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自如之书 清丽婉约之诗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7o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写、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是一部集国内现存古代书画作品之大成的资料性工具图典,该书收录了全国各收藏单位共计20117件书画作品。查阅该书目录索引可以发现。明代书家林云程的作品仅有一幅,即现存于武汉博物馆的林云程《行草书自书诗》卷。有关林云程的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不多,其存世作品更为少见。因此,这幅手卷就成为研究林云程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是一卷值得认真品味、仔细揣摩的书法胜品,溢出一股清越流丽、气韵畅达的儒雅之气。作者用笔挥洒畅快、刚柔相济,结体细腻灵动、秀雅蕴藉,章法谨严有度、中和沉稳。虽是自书诗稿,仍有明代书“尚态”的风致。作者将自己不同时期创作的28首、计三千余字的五言诗句及题识抄在眯多长的手卷之上,文辞典雅,意蕴生动,写景抒情,情真意切,实有明“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之风。此作也是一卷有着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文献。除了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特质外诗词内容还涉及诸多人物、自然风貌等珍贵信息。总之。作品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林云程及晚明时期的文学艺术、人文地理等有着重要意义。
  林云程是福建省晋江人。高寿90岁。但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历史文献中。与之相关的资料稀少。目前仅见林云程修、沈明臣等篡的《(万历)通州志·八卷》(《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明万历六年刻本)。清代史料对林云程的记载,则散见于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清雍正《福建通志》、《河南通志》,清道光《晋江县志》,清光绪《宿州志》等地方史籍中'但林氏身世可考者依然寥寥。
  清康熙时期重臣名儒李光地之孙、福建安溪人李清馥在其编撰的《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郡守林登卿先生云程》中云:
  林云程,字登卿,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时王弁州(王世贞)方与李历下(李攀龙)诸公握三尺管驰驱中原,海内翕然景附,闽中寂无人。云程自其少年,则留意词赋之业,既纡组绶,交游诸公间,所从游词客,则吴中张伯起(张凤翼)、勾章沈明臣、里中黄克晦及诸名流胜选,率以风雅推让之。好蓄法书名画,穷其源委,而笔翰大有名于世,人但见其登高作赋、临池洗墨。云程一片真诚自将,尤善莅政以便民,自以为无瑕(暇)衅于人,坐是浮沉州郡郎署间。家居厚德载物、古意宅心,为乡邦模楷者五十余年,寿九十六而终。云程所历官,两为通、宿知州,两为南北曹郎,两为九江、汝宁郡太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之二》对林云程的记载。与李清馥的著录大略相同:
  林云程,字登卿。嘉靖乙丑进士。自少留意词赋,既纡组绶,交游诸名公间,率以风雅让之,好蓄法书名画,俱能穷其源委,而笔翰大有名于人间。知通州,调宿州,两迁南北曹郎,出为九江知府,转汝宁,以继母艰归,遂不复仕。家居厚德古意,为乡邦楷模者五十余年,寿九十六。著有《丛兰馆史编抄》、《兰窗杂记》等书。
  此外。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主持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九十四卷·狼山部艺文一》中收录有林云程所撰的《修狼山记》(狼山距通州不远),此文或是林云程万历三年(1575在通州知州任上时昕留下的文字。
  文献所载,林云程是位典型的文人仕臣、风雅之士,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博览经藉,精通文理。嘉靖四十年(156)中举人(据清雍正《福建通志》卷33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但是,待人宽厚、性情淡泊的林云程,始终处在“浮沉州郡郎署间”,曾先后在安徽宿州、江苏通州任知州,并有两次迁任南北曹郎的经历,之后又出任过江西九江及河南汝宁知府,最终以继母亡故为由,于万历十八年(1590)辞官而归(据清雍正《河南通志》卷3玢析),从此不再出仕。林云程的仕途虽不遂心顺意,但是他治理政事的能力不容忽视。清光绪《宿州志》称其“忠厚正直,重学校,勤课士”,李清馥则评价他“尤善莅政以便民”。
