画之创新,没有传统不行,但不是要死抱传统。艺术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应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同时兼收其他艺术形态养分。吸纳传统文化之神韵,承袭书画笔意之灵韵,秉承空间构图之意韵,兼收并蓄,开创时代之新。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继承 创新    花鸟
摘 要: 詠史怀古诗,往往借登高望远、詠叹史实、怀念古迹,达到感慨昔盛今衰、借古讽今等目的。本文从赏析刘禹锡的《乌衣巷》出发,阐述了此类诗人并不囿于颓废式的怀旧,而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直抒胸臆,高瞻远瞩,启迪世人,淡泊中蕴含刚强。  关键词: 刘禹锡 《乌衣巷》 怀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刘禹锡怀古名篇之一,通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类英语学生的实习经历了三种模式,即院系自主负责的实习模式、联合编队模式和实习支教模式。通过对这三种实习组织模式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了解实习模式对学生的实习效果,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开展师范类英语学生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师范类英语学生 院系自主负责模式 联合编队模式 实习支教模式  1.引言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学生必经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各专业组织学生进
摘 要: 科学的教学管理,才是有效的教学管理。要让科学性贯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不仅要求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具有科学性,更要求教学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管理素养。教学管理真章在于对科学管理度的把握,发展先进的教学管理团队,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教学管理 科学管理 真章  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并非实效之管理,缺少科学管理能力的教学管理者难有务实之管理。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而言
摘 要: 无论是复笔细腻、古雅华丽的重彩画风,还是别具一格的逸笔写意,或者是独特的泼墨泼彩,张大千的绘画艺术不仅体现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更体现理论与技法上中国画色彩的全面复兴。“大千荷”以荷花图式为载体,见证了张大千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和突破。  关键词: 工笔荷花 写意荷花 泼墨泼彩 大千荷  张大千(1899—1983年),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作为全能型画家,
摘 要: 本文围绕王维诗歌“诗中有乐”的艺术特色,具体阐释了五诗中乐的标准、内容、写法及意蕴。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诗中有乐” 声音艺术  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确,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融画于诗中,字里行间似用水墨铺陈出青绿山林,使人如临其境。值得注意的是,王维的作品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乐——有山有水有清音,可谓“有声有色”。他用笔
摘 要: 所有美的对象都是现实的、生活的,那么美育就是要使人感受生活、鉴赏生活和感悟生活。本文从中西方美学比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着手,提出现代教育中美育的功能除了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外,更注重对人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 美育 素质教育 全面协调发展 意义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美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意义  有史以来,孔子和苏格拉底一直是世界极为重要的文化巨头。在文化差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