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婚”,怎么就成了时尚?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彬

  事件是被“暖被窝”三个字引爆的,其实问题是真问题,只是真问题遇到了坏修辞,真问题遇到了网民的“坏心情”。
  湖南省湘阴县一名政协委员发了一份关于重视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的建议,当地民政局回复时提到“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之后,湖南当地媒体刊发了评论《“暖农村大龄男被窝工程”很有必要》,“暖被窝”这个词就炸了。
  “暖被窝”这三个字背后对于女性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是很明显的。如我所料,我之前写的评论得到网民积极反馈,这次,我不想再批判这个词,而是想谈谈当下一种“流量密码”——厌婚、恐育。

  当下“厌婚”成了一种叫魂、一种自以为是的政治正确,成了另一种绑架。

  先看一下,“暖被窝”下面的网友评论,很多就是赤裸裸嘲笑农民大龄男:“火化的时候就暖和了,再忍忍”“支持农村大龄男性互相暖被窝”“暖被窝还得男的啊,毕竟有阳刚之气,女的阴气太重,不适合干这个活”,话题直奔括约肌而去,形成对于农民老光棍的降维打击,也从吐槽媒体评论、政协委员建议,直接转向“性别战争”“城乡对立”。
  农村老光棍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严肃问题,这些在农村求偶竞争中的败落者,他们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他们也的确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2011年导演于广义的纪录片《老光棍》轰动一时,讲的就是导演老家张家口的农民老光棍的苦闷乃至畸形,揭开农村一处伤疤。
  十年之后,在社交媒体兴起、性别战争与民粹主义共振之下,这些老光棍不再是被同情的对象,反而成为都市Z世代宣泄“厌婚”情绪、“女权”精神的靶子。
  你可能不知道这一届年轻人是多么讨厌结婚。以最近的写作体验来说,我只要写作婚恋、生育话题,只要“顺着说”:累觉不爱、母职惩罚、“无缘一族”、鼓励生育措施“杯水车薪”,那流量肯定相当可观,跟评踊跃、吐槽犀利,小朋友们个个把我当成“知心老爷叔”。
  但是,我但凡点赞地方鼓励生育,立法延长产假,年轻网友的反应就是“你别来惦记我,我烦着呢”,那表情就像小时候听到爸爸叫你练钢琴,妈妈让你做奥数题,直接把白眼球扔了过来。前几天,广西陆川县要求统计中青年未娶媳妇人数,一没逼婚,二没“发媳妇”,却引发网上一片奚落。
  其实结不结婚是一项“消极自由”,别人不干涉也就是了。只是现在年轻人把结婚、恋爱当成“为社会做贡献”,恋爱就相当于无偿献血,结婚就相当于见义勇为,生孩子嘛,相当于上前线?
  网络自媒体也看准了这一点,不断鼓动“厌婚”“仇育”,无底线地迎合年轻人,甚至“厌婚”本身成为一种流量密码,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循环播放”。
  前不久,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针对1995年~2009年出生的“Z世代”作了婚恋调查,分析出年轻人不婚恋的原因之一就是,基于互联网碎片化认知,部分青年对婚恋产生灾难化思维。其实,就是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在渲染“厌婚”。
  比如,家暴案本来应该是谴责行凶手的,他们会歪楼成“不婚保平安”;虎妈辞职专业鸡血,他们会歪成“母职惩罚”。总之,“厌婚”才是正道,这和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对家庭生活的退却形成“共振”。
  我讨厌道德绑架,婚姻本身就是一种个人的自由,与他人无涉,只是当下“厌婚”成了一种叫魂、一种自以为是的政治正确,成了另一种绑架。
其他文献
你是不是在当了“准”妈咪之后,逛街时只要看到Baby的衣服、玩具,常常恨不得把这些可爱的东西全部带回家!宝宝用品可是一大学问,聪明的妈咪,不仅要买得好,更要买得巧哦!  衣着篇  宝宝的衣物选择以纱布、棉质、透气为佳;给宝宝穿着之前,建议先洗过会比较干净卫生。为了避免刮伤宝宝柔嫩的肌肤,现在大部分婴儿衣物的标签都会做在衣物外层;若是附在内里,护理长建议妈咪可以耐心一点将标签的缝线拆掉,若只是用剪刀
期刊
在职场,女人能顶半边天。只是她的那半边天空,是粉色的。在2011年,她像男人一样朝九晚五、一样加班出差、一样忙碌焦虑,只是,她更柔软、更丰富、更脆弱也更坚韧,而且,她真的会哭泣。在人人都写年终小结的年底,她的年终报告也是粉色的。那里面,有——她的努力、她的收获、她的感悟、她的健康、她的感情、她的眼泪和微笑、她的梦想与期冀……她的凝结在小小格子间里的沉甸甸的,2011年。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本女
期刊