  相较于仕宦生涯,文献资料记载较为详细的是文人形象的林云程。林云程有着读书人的文化灵魂,他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素养。为官之余,他常常与友人、同侪探讨诗词、交流翰墨。文献中称其“交游诸名公间,率以风雅让之”,这种风雅源自林云程深厚的学养、厚德载物的品格,以及时人对他学识文采的敬重和认可。明代晚期,整个社会显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减轻内心的苦闷和抑郁,常常将个人情感寄托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具有风雅精神的林云程,与当时文化名流,如戏曲作家张凤翼,“布衣诗人”沈明臣,福建同乡、诗人黄克晦志趣相投。交往密切。他们常常聚首谈艺,吟诗酬唱,登高作赋。此外,文献资料给予林云程的艺术评价是“好蓄法书名画,穷其源委,而笔翰大有名于世”。《石渠宝笈》卷三十—有“宋黄庭坚书七言绝句一卷,素笺本,行楷书,凡三首款云庭坚书,拖尾有林云程跋”的记载。亦可佐证。林云程勤于临池砚墨,潜心探究书法绘画之原委,并能出入规矩,得其精髓,是一位集诗书画于一身的艺术全才。虽然我们目前无从了解林云程的绘画成就。但通过这幅手卷我们已能够窥见其诗词造诣和书法功力。
  关于这幅手卷的流传经过,后幅卷尾附有一段鉴藏者高凌雯的题跋,跋文记录了其发现此卷的经过。高凌雯(1861-1945),字彤皆,天津人。清光绪十九年(189)举人,曾任国子监候补博士、学部普通司主事。民国时期他主要从事天津文史方志研究。修成民国《天津县新志》二十八卷。1934年春。高凌雯在天津市的一个小摊上购得这幅长篇诗卷其后手卷又流落民间。1963年1月。此卷被建店仅两年的武汉市文物商店收购并保存下来。作品曾先后经过我国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谢稚柳、刘九庵、杨仁恺等多位先生过目鉴定,确认为真迹无疑。2010年,武汉市文物商店并入武汉博物馆,此卷即成为武汉博物馆的重要馆藏精品。一次偶然的发现,让这幅珍贵的手卷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惑。林氏手卷发现之前的340余年时间里,手卷又是如何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的呢?这是一个令人期待解决的问题。   手卷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书画式样,便于置于几案间阅读把玩,适合于近距离赏玩,或与同道共赏。当林云程《行草书自书诗》卷自右而左地徐徐展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诗歌与书法的水乳相融。
  历经四百余年的岁月沧桑,手卷至今依然保存完女子,质地干净完整,无任何污迹、折痕。笔迹纵横挥洒。清晰生动。开篇引首处上、下二枚钤印与婉约流畅、排列有序的长篇诗句,构成朱丹玄墨,交相辉映,实为品相上乘、姿态幽雅的明代书法精品。作者选择了一种细致匀净、挺括平整的一段上等绢料为笔墨载体,平纹织成,书写时,略涩于纸。选择这种材料书写,或是考验着作者的笔法功力,或是表达其对受赠者的一种敬意。或许兼而有之。
  “书。心画也。”(汉扬雄《法言》)这幅手卷亦是林云程书写心态的自然流露。有着丰富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他,面对质地如此上佳的绢帛,控笔而行,笔断意连、流畅潇洒的行笔状态,划过绢素,一气呵成,录下自己经年积累创作的诗词佳作。在这幅纵29厘米、横330.5厘米的手卷上,林云程营造出了“浓不凝滞,淡不浮薄”(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的笔墨韵味和跌宕有致的书法形态。此行草书书风。颇具“二王”端庄秀丽之态。略带赵吴兴优雅婉媚之姿,通篇充盈着韵律感,仿佛清泉溪流涓涓而出,爽利之中带着潇洒,流丽之间释放着文人气息。因是抄录自作诗篇,运笔速度较快,其结体端庄秀雅,细腻灵动。作者浓墨开篇,“送薛进士”四字笔力超群,清劲绝尘。继而作者一笔而下,点画随着诗句的韵律逐渐延展。自然形成由浓渐淡、进而至枯的行笔轨迹。通篇过渡自然,行笔节奏如行云流水,凸显了用笔的细腻与灵动。全篇文字虽多,行间字距布局却紧凑有致,不显繁缛滞塞。字与字问虽少有牵连,却气韵贯通、生动流畅。作品清丽洒脱,与明代晚期著名书家董其昌秀逸淡雅的书风相似。
  林云程的诗风明显受到以李梦阳、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思潮的影响。从手卷中所抄诗篇来雹林云程关注民间疾苦、直言时弊,如叙事诗《泗州一路大旱》;有描写人生际遇苦闷与个人感悟的咏怀诗,如《夜长》《初秋感怀得省字》等:有以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为对象的怀古咏史赢如《过严子陵祠二首》《泛左蠡》《石壁精舍》等:最多的是描写山川景物、游历见闻的山水记行诗,如《将发潞河阻风有怀苏君禹余君房二首》《过清风岭》《怀玉山行》等。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诗篇,则是作者因宦游、出行、归隐离别友人。抒写离情别绪的送别诗。如《送薛进士之南京职方》《送周明宇水部归省》《送裴太仆归养》《出京留别里中诸君子二首》等,“念当远行别,执手泪淫淫。岂无美尊酒,临发不能斟”。这些字字恳切、篇篇真情的诗作,流露出作者与友人惜别之时不舍的感伤,文字简洁贴切,格调苍凉高古。
