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喜好之情绪也。它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先决条件和首要问题,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七年级是学生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都发生了变化,但还未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兴趣的环境。本学期我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通过兴趣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吸收知识的能力。
一、三分钟演讲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生。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环节,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口头锻炼机会少,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引起别人注意。因此,我在教学中试着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试讲一段时期以来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期间,我主要由浅入深地进行两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内容简单,只要求把话说清楚,能使别人听懂就可以,以培养其胆量。第一阶段的成功给第二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第一次经验,鼓足了信心,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第二阶段的内容是讲故事,这次提高了要求,不仅要把故事讲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满感情,要有表情,学生选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讲给同学听。第二次演讲学生们就显得比较老练、镇定、有声有色、层次较为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至此,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三分钟演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能力训练,深受学生欢迎,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盼望上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美的欣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七年级学生虽然不会全面地、有深度、有广度地鉴赏美,却会用自己朴素的感受,独自的方式欣赏美,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孩子们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美学理想,通过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对自然景物进行分析,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提高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如朱自清的《春》,清新秀丽,如诗如画。“春天的脚步近了”以春的恬静来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受,再转入视觉把学生引入一个梦一般的境界:畅游在繁花嫩草,柔柔的清风,绵绵的细雨之中,使人感到亲切,作者对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通过美的欣赏,情感的交流,牢固地掌握知识,永久难忘。
三、加强朗读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差,但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的学习兴趣不大,却很热衷于朗读。在朗读教学中,为培养不同的朗读方法和适应学生心理要求,我也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训练:一学习锻炼,二表演录音。学习锻炼阶段着眼于不同文体朗读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学习,通过范读——讲解——练习——掌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领会作品的神韵美、声音美,用范读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促进学生的练习,学生的朗读均有明显提高。表演录音利用下午自习课的时间进行朗读录音,每个学生准备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经过充分的准备(课下反复朗读)站在录音机前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再播放。对于这种新的尝试,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放音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每个人都屏住呼吸,辨别着同学的声音。朗读兴趣的培养为教材内容的掌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兴趣的培养还有以唱代讲、情感交流、办板报、想象联想及各种竞赛等形式。
总之,抓住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级是学生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都发生了变化,但还未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兴趣的环境。本学期我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通过兴趣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吸收知识的能力。
一、三分钟演讲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生。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环节,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口头锻炼机会少,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引起别人注意。因此,我在教学中试着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试讲一段时期以来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期间,我主要由浅入深地进行两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内容简单,只要求把话说清楚,能使别人听懂就可以,以培养其胆量。第一阶段的成功给第二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第一次经验,鼓足了信心,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第二阶段的内容是讲故事,这次提高了要求,不仅要把故事讲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满感情,要有表情,学生选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讲给同学听。第二次演讲学生们就显得比较老练、镇定、有声有色、层次较为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至此,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三分钟演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能力训练,深受学生欢迎,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盼望上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美的欣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七年级学生虽然不会全面地、有深度、有广度地鉴赏美,却会用自己朴素的感受,独自的方式欣赏美,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孩子们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美学理想,通过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对自然景物进行分析,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提高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如朱自清的《春》,清新秀丽,如诗如画。“春天的脚步近了”以春的恬静来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受,再转入视觉把学生引入一个梦一般的境界:畅游在繁花嫩草,柔柔的清风,绵绵的细雨之中,使人感到亲切,作者对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通过美的欣赏,情感的交流,牢固地掌握知识,永久难忘。
三、加强朗读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差,但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的学习兴趣不大,却很热衷于朗读。在朗读教学中,为培养不同的朗读方法和适应学生心理要求,我也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训练:一学习锻炼,二表演录音。学习锻炼阶段着眼于不同文体朗读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学习,通过范读——讲解——练习——掌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领会作品的神韵美、声音美,用范读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促进学生的练习,学生的朗读均有明显提高。表演录音利用下午自习课的时间进行朗读录音,每个学生准备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经过充分的准备(课下反复朗读)站在录音机前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再播放。对于这种新的尝试,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放音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每个人都屏住呼吸,辨别着同学的声音。朗读兴趣的培养为教材内容的掌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兴趣的培养还有以唱代讲、情感交流、办板报、想象联想及各种竞赛等形式。
总之,抓住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