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言:秦王政九年,内功外朝风云变幻。少年嬴政韬光养晦,运筹帷幄,一举夺回亲政大权。
外戚政治和派系斗争
秦王政即位(前247)至亲政(前238)的这段历史,可能最不为大众所知,而这一时期的秦国朝堂却存在着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权力角逐。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嬴政十三岁代立为秦王时,“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汉书·五行志》曰:“秦始皇帝即位尚幼,委政太后。”马非百先生据此补充说:“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太后及大臣。”母后干政,外戚当权,是秦汉政治的常态。考诸史实,秦王政即位时,共有三位太后——嫡祖母华阳太后(孝文王后),亲祖母夏太后(夏姬),生母帝太后(赵姬)。
秦楚世代联姻,楚国在秦国的外戚政治也早有渊源,秦昭襄王承继王位就是外戚斗争的结果,以宣太后为中心的外戚集团,几乎主导了秦国政权。这股不显山不露水却又实际存在的势力被称为“楚系外戚”,而华阳太后可以说是宣太后以来强大的楚系外戚集团的继承人,她在秦国亲族多,势力大,有诸如阳泉君、昌平君、昌文君等芈姓权臣为倚仗。
总体来说,撇开那些尚待证实的诸如“韩系外戚”等其他势力的推测,赵太后、吕不韦集团与楚系集团是当时秦国最主要的政治势力。《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除了情感上的暧昧之外,赵太后与吕不韦在早期的密切关系从政治上看是存在利益捆绑的,为了保持各自的权势不受楚系外戚集团的侵蚀,结盟对他们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赵太后掌内庭权力,吕不韦就是她在外朝的权力延伸。
势力集团的风云变换
赵太后、吕不韦集团在后来却慢慢出现了变数甚至分裂。据《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吕不韦因担心赵姬与自己的私情“祸及己”,借引荐嫪毐逐渐疏远赵姬。
嫪毐的粉墨登场成为了戏剧性的一幕,吕不韦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嫪毐在太后的“宠爱”下一步步壮大,以至于权势滔天,堪与他自己比肩。《史记·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毒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寡国。”
虽然表面看上去这只是一桩令人津津乐道的八卦绯闻,但如果从政治的视角来看,这不只是太后对面首的宠爱,也是利益使然,吕不韦的疏远使赵姬逐渐失去外朝的支持,于是她给穋毒实权,通过嫪毐在外朝的控制力巩固自己在内庭的权力,以抵抗其他势力的压制和侵蚀。
此时的秦王夹在几大势力的明争暗斗之间,可以说前有狼后有虎,因此在亲政之前,这位在后人眼中一统六国的霸气帝王,却实实在在过着一段憋屈的日子,以至于六国提起大秦,只知有吕不韦、穋毒,不知有秦王。
蕲年宫政变中的高超帝王术
嫪毐的权力日益膨胀,足可与相国吕不韦匹敌,但他与太后的丑事终究是纸包不住火。秦王政九年(前238),有人向秦王告发穋寡与太后淫乱且“生子二人”,甚至想要叛逆篡位,扰乱王室血脉。嫪毐害怕丑闻曝光因而筹划作乱。
《史記,秦始皇本纪》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嫪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秦王政九年(前238),长信侯嫪毐在秦王前往雍城蕲年宫(今陕西凤翔)行加冠礼时意图发动兵变,矫秦王玺和太后玺调动都城卫戍部队和附近地方军进攻蕲年宫,秦王政及时察觉并派兵反击,于咸阳交战,后以嫪毐战败逃走而告终。这件事被后人称为“蕲年宫政变”。
嫪毐之乱的一些疑问
1、秦王政是什么时候知道真相的?知道真相后又是什么反应?
嫪毐和太后保持常年的暧昧关系,秦王政真的毫不知情吗?一个“宦官”封长信侯,以太原一郡之地为封国,家臣千人,操纵国政,秦王政需要等别人告发才知道真相吗?
《史记·吕不韦列传》载:“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由“未发”两字可知,秦王政在得知母亲淫乱甚至与嫪毐意图不轨后并没有马上发作,而是装作不知道,继续纵容嫪毐得势。
2、嫪毐发动叛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目标又是谁?
根据史书的记载,嫪毐由于丑事被告发,恐秦王追查,因此铤而走险发动叛乱。这当然是明面上的直接原因,但若是杀了秦王,对他有何好处?是自己做秦王还是扶持他和太后尚在襁褓的私生子继位?