  根据作者题跋,诗卷有明确的受赠对象,即明万历时期的显宦重臣李化龙。李化龙(1554-1611),字于田,号霖寰,明直隶大名府长垣县(今属河南)人。他进士及第虽晚于林云程9年,但其仕途较之顺利得多。20岁时李化龙即任嵩县知县,因“出访察奸,惩治恶顽”(《明史·列传》)而卓有声名,其后仕途一路攀升,终至一品要员。李化龙为官清廉,治世有方,政绩卓著,战功显赫,先后有平辽、平播、治河之功,终因劳成疾卒于工部右侍郎任上。史书称之“有文武全才”。该手卷是作者1588年赠送给李化龙的礼物。据清雍正《河南通志》卷三十二载。此时林云程正在汝宁知府任上。时李氏35岁。此时虽距李化龙巡抚辽东、创平辽之功尚有六年时间,但已处于其事业发展的上升期。李化龙不仅仕途显要。且有文才声望。林云程称之“以诗文狎主齐盟”。他文治武功的才华,受到许多文人士大夫的尊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中期的阁僚重臣、“天纵奇才”杨一清,他们同样都有“文武全才”的历史评价)。“惟明公纳而藏之”(林云程跋语),从林云程谦恭谨慎的跋语中可以看出,林云程非常重视这幅诗卷。
  从魏晋到明清。历代文人士大夫常常以文会友、同气相求。在交游饮酒、赋诗酬唱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篇章。也烙下了人生印记。从林云程诗卷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这位精于诗词、擅长翰墨的入仕文人的在世情怀,还了解到作者与诸多文人仕宦交游往来的踪迹,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比如明代文人的频繁交友活动。
  一是林云程与沈明臣的关系。清人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中,已交代了林云程与张凤翼、沈明臣、黄克晦等人交往深厚。前文提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目录》中有林云程修、沈明臣等纂的《(万历)通州志·八卷》,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林云程与沈明臣在志向上的契合。分析林云程《行草书自书诗》卷引首处的两枚印章,下方钤有“古温陵氏”白文篆书方印,因温陵属泉州,且作者题跋中自称“温陵林云程顿首书稿”,故此印应为林云程所有,这也是补充了史料未曾记录过林云程是泉州晋江温陵人的缺失:上方钤有“栎社子”白文篆书长方印,或为沈明臣所有。因沈明臣出身于宁波栎社一大家望族,其晚年号栎社长,钤印此卷时沈明臣已有70岁,此枚印章再次将二人交集在一起。亦见证了他们的友情。
  二是手卷诗文中所涉及人物分析。手卷所录诗句中,《送薛进士之南京职方》《送周明宇水部归省》《送裴太仆归养》《出京留别里中诸君子二首》《题陈玉叔方伯诸草堂》《右考盘草堂》等九首诗中提及有关人物,其中有据可考的人物有薛士彦、裴应章、陈文烛、周炳文、苏浚、余寅等六人。
  诗中的薛进士即薛士彦。林云程的福建同乡,万历八年(1580)进士,被尊为“文学宗师”。他曾历任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湖广副使、提督学政、云南左右布政使等。致仕还乡后。创办共学堂讲学。
  裴应章(1536-1609)。隆庆二年(1568)进士。他任太仆寺少卿时奉旨出使辽国,回朝后即呈《防辽表》。提出屯甲砺兵、修明政治、爱护百姓、抵御辽国入侵,为朝廷采纳。林云程《送裴太仆归养》诗中做了生动描述:“抗疏陈衷情,天子慨然许。骊驹既在途,缙绅争出祖。冠盖耀都浏,观者集如堵。中隋非不舒时乎难再与。”此事《国朝列卿纪》中亦有记载:“(裴应章)万历六年升仆寺省卿,九年给假,十三年补太常寺省卿。”万历九年(1581)给假。即指裴氏“归养”一事。为官期间,裴应章力持正义,不惧权势。病逝后,神宗追赠其为太子少保,谥号恭靖。   陈文烛与林云程是同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历官淮安知府、福建按察使、南京大理寺卿。他博学工诗,著有《二酉园诗集》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续集二十三卷等。
  周炳文,字伯从,别号明宇,仕至都察院都事。清康熙《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载,周炳文好吟咏,雅意临池,摹欧、虞真迹,一时海内名公如王元美(世贞)、吴明卿(国伦)辈称善相属。
  苏浚(1542-1599),字君禹,号紫溪,晋江苏厝人。明万历元年(1573)解元,历官南京刑部主事、陕西参议、广西按察使、广西参政等。他为官公正廉洁,善于选拔人才,曾主持修撰《广西通志》,后因病乞归,迁贵州按察使不赴,居家潜心钻研理学,著有《易经儿说》《四书儿说》《韦编微言》等,是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
  余寅(1519-1595),字君房,晚年改字僧杲,浙江鄞县人。著有《农丈人文集》二十卷,诗集八卷等。
  他们在政治、教育和治学上多有建树,可见林云程的人品志向和道德操守。
