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习作生根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
从阅读中学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每学一篇课文后,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具体,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证明文章的观点,记叙详略得当。学习《第一朵杏花》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对话有什么特点:“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是第一朵吗?” “是。”
学生发现人物对话直截了当,没有提示语。于是顺势提出:“能给他们的对话加上合理的提示语吗?”(例文略)这样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文中不同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丰富了作文语言。
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在写作《可爱的小动物》时,以课文《珍珠鸟》为范文,让学生再次明确《珍珠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珍珠鸟的来历,再写它的生活环境,接着写它的外形,最后写珍珠鸟对“我”逐渐信赖的过程。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可以怎样写小动物一类的文章,多数学生写出了具有特色的习作。
让学生发芽
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在作文目标中将作文的兴趣培养放在了第一位,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这种作文有别于课堂作文,它将学生的作文引向了生活这个源头。接下来,要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放到生活实际中,课内外习作联手,让乐于习作的种子破土而出。
鼓励学生写日记、信、读后感
可由教师命题,让学生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如观察到的班级故事、快乐有趣的课外活动、节假日的旅游生活、大自然的种种现象等。我们告诉学生,习作并非每次要写长长的一篇,只要抓住一个值得写的片段,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写法、语句加以灵活运用,语言、词汇就会变活。
鼓励自主拟题
真实的习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口”,而不是为习作而习作。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呢?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习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命题,写自己饶有兴趣的内容。如,教师想训练学生状物绘景的习作能力,此时不必给学生框定“春天”“秋天”还是“冬天”,而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写,倾诉胸中的情感,这样学生一定会写出有体验、有感悟的文章。一般来说,在开始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评比,看谁拟定的习作题目更新颖,让学生初步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拟题的能力。
让课堂结果
作文在体裁上表现为文体的多样化,如书信便条、记叙文、简单的想象作文、读书笔记等,最终达到“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根据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这一特点,积极创造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写,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这样可以让他们最终品尝到习作带来的快乐,对习作保持持续的态度和热情。
發现亮点,鼓舞每个学生
对有特色的作文,教师要让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并在多数情况下选择整篇的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在个别时候选取作文的局部进行点评,如出彩的开头、结尾、有具体刻画的细节描写等。
建立奖励制度
第一,鼓励优秀文章的投稿。“投稿”形式多样,可参与征文、在网上发表或在班级作业群中上传文章,也可参加班级自编的作文选等,让每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鼓励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第二,学生们每周可朗读自己记录的班级故事或自认为不错的小文章,并开展“比一比”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录的事情有意义、有新意或谁的文章有细节等,每位朗读者都有为小组加分的希望;第三,评选“班级小编剧” 。学习了《公仪休吃鱼》这个剧本后,学生们发现这篇文章不同于其他文章的格式,教师顺势分析指导了剧本的特点,要求每人从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改编成小剧本,择优秀剧本入选,汇编成班级剧本集。学生们很感兴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上交了自己改编的剧本,读起来效果不错。兴趣所致,学生们还自发改编或者创编了其他剧本,在创编剧本的过程中斟酌文字、兼顾剧情,习作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评选出来的优秀编剧还负责组织大家排练,上演班级小剧场。
让习作生根,让学生发芽,让课堂结果,让整个习作过程充满生长力,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习作的快乐,这种超越一时的兴趣必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写作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
从阅读中学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每学一篇课文后,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具体,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证明文章的观点,记叙详略得当。学习《第一朵杏花》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对话有什么特点:“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是第一朵吗?” “是。”
学生发现人物对话直截了当,没有提示语。于是顺势提出:“能给他们的对话加上合理的提示语吗?”(例文略)这样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文中不同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丰富了作文语言。
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在写作《可爱的小动物》时,以课文《珍珠鸟》为范文,让学生再次明确《珍珠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珍珠鸟的来历,再写它的生活环境,接着写它的外形,最后写珍珠鸟对“我”逐渐信赖的过程。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可以怎样写小动物一类的文章,多数学生写出了具有特色的习作。
让学生发芽
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在作文目标中将作文的兴趣培养放在了第一位,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这种作文有别于课堂作文,它将学生的作文引向了生活这个源头。接下来,要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放到生活实际中,课内外习作联手,让乐于习作的种子破土而出。
鼓励学生写日记、信、读后感
可由教师命题,让学生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如观察到的班级故事、快乐有趣的课外活动、节假日的旅游生活、大自然的种种现象等。我们告诉学生,习作并非每次要写长长的一篇,只要抓住一个值得写的片段,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写法、语句加以灵活运用,语言、词汇就会变活。
鼓励自主拟题
真实的习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口”,而不是为习作而习作。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呢?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习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命题,写自己饶有兴趣的内容。如,教师想训练学生状物绘景的习作能力,此时不必给学生框定“春天”“秋天”还是“冬天”,而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写,倾诉胸中的情感,这样学生一定会写出有体验、有感悟的文章。一般来说,在开始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评比,看谁拟定的习作题目更新颖,让学生初步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拟题的能力。
让课堂结果
作文在体裁上表现为文体的多样化,如书信便条、记叙文、简单的想象作文、读书笔记等,最终达到“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根据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这一特点,积极创造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写,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这样可以让他们最终品尝到习作带来的快乐,对习作保持持续的态度和热情。
發现亮点,鼓舞每个学生
对有特色的作文,教师要让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并在多数情况下选择整篇的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在个别时候选取作文的局部进行点评,如出彩的开头、结尾、有具体刻画的细节描写等。
建立奖励制度
第一,鼓励优秀文章的投稿。“投稿”形式多样,可参与征文、在网上发表或在班级作业群中上传文章,也可参加班级自编的作文选等,让每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鼓励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第二,学生们每周可朗读自己记录的班级故事或自认为不错的小文章,并开展“比一比”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录的事情有意义、有新意或谁的文章有细节等,每位朗读者都有为小组加分的希望;第三,评选“班级小编剧” 。学习了《公仪休吃鱼》这个剧本后,学生们发现这篇文章不同于其他文章的格式,教师顺势分析指导了剧本的特点,要求每人从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改编成小剧本,择优秀剧本入选,汇编成班级剧本集。学生们很感兴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上交了自己改编的剧本,读起来效果不错。兴趣所致,学生们还自发改编或者创编了其他剧本,在创编剧本的过程中斟酌文字、兼顾剧情,习作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评选出来的优秀编剧还负责组织大家排练,上演班级小剧场。
让习作生根,让学生发芽,让课堂结果,让整个习作过程充满生长力,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习作的快乐,这种超越一时的兴趣必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写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