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
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品行好坏、素质高低会严重影响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所以,要想成才必先成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渐突出,并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对青少年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遵纪守法又是青少年成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的最基本条件。在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道德规范学科,它除了对学生加强文明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之外,还编排了许多法制方面的知识,这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文明有序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呢?
一、正确把握思想品德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我们知道,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法律的实施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持,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水平的提高,会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使人们更自觉地守法;法律意识的增强,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及行为更为规范。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品德教育是必要的,而开展法制教育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只有把二者完美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形成完美的人格,才会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教育他们珍爱生命、尊重人格,让他们克服逞强、好胜、霸道的思想;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让他们明白,对不良行为如不加以控制,便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泥潭。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思而后行,防止因小事而演变成恶性案件。
二、教师要认真学法、用法,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就必须首先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丰富的法律知识。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先有一桶水”“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此,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可结合学科优势,有计划地进行法律学习,不妨读一读《普法读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看一看“法律讲堂”等电视栏目;写一写读书札记和心得等等。这样,有了源头活水,讲起课来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厚积薄发。如果我们只是凭经验、吃老本、照本宣科,那么,不仅对案例不能透彻分析,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少了灵活性,没了新颖性,学生收获甚微,终将贻害无穷。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大有必要。同时,我们教师要身体力行践行法律,不做违法的事情。例如:不私自拆阅学生信件;不偷看学生日记;不打骂体罚学生;不侮辱讽刺学生等等。这样,我们谈吐文雅、举止文明,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理,无声之处胜有声,结果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总之,只有教师知法,才能自觉的向学生讲法;只有教师合理用法,才会感染学生守法。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案例,以案说法、激趣明理
我们大家都喜欢看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这些名侦探破案的电视剧,也对“今日说法”、“法制在线”、“社会与法”、“经济与法”等电视栏目情有独钟,其原因在于案例来自生活,故事性强,加上神探们的推理分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不自觉地便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人叹为观止。这就印证了心理学上所说的“人的情感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这也为我们讲授法律知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知道,法律知识具有枯燥无味的特点,要让学生掌握它,就应变抽象为具体,让一长串的法律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让人们费解的法律术语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法律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样看来,创设情景,以案说法是很有效的方法。它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易于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把握。为此,我们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案例来传授法律知识,也可联系生活中的违法案件来分析推理。例如,我们可结合“三鹿奶粉案”来引发学生对“人的生命健康权及消费者权利”的思考;可联系“成克杰”“胡长清”“文强”等高官的犯罪事实来强化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的理解等等。
四、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法制教育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
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设置的情景、联系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便觉得与他们无关,学习起来就会失去兴趣,放松警惕。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缩水。所以,我们在授课时,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觉得与自己关系密切,甚至觉得与自己的言行吻合,他们便会警觉起来,听起课来也会十分认真。例如:在讲生命健康权时,我联系学生因打饭发生碰撞而大打出手,致人骨折的事;在讲名誉权时,我联系学生给他人起绰号的例子;讲到财产权时,我联系高年级同学向低年级同学收保护费的事等等。这样,他们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又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不仅规范了自身行为,又达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五、开辟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法制教育
我们进行法制教育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是主要的、必需的,但还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不妨拓展思路,多管齐下,既可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又可做适当延伸,达到灵活运用。我们可通过展示交通事故图片、“楼歪歪”图片、“地沟油”图片,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关注民生;可通过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律知识抢答等方式,让学生梳理法律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观看网络视频、电视法制栏目,让学生扩大视野,延伸对法律常识的学习;通过出板报、开专题班会的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听取法制人员讲课,强化法律意识;可与法官协商,在庭审时旁听,亲临现场,激发求知欲;可利用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可让学生走入社会,搜集反面材料,再用法律知识进行解释,尝试学以致用等等。
总之,我们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法制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它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传授知识,需要家长积极的参与、引导,需要良好社会风气的感染和引领等等。所以,只有我们大家紧密配合,对法制教育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有较强法制观念的社会有用之才,这样才能大大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民族复兴大业才会早日实现。
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品行好坏、素质高低会严重影响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所以,要想成才必先成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渐突出,并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对青少年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遵纪守法又是青少年成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的最基本条件。在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道德规范学科,它除了对学生加强文明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之外,还编排了许多法制方面的知识,这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文明有序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呢?