上海纽约大学2013年首次招生,在华东师大校园开学。  上海最国际化的大学是哪一所?  根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今年9月发布的2022年度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在国际化程度(International Outlook)这一方面,70岁的华东师范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三、上海第一。  华东师大能有如
期刊
孟晖  最近,我在中东媒体上偶然读到关于一位沙特开国时代女性领袖的报道,深深感慨,不管在哪里都有优秀的女性,她们缺的往往只是机会。  9月下旬迎来了沙特阿拉伯的国庆日,《阿拉伯新闻报》上发表了两篇相关文章,一篇为《王的男人们的故事》,复盘1902年沙特部族六十三位勇士奇袭马斯马克城堡的过程;另一篇为《诺拉赫公主——“拥有四十个男人的头脑”的女性》,把上世纪初沙特王国的“第一夫人”介绍给大家。  诺
期刊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重磅发布三维自适应学习系统,倡导有温度的智能教育。     让蓝天下的孩子同享教育阳光,让不同的人变得更加不同,让特殊儿童燃起希望的火焰,让学习与快乐同行;教师是永远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维护尊严、让人放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让智能教育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这是21世纪人们对教育的美好愿景,也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家们正在努力践行的教育实践。作为中国仅有的两所985师范类高校
期刊
胡展奋  严友人在当下的雕塑界已是众望所归的人物了,但不摆谱,不矫饰,叫他“大师”,他只当“叫叫白相相”的,从不当真,进入晚年的他,于雕塑已经是涉手成趣,化朽为神的境界了,那日见他摆弄一堆玉器商送他的翡翠与和田玉边角料,那些东西“拼多多”上论斤卖,50元钱一大摞,但严友人利用材料的巧色与巧形,东敲敲,西凿凿,稍事加工,就是令人惊叹的案头山子了。  玉石商叫他“严一刀”,任何边角料,只要被他看中,略
期刊
张雷平作品《黄土风韵》。  张雷平是上海画坛非常独特的一位女画家,也是当代中国画坛具有鲜明艺术风格和代表性的水墨画家。作为吴门画派的嫡系传人,张雷平曾经花了很大的时间与精力,虚心向王个簃、曹简楼等老艺术家求教,将自己的笔墨,全身心地与大写意花卉艺术拥抱。如果始终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或许她依然是海上画坛一位不可多得的花鳥画家。然而,性格使然,追求使然,使命使然,张雷平在“打进去”之后,又勇敢而精彩地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随着在线终身教育和短视频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校教师走出单一线下课堂,开始借助网络成为视频内容创作者。  现在,这些“有颜、有趣、有料、有故事”的老师们,不再是某一高校的私藏,而是成为了互联网上的“宝藏老师”,让更多有志于学习的人接触到了更广大的世界。看了他们的课程,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收获知识。罗翔说刑法罗翔  罗翔说刑法的背后,是“张三”易碎的心。  推荐理由:上线两天
期刊
9月30日,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胡海岚教授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家成就奖”。     上天入海,奔火揽月,我们看到无数个体的身影,怀揣理想和希望,在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还有人心怀天下,为保护地球奉献自己的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和使命,他们,也成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新偶像。  致敬生活,为美好干杯,我们都是追梦人,每个人都了不起。年轻人眼中偶像,变了  2020年疫情袭来之际,钟南山再次披挂上阵,8
期刊
如今,许多“宝藏老师”的课在互联网上走红。但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大学生或成年人的科普内容。于是,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提出:“有沒有适合我们孩子的内容?”  答案显然是:有的。近日,教育部推出了一个在线学习的平台,名字叫做“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这个APP上面有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在内的,所有科目的所有课程,每一节课都有老师的讲解,课后还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非常的方便和实用。  尤其“双减”政策出台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