因此笔者推测,这场政变缪毒的最终目的很可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对抗吕不韦集团和楚系势力的权力倾轧,并实际掌握秦国政权。
3、吕不韦是否参与了此事?他的立场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吕不韦在这次政变中没有出现,从而产生种种推测,但这其实是由于对“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毒”一句的不同断句引发的歧义。一说“相国”和“昌平君”为同一人,一说“相国”指代吕不韦。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这是因为“相国”与“丞相”是不同的概念,自秦武王时秦国就设有左右丞相,但并没有两个相国的现象。吕不韦罢相是在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九年的“相国”只能是吕不韦。因此,吕不韦很可能是站在秦王这边,主持和参与平叛战事的。
嬴政的高超帝王术表现在:
1、欲擒故纵、暗度陈仓
过往很多人以为秦始皇无法接受母亲对生父秦庄襄王的背叛,因此产生了“心理阴影”,但其实以秦国风俗之开化,太后私生活不检点并不算什么严重的事情,宣太后就是先例。
对于秦王政来说,也许他真正介意的并不是母亲的私生活,而是母亲的权势阻碍他的亲政。如果嫪毐只是太后的情人,对朝堂政局就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一旦嫪毐有权力在手以至于威胁王权,性质就全然不同,原本单纯的太后桃色事件就上升为了政治斗争事件,淫乱宫闱就成了谋朝篡位!
除了赵太后,秦王政的阻碍还有一个人——吕不韦。在秦王眼里,嫪毐纵然势大,但毕竟上不得台面,他真正想要除之而后快的,是他的仲父! 因此,笔者推测,秦王政有意纵容嫪毐权势扩大,很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架空太后的权力,另一方面形成对抗吕不韦集团的政治势力,避免吕不韦一方独大,再等到恰当时机借由引荐嫪毐之事问罪吕不韦,彻底夺回政权。《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正是对上述推测的佐证。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吕不韦虽被罢免,依旧“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威胁着秦王的政权。于是秦王赐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乃饮鸩自尽,他的家属舍人都被驱逐流放,这支盛极一时的政治势力终于土崩瓦解。
2、韬光养晦、假道伐虢
嫪毐在秦王的加冠礼上,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作乱,按理说该是精密筹划,可结果却是“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这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在太史公的轻描淡写中平息,寥寥数笔间嫪毐就从一方侯爵变成亡命之徒,秦王政则从受人牵制有名无实的傀儡之君成为掌握实权生杀予夺的亲政之王,几乎是秦王政的单方面压倒性胜利。
我们看一下双方的军力对比:
嫪毐方:秦国重臣20名,数千名门客,秦军正规骑兵部队(官骑)、秦军正规半农耕卫戍部队(卫卒)、秦军正规半农耕地方部队(县卒)、秦军地方半开化部队(戎翟君公),并且后来被杀的还包括卫尉(咸阳宫的警卫长官)、内史(关中地区的行政长官)、佐弋(少府的属官)、中大夫(郎中骑兵)。
秦王方:相国(吕不韦)、楚系重臣2名(昌平君、昌文君),临时战争状态下的帝国正规半农耕部队(卒)、基层公务员(吏)、秦王专职贴身侍卫及宫廷服务人员(秦汉宦官并不单指太监)。
嫪毐假托秦王和太后玺印号令都城的各个军事机构,这些人是真的被蒙蔽还是本就和嫪毐沆瀣一气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咸阳宫的卫士、正规骑兵、近县的地方军,都被嫪毐召集起来,这些军队每一支都不是小数目。而秦王方的平叛势力就算不说寒碜,也确实是实力差距悬殊。
要顺利实现这场镇压,至少需要事先做好隐秘的军队调动,万全的军事部署,选拔信任的统帅将领,做好绝密的情报保护工作。如果没有事前的严密防备精心布局,能够全身而退都是万幸,更何况是反攻?而在秦国,调兵遣将是需要符玺凭证的,嫪毐凭借的是矫王玉玺及太后玺,那么还未亲政的秦王凭借什么呢?很可能就是相国的符印,而铲除嫪毐也同样符合吕不韦的利益。
我们前文说到,相国吕不韦是主持参与平定叛乱的主要领导和功臣,但最终却因嫪毐一事坐免,由此可以推测,秦王先是利用吕不韦除掉了嫪毐,后又反过头除掉了他,堪称假道伐虢的现实演绎。
3、因势利导、一箭双雕