  此外,明代历史地理,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诗篇中也有具体描述。《将发潞河阻风有怀苏君禹余君房二首》中,对风沙的景象做了这样的描述:“天色忽苍黄。惊沙随风起。咫尺遂相迷,行行且复止。顷刻造化遽,畴识盈虚理。”在《泗州一路大旱》中。旱灾的破坏力则更为惨烈:“所嗟阳气乖,流火蒸林皋。野田如瓯脱,举目惟蓬蔫。待哺者谁子,号饥日嗷嗷。”作者用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描述了灾害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泗州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城西的洪泽湖畔,是历史悠久的名州古城,为当时“水陆都会”“漕运中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座历经磨难的城市。清康熙十九年(1680)那次巨大的水患。整座泗州古城被黄河夺淮、淹沉于水底。林云程的这首诗。则记录了此前近百年时间里,这座城市还曾经历过一场惨烈的旱灾。林云程手卷书于万历十六年(1588),这一年也是《明史》《山西通志》等史料记载水、旱、蝗、疫等灾难频发的一年。诗人在羁旅途中所遇大风大雨以及干旱,都是史书的佐证。“睠此不能寐,余心徒自忉”,诗人为国力之凋敝、民生之艰难而忧,其道德人品在诗文得到真实体现。
  林云程从1565年进士及第至1588年完成此卷时的二十年余时间里,宦游多地。这幅手卷里所选诗词仅仅记录了他的部分足迹,但诗中透露的相关讯息,对我们了解明代历史地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一是对分水关的描述。在封建割据时代,分水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就有多处称分水关的地方'如地处浙江省福鼎的分水关,闽赣交通要冲的崇安分水关。福建、广东两省交界的诏安分水关等。根据林云程《出分水关》中“闾阎尚同俗,闽楚已分野”分析,林云程所到之处或应属崇安分水关,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现为武夷山市。这里自古有“八闽第一关”之称。诗中描绘“危磴起云中,寒瀑如奔马。丹霞递明灭,白雪乱飞洒”等景象,令人神往。二是怀玉山美景。怀玉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上饶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因界于赣皖浙之间,素有“东南望镇”之称。它与三清山同属怀玉山脉。读林云程《怀玉山行》中“林深伏暑退,洞杳日月昏。叠嶂青未了,长萝碧可扪”诗句,不禁让人感觉阵阵清凉,神清气爽。三是对历史遗迹的怀古之叹。林云程所作《过严子陵祠二首》《泛左蠡》《石壁精舍》等咏史之诗,表达了他对前代修贤的缅怀。严子陵祠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山麓。是为纪念东汉名士严光而建的历史古迹。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之召,来此地隐居垂钓而闻名古今。石壁精舍位于江西都昌西南部,相传这里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当年隐居之所。此外,手卷中《舟次济宁有怀京国诸君子》需要提及。林云程曾两任南北曹郎,而济宁正好在明代漕运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许此诗正做于林氏任上。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研究表明。明代运河济宁流域的经济是在漕运的带动下逐步走向繁荣的。
  掩卷而思,林云程《行书自书诗》卷可以视为作者人生经历中的一个个纪实片段,记录了林云程20余年宦游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留存了他的诗作和书法,可以视为林云程书法艺术和诗歌创作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任军伟
其他文献
陈奋武先生在书法研究和创作上极为勤勉,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以不懈的思考和勤奋的探索参与中国当代书法领域的学术建设和交流。他精研传统,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与此同时,他更为重视在艺术上的创新,以强烈的观念意识贯穿了自身书法创作的实践,形成了宏阔的书法艺术境界和鲜明的书法风格。此次刊出的,有一些是陈先生的新作,展示了他在书法创作上的一些新的探索成果和新发现,使大家重新认识了他历久弥坚、坚持创新的书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中国美术领域发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即谓“85美术新潮”。这场声势浩大的美术学界求新、求变运动,一方面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艺术及其观念,另一方面也使得艺术家独立的创作主体人格更加得到尊重。中国的艺术家逐渐地学会了在世界美术这样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下,建立自己的艺术观点、着眼自己的艺术创作。与此同时,中国画创作领域内的画家、理论家也始终没有放弃思考中国画民族特性这一问题,从内