一、正确把握思想品德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我们知道,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法律的实施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持,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水平的提高,会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使人们更自觉地守法;法律意识的增强,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及行为更为规范。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品德教育是必要的,而开展法制教育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只有把二者完美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形成完美的人格,才会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教育他们珍爱生命、尊重人格,让他们克服逞强、好胜、霸道的思想;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让他们明白,对不良行为如不加以控制,便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泥潭。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思而后行,防止因小事而演变成恶性案件。
二、教师要认真学法、用法,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就必须首先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丰富的法律知识。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先有一桶水”“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此,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可结合学科优势,有计划地进行法律学习,不妨读一读《普法读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看一看“法律讲堂”等电视栏目;写一写读书札记和心得等等。这样,有了源头活水,讲起课来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厚积薄发。如果我们只是凭经验、吃老本、照本宣科,那么,不仅对案例不能透彻分析,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少了灵活性,没了新颖性,学生收获甚微,终将贻害无穷。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大有必要。同时,我们教师要身体力行践行法律,不做违法的事情。例如:不私自拆阅学生信件;不偷看学生日记;不打骂体罚学生;不侮辱讽刺学生等等。这样,我们谈吐文雅、举止文明,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理,无声之处胜有声,结果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总之,只有教师知法,才能自觉的向学生讲法;只有教师合理用法,才会感染学生守法。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案例,以案说法、激趣明理
我们大家都喜欢看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这些名侦探破案的电视剧,也对“今日说法”、“法制在线”、“社会与法”、“经济与法”等电视栏目情有独钟,其原因在于案例来自生活,故事性强,加上神探们的推理分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不自觉地便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人叹为观止。这就印证了心理学上所说的“人的情感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这也为我们讲授法律知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知道,法律知识具有枯燥无味的特点,要让学生掌握它,就应变抽象为具体,让一长串的法律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让人们费解的法律术语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法律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样看来,创设情景,以案说法是很有效的方法。它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易于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把握。为此,我们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案例来传授法律知识,也可联系生活中的违法案件来分析推理。例如,我们可结合“三鹿奶粉案”来引发学生对“人的生命健康权及消费者权利”的思考;可联系“成克杰”“胡长清”“文强”等高官的犯罪事实来强化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的理解等等。
四、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法制教育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
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设置的情景、联系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便觉得与他们无关,学习起来就会失去兴趣,放松警惕。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缩水。所以,我们在授课时,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觉得与自己关系密切,甚至觉得与自己的言行吻合,他们便会警觉起来,听起课来也会十分认真。例如:在讲生命健康权时,我联系学生因打饭发生碰撞而大打出手,致人骨折的事;在讲名誉权时,我联系学生给他人起绰号的例子;讲到财产权时,我联系高年级同学向低年级同学收保护费的事等等。这样,他们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又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不仅规范了自身行为,又达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五、开辟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法制教育
我们进行法制教育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是主要的、必需的,但还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不妨拓展思路,多管齐下,既可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又可做适当延伸,达到灵活运用。我们可通过展示交通事故图片、“楼歪歪”图片、“地沟油”图片,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关注民生;可通过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律知识抢答等方式,让学生梳理法律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观看网络视频、电视法制栏目,让学生扩大视野,延伸对法律常识的学习;通过出板报、开专题班会的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听取法制人员讲课,强化法律意识;可与法官协商,在庭审时旁听,亲临现场,激发求知欲;可利用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可让学生走入社会,搜集反面材料,再用法律知识进行解释,尝试学以致用等等。
总之,我们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法制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它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传授知识,需要家长积极的参与、引导,需要良好社会风气的感染和引领等等。所以,只有我们大家紧密配合,对法制教育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有较强法制观念的社会有用之才,这样才能大大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民族复兴大业才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