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的模式有"订单"型模式、互动型模式、"冠名"型模式、引资型模式。这些模式要求中职学校正确处理校企合作的关系,使毕业生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
关键字:校企合作 模式 新发展
运用校企双方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各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面对中职教育生源是低端学生的现状,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应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重在技能培养,实现无缝对接。
一、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中职学校应坚持"依托行业,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原则,以校企"双赢"为目标,探索以下几种校企合作形式:
(一)"订单"型模式。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明确三方的职责,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互动”型模式。即由学校负责学生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学生到企业或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实习。
(三)"冠名"型模式。即企业对学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通过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制度、为学生支付学费等方式参与办学,达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四)“引资”型模式。即学校通过多种互惠互利的方式,吸引企业到学校投资办学、捐资助学。参与职业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
二、正确处理校企合作的关系
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校企应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学校与企业的"六共",真正使企业和学校双赢。
(一)课程体系共定。由企业提供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标准,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毕业生标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权利,组织实施实习实训教学,并将企业文化渗透给学生。
(二)师资队伍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学校应每年选送一些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树立市场观念,理解企业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促进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结合,对企业来讲,即得到了学校的智力支持,又直接减少了用人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教学过程共管。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学校分三段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一是感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首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技术的范畴,并在指导教师的分析、讲解、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术的关键点。二是练习阶段,这个阶段,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由企业派专业人员从局部到整体细细的点拔,使学生掌握各部位的操作技能。三是熟练阶段,这个阶段,在学生完整的掌握技能后,进行熟练操作,教师进一步观察,细致点拔,从而完成实训教学。
(四)实训基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最普遍的行为。根据学生培养与企业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师生共同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产学结合,使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
(五)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实现品牌、实训、师资等资源共享。合作办学,企业为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设备和教育优势,与企业在技术开发、成果转让、产品加工、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
(六)校企文化共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以学校校园文化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行为文化为把手,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三、重在强化技能培养 实现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在理论学习中,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基本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在实际训练中,学生运用理论学习的知识,"真枪实弹"地掌握、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素养。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技能培养更为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例如:开展全校技能竞赛,对获得名次的选手,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加强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进行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工作;完善学生在校期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措施;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对中职学校开设的紧缺专业,给予一定比例的助学补贴;对企业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按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待遇落实。
四、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 任重而道远
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在市场体制环境中,如何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当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关键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有合作的积极性。
(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建立新的制约机制
加大政府职业教育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国外教育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建立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全面贯彻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度,建议政府给予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双方更新观念,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
(二)站在企业角度 重建校企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改变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的驱动机制。
(1)借助于职业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支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选派优秀的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完成企业技术工人的更新换代。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企业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3)企业通过对教育的支持,扩大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
(4)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依法进行,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透明度高,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2)制定相关基础文件。例如:《联合办学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等。
(3)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总之,只要领导决策正确,选择好适合的办学模式,正确处理好校企合作关系,做到措施得力,校企配合,沟通及时,管理严格规范,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校企合作一定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职业教育研究,2007,(4)
[2]张炼,陈琪琳,寻找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3]袁红萍,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6,(8)
作者简介:林莉,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在职教育硕士.
关键字:校企合作 模式 新发展
运用校企双方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各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面对中职教育生源是低端学生的现状,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应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重在技能培养,实现无缝对接。
一、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中职学校应坚持"依托行业,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原则,以校企"双赢"为目标,探索以下几种校企合作形式:
(一)"订单"型模式。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明确三方的职责,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互动”型模式。即由学校负责学生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学生到企业或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实习。
(三)"冠名"型模式。即企业对学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通过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制度、为学生支付学费等方式参与办学,达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四)“引资”型模式。即学校通过多种互惠互利的方式,吸引企业到学校投资办学、捐资助学。参与职业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
二、正确处理校企合作的关系
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校企应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学校与企业的"六共",真正使企业和学校双赢。
(一)课程体系共定。由企业提供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标准,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毕业生标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权利,组织实施实习实训教学,并将企业文化渗透给学生。
(二)师资队伍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学校应每年选送一些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树立市场观念,理解企业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促进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结合,对企业来讲,即得到了学校的智力支持,又直接减少了用人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教学过程共管。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学校分三段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一是感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首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技术的范畴,并在指导教师的分析、讲解、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术的关键点。二是练习阶段,这个阶段,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由企业派专业人员从局部到整体细细的点拔,使学生掌握各部位的操作技能。三是熟练阶段,这个阶段,在学生完整的掌握技能后,进行熟练操作,教师进一步观察,细致点拔,从而完成实训教学。
(四)实训基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最普遍的行为。根据学生培养与企业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师生共同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产学结合,使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
(五)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实现品牌、实训、师资等资源共享。合作办学,企业为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设备和教育优势,与企业在技术开发、成果转让、产品加工、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
(六)校企文化共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以学校校园文化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行为文化为把手,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三、重在强化技能培养 实现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在理论学习中,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基本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在实际训练中,学生运用理论学习的知识,"真枪实弹"地掌握、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素养。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技能培养更为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例如:开展全校技能竞赛,对获得名次的选手,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加强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进行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工作;完善学生在校期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措施;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对中职学校开设的紧缺专业,给予一定比例的助学补贴;对企业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按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待遇落实。
四、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 任重而道远
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在市场体制环境中,如何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当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关键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有合作的积极性。
(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建立新的制约机制
加大政府职业教育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国外教育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建立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全面贯彻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度,建议政府给予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双方更新观念,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
(二)站在企业角度 重建校企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改变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的驱动机制。
(1)借助于职业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支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选派优秀的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完成企业技术工人的更新换代。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企业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3)企业通过对教育的支持,扩大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
(4)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依法进行,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透明度高,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2)制定相关基础文件。例如:《联合办学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等。
(3)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总之,只要领导决策正确,选择好适合的办学模式,正确处理好校企合作关系,做到措施得力,校企配合,沟通及时,管理严格规范,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校企合作一定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职业教育研究,2007,(4)
[2]张炼,陈琪琳,寻找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3]袁红萍,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6,(8)
作者简介:林莉,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在职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