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秀文: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赵秀文在《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撰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质应有之义,但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却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这主要表现为:作为大背景的社会面临着“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相背离的困境,学校道德教育中“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道德教育自身“政治性”“教育性”“道德性”的博弈,教育者诉求“自主的教育者”却遭遇“被规训的工具”的尴尬,受教育者挣扎于“道德主体的我”与“被道德规训的他”之间等问题。
要改变这一现状,赵秀文指出,道德教育的各相关方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改革。社会作为道德教育的大背景,应该重振大众所真正认同和归依的主流道德观,以期能切实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感,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避免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口号化,探寻道德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真正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对于道德教育本质的探求应不断深入,规避那种对道德教育任意“贴标签”,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无限赋加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还原他们在道德教育的原初内涵和角色本质。
冯建军:价值多元共生时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
冯建军在《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发表文章指出,当今时代不仅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价值共生”的时代。我们既要看到多元价值的“差异”,还要看到多元价值的“共生”。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道德教育既要维护价值多元,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又要进行普遍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其双重任务,缺一不可。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树立一种开放的道德观念,确立协商、对话的教育方式,发挥教师在道德协商、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薛桂波:试析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态失衡”
薛桂波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1期发文称,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不仅在理论上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态性重视和研究不够,而且在实践上亦脱离现实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和教育对象脱节,道德教育各要素不能形成统一整体,整体效力难以发挥,从而导致道德教育面临危机。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重要根源就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态失衡”, 即它不是由某一方面、某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生态性整体性危机。这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引起的道德教育的文化资源危机;道德教育与生命本真性相背离;道德与教育的分离及其生态基础缺失。
为此,强调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性的生态世界观是激活道德教育活力、增强道德教育效力的有效机制;确立道德教育生态的理念,建构新的道德教育生态,从而走出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困境,缓解社会道德危机。
赵秀文在《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撰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质应有之义,但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却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这主要表现为:作为大背景的社会面临着“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相背离的困境,学校道德教育中“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道德教育自身“政治性”“教育性”“道德性”的博弈,教育者诉求“自主的教育者”却遭遇“被规训的工具”的尴尬,受教育者挣扎于“道德主体的我”与“被道德规训的他”之间等问题。
要改变这一现状,赵秀文指出,道德教育的各相关方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改革。社会作为道德教育的大背景,应该重振大众所真正认同和归依的主流道德观,以期能切实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感,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避免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口号化,探寻道德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真正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对于道德教育本质的探求应不断深入,规避那种对道德教育任意“贴标签”,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无限赋加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还原他们在道德教育的原初内涵和角色本质。
冯建军:价值多元共生时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
冯建军在《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发表文章指出,当今时代不仅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价值共生”的时代。我们既要看到多元价值的“差异”,还要看到多元价值的“共生”。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道德教育既要维护价值多元,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又要进行普遍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其双重任务,缺一不可。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树立一种开放的道德观念,确立协商、对话的教育方式,发挥教师在道德协商、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薛桂波:试析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态失衡”
薛桂波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1期发文称,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不仅在理论上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态性重视和研究不够,而且在实践上亦脱离现实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和教育对象脱节,道德教育各要素不能形成统一整体,整体效力难以发挥,从而导致道德教育面临危机。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重要根源就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态失衡”, 即它不是由某一方面、某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生态性整体性危机。这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引起的道德教育的文化资源危机;道德教育与生命本真性相背离;道德与教育的分离及其生态基础缺失。
为此,强调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性的生态世界观是激活道德教育活力、增强道德教育效力的有效机制;确立道德教育生态的理念,建构新的道德教育生态,从而走出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困境,缓解社会道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