期刊
张眠溪(《中国书画》杂志社副总编辑,以下简称张):近年来苏州博物馆陆续举办了一些学术性强、社会影响力广的展览,像去年举办的“石田大穰——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就很有意义。此次“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也是这个系列展览的组成部分,请介绍一下文徵明大展的筹备情况。  陈瑞近(苏州博物馆书记,以下简称陈):苏州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启动“明四家”系列学术展览。首展沈周特展取得了一定的效应:据我馆
期刊
曹新刚,字大元,1972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2007年至2013年进修于范扬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齐鲁美术馆副馆长、淄博市美协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展览并获奖,曾获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艺奖”美术类一等奖(省政府最高奖)等。  我和曹新刚是同学,同在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学画。说来我俩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或许是因为他的画作中所
期刊
溥心畲(1896~1963)名儒,号西山逸士,室名省心斋、寒玉堂,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他是清皇室贵胄、贝勒载滢之子。其绘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的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由宋、明名家人手,格调高雅,意境悠远。他的人物、花鸟画也十分具有个性,有许多别开生面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产生或许和他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交游、细心体悟生活有关。溥心畲中年后画名即传于外,是诗、书、画三绝的
期刊
时间:2014年7月21日  地点:吴江·平望古镇  采访人:康守永  在第四届苏州中国书法史论坛的休息间隙,我占用了白谦慎先生两个多小时来了解他的学术生活及所思所想。白先生是一位思维缜密、探究深刻、敏于发现、善于叙事的学者。他的由英文版修订改写而来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旁征博引,用心钩沉,以13年时间专心于傅山—人的坚守,把相关明末清初艺术家人物链和社会活动,置于改朝换代的复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在20世纪60年代初收藏了一百余件张大千绘画作品。这批作品既有山水、花鸟,人物,也有工笔和写意,不仅品类齐全,而且风格多样。综合作品的纪年来看,这批作品主要创作于1923年至1948年间,是研究张大千早期绘画不可多得的材料。  一  吉林省博物院所收藏的张大千作品中,《水面晴霞图》《舟中看山图》《新安江行舟图》《拟大涤子笔意图》《黄山百步云梯图》《荷花图》《仿石涛山水图》等从款识可知是
期刊
丹青致优——陈佩秋书画艺术展在沪开幕  7月19日,“丹青致优——陈佩秋书画艺术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陈佩秋是蜚声海内外的海派艺术大师。她的艺术由宋元绘画人手,深得中国传统书画之精髓,兼而吸收海外诸派,将东西方文化融会一体。本次展览展出了近百件作品陈佩秋的书画艺术精品。  中国美协表彰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2013年7月30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期刊
王粦
期刊
◇时间:2002年9月29日 2005年7月30日 2009年4月7日  ◇地点: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采访人:周俊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张啸东(历史文献学博士、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  周俊杰(以下简称周):王学仲老师和河南的关系很深,可以说,在河南省书协20世纪80年代之初邀来讲课的老师中,我很崇敬王老师您,因为您的学问更博大一些,更具文化底蕴。我可不是今天当着先生的面才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