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
课本;实验教学;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4(B)—0049—01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体验,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一、以课本为依托实践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其产生认知冲动,乐于思考,勤于发问,活化思维,最终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依托课本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眼与视觉”这节课的导言时,我将报纸上一则关于某学生在打篮球时,意外伤到眼睛而失明的新闻,作为开场白讲述给学生。这样的设计立即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问道:“老师,被戳破的眼球中流出的玻璃晶体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人会失明?”对于学生的提问,我鼓励他们阅读相关资料,互相讨论,当堂解决。通过这样的趁热打铁,他们展现出了让我惊讶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对于不能当堂解决的问题,我还指导学生利用上网、查资料、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在下堂课给出回答。
又如,在学习“食品安全”这节课之前,我让每个生物小组对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一起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学生由于事先做了精心准备,有备而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也就不用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它的基本研究方法。这其中的实验教学因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被称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手段。例如,在组织学生做“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之前,我先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试剂自行设计实验,然后再亲自动手进行探究。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体会到了严谨细致的作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若让学生从实验原理、教材内容、发生的错误等方面出发设计实验,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落实研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因此,在学习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再者,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还能有效地弥补学校课程的不足,使课本知识和课堂生活得以延伸、拓展、重组和丰富,让学生把课本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我校每年都会组织高中学生到本地的农业科技站去参观学习。如马铃薯电离辐射后栽培,再选育出优良变异性状的个体;研究地膜覆盖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南、北坡面枯草植被的分布及水土流失的研究等。科技人员在学生参观的同时,还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参观初始,对于这些深奥的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但当他们惊奇地发现有些实验竟然就是利用了他们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如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利用了诱变育种的方法)后,严肃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活跃起来,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大开眼界。他们根据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还写出了很多不错的研究报告。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探究精神,充分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提高了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自觉主动地就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为学生们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方能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本;实验教学;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4(B)—0049—01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体验,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一、以课本为依托实践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其产生认知冲动,乐于思考,勤于发问,活化思维,最终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依托课本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眼与视觉”这节课的导言时,我将报纸上一则关于某学生在打篮球时,意外伤到眼睛而失明的新闻,作为开场白讲述给学生。这样的设计立即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问道:“老师,被戳破的眼球中流出的玻璃晶体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人会失明?”对于学生的提问,我鼓励他们阅读相关资料,互相讨论,当堂解决。通过这样的趁热打铁,他们展现出了让我惊讶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对于不能当堂解决的问题,我还指导学生利用上网、查资料、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在下堂课给出回答。
又如,在学习“食品安全”这节课之前,我让每个生物小组对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一起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学生由于事先做了精心准备,有备而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也就不用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它的基本研究方法。这其中的实验教学因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被称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手段。例如,在组织学生做“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之前,我先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试剂自行设计实验,然后再亲自动手进行探究。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体会到了严谨细致的作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若让学生从实验原理、教材内容、发生的错误等方面出发设计实验,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落实研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因此,在学习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再者,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还能有效地弥补学校课程的不足,使课本知识和课堂生活得以延伸、拓展、重组和丰富,让学生把课本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我校每年都会组织高中学生到本地的农业科技站去参观学习。如马铃薯电离辐射后栽培,再选育出优良变异性状的个体;研究地膜覆盖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南、北坡面枯草植被的分布及水土流失的研究等。科技人员在学生参观的同时,还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参观初始,对于这些深奥的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但当他们惊奇地发现有些实验竟然就是利用了他们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如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利用了诱变育种的方法)后,严肃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活跃起来,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大开眼界。他们根据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还写出了很多不错的研究报告。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探究精神,充分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提高了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自觉主动地就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为学生们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方能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