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喜好之情绪也。它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先决条件和首要问题,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七年级是学生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都发生了变化,但还未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兴趣的环境。本学期我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通过兴趣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吸收知识的能力。
   一、三分钟演讲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生。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环节,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口头锻炼机会少,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引起别人注意。因此,我在教学中试着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试讲一段时期以来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期间,我主要由浅入深地进行两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内容简单,只要求把话说清楚,能使别人听懂就可以,以培养其胆量。第一阶段的成功给第二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第一次经验,鼓足了信心,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第二阶段的内容是讲故事,这次提高了要求,不仅要把故事讲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满感情,要有表情,学生选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讲给同学听。第二次演讲学生们就显得比较老练、镇定、有声有色、层次较为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至此,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三分钟演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能力训练,深受学生欢迎,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盼望上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美的欣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七年级学生虽然不会全面地、有深度、有广度地鉴赏美,却会用自己朴素的感受,独自的方式欣赏美,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孩子们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美学理想,通过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对自然景物进行分析,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提高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如朱自清的《春》,清新秀丽,如诗如画。“春天的脚步近了”以春的恬静来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受,再转入视觉把学生引入一个梦一般的境界:畅游在繁花嫩草,柔柔的清风,绵绵的细雨之中,使人感到亲切,作者对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通过美的欣赏,情感的交流,牢固地掌握知识,永久难忘。
   三、加强朗读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差,但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的学习兴趣不大,却很热衷于朗读。在朗读教学中,为培养不同的朗读方法和适应学生心理要求,我也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训练:一学习锻炼,二表演录音。学习锻炼阶段着眼于不同文体朗读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学习,通过范读——讲解——练习——掌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领会作品的神韵美、声音美,用范读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促进学生的练习,学生的朗读均有明显提高。表演录音利用下午自习课的时间进行朗读录音,每个学生准备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经过充分的准备(课下反复朗读)站在录音机前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再播放。对于这种新的尝试,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放音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每个人都屏住呼吸,辨别着同学的声音。朗读兴趣的培养为教材内容的掌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兴趣的培养还有以唱代讲、情感交流、办板报、想象联想及各种竞赛等形式。
   总之,抓住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二、学生阅读现状  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
期刊
经过十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明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尤为重要。可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是广大师生一直困惑的事。不少学生,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口咬笔杆,无从下笔,即使写了,也只是寥寥数语,无血无肉。究其原因,似乎是无东西可写。我觉得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从死板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桎梏中解脱出来,让孩子们愉快、主动积极地学习写作文,我的做法是:  一、在观察中指导作文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
期刊
在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求同思维,标准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中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成为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心理学者认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形式。想象在人类生活、学习、劳动、创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我们要在其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再造想象,发展他们的创造想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期刊
这几年,教育改革大潮滚滚滔滔,势不可挡。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层出不穷,花样迭出,叫人应接不暇。在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优质课上更是模式泛滥,似乎无模式便无创新,便是落伍、不合潮流。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和探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套路,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有着许多误导甚至堵塞。  静心思来,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期刊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现在,这篇经典散文入选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本单元文章编排以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为主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对切身体验表述来体会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以引起共鸣。因此,在教授该课时,笔者
期刊
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基本上是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双基”)展开的,在以后几十年时间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成了语文教学中两大目标,在语文教与学中备受青睐。然而到了本世纪,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片面的理解新课标理念、强调素质,忽视知识传授,使得 “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似乎不复存在。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会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期刊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以及作文评分标准执行的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的理性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正日渐受到重视和青睐。如果我们的作文不能就一些现象作一点理性的思考,没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很难写出一篇出彩的佳作来的。  理性的思考、辩证的分析,应该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中,时而能“进”,时而能“退”,时而能“转”,时而能“换”。就会让自己的文章有一点辩证的魅力。
期刊
作文一直是学生最头疼、最棘手的问题,而考场中作文分数的高低举足轻重。那么,在考场中如何提高作文分数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首先,字好分数高  在评卷的过程中,评卷老师首先看到的是字迹。俗话说:字是文章皮。我经常跟学生开玩笑说:“字如人脸,漂亮者赏心悦目,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作文也一样。”在考场中,要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切忌字迹潦草,碰到写错的字、词,用两横线划掉或用修改符号,将不要的
期刊
模仿就是仿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照着样子做。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做示范而写的。可见模仿是学习的心理需要,也是教学的必要手段。结合本班实际,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如下几种尝试:  一、写作的基本功训练。由于艺术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在文从字顺方面下大力气,然后才能尝试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