在当时还未掌握实权的秦王政,所依靠的不是宗室老臣,而是昌平君昌文君等楚系外戚势力。他们成为平叛的主要功臣,也很可能自此一跃成为秦国朝堂的重要政治人物。这从侧面佐证了楚系势力确实与帝太后吕不韦集团之间存在斗争,因此才甘心被秦王利用和驱遣,因为打击嫪毐除去吕不韦的行动同样符合楚系势力的政治利益。
如果秦王政在一开始没有隐而不发而是马上动怒问罪嫪毐,那么没有这场政变,即便秦王成年亲政,赵太后吕不韦也未必还权,后世這种例子比比皆是。而秦王政却凭借他的政治智慧成为了这场政变的最大胜利者和受益者,并且一举多得:
第一,一举歼灭赵太后在外朝的政治代理人,也就是嫪毐,并且囚禁了太后,相当于铲除了赵太后集团;第二,牵连吕不韦,坐实了吕不韦也有谋乱之心的罪名,一并铲除其势力;第三,所有罪过由嫪毐吕不韦承担,为百姓及后世留下秦王反政变成功、顺利亲政的正面形象。
结语
由于史书的记载有限,这场政变里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所知道的也只是藏在史书笔墨间的蛛丝马迹,但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在他仅仅二十岁出头的年纪,面对宫廷政变和政治博弈就已经表现出了超凡过人的政治手腕和帝王心术,他隐忍果敢、运筹帷幄,千古一帝锋芒初露。(转自《邂逅秦始皇》)
编辑/徐展
外戚政治和派系斗争
秦王政即位(前247)至亲政(前238)的这段历史,可能最不为大众所知,而这一时期的秦国朝堂却存在着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权力角逐。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嬴政十三岁代立为秦王时,“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汉书·五行志》曰:“秦始皇帝即位尚幼,委政太后。”马非百先生据此补充说:“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太后及大臣。”母后干政,外戚当权,是秦汉政治的常态。考诸史实,秦王政即位时,共有三位太后——嫡祖母华阳太后(孝文王后),亲祖母夏太后(夏姬),生母帝太后(赵姬)。
秦楚世代联姻,楚国在秦国的外戚政治也早有渊源,秦昭襄王承继王位就是外戚斗争的结果,以宣太后为中心的外戚集团,几乎主导了秦国政权。这股不显山不露水却又实际存在的势力被称为“楚系外戚”,而华阳太后可以说是宣太后以来强大的楚系外戚集团的继承人,她在秦国亲族多,势力大,有诸如阳泉君、昌平君、昌文君等芈姓权臣为倚仗。
总体来说,撇开那些尚待证实的诸如“韩系外戚”等其他势力的推测,赵太后、吕不韦集团与楚系集团是当时秦国最主要的政治势力。《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除了情感上的暧昧之外,赵太后与吕不韦在早期的密切关系从政治上看是存在利益捆绑的,为了保持各自的权势不受楚系外戚集团的侵蚀,结盟对他们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赵太后掌内庭权力,吕不韦就是她在外朝的权力延伸。
势力集团的风云变换
赵太后、吕不韦集团在后来却慢慢出现了变数甚至分裂。据《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吕不韦因担心赵姬与自己的私情“祸及己”,借引荐嫪毐逐渐疏远赵姬。
嫪毐的粉墨登场成为了戏剧性的一幕,吕不韦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嫪毐在太后的“宠爱”下一步步壮大,以至于权势滔天,堪与他自己比肩。《史记·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毒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寡国。”
虽然表面看上去这只是一桩令人津津乐道的八卦绯闻,但如果从政治的视角来看,这不只是太后对面首的宠爱,也是利益使然,吕不韦的疏远使赵姬逐渐失去外朝的支持,于是她给穋毒实权,通过嫪毐在外朝的控制力巩固自己在内庭的权力,以抵抗其他势力的压制和侵蚀。
此时的秦王夹在几大势力的明争暗斗之间,可以说前有狼后有虎,因此在亲政之前,这位在后人眼中一统六国的霸气帝王,却实实在在过着一段憋屈的日子,以至于六国提起大秦,只知有吕不韦、穋毒,不知有秦王。
蕲年宫政变中的高超帝王术
嫪毐的权力日益膨胀,足可与相国吕不韦匹敌,但他与太后的丑事终究是纸包不住火。秦王政九年(前238),有人向秦王告发穋寡与太后淫乱且“生子二人”,甚至想要叛逆篡位,扰乱王室血脉。嫪毐害怕丑闻曝光因而筹划作乱。
《史記,秦始皇本纪》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嫪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秦王政九年(前238),长信侯嫪毐在秦王前往雍城蕲年宫(今陕西凤翔)行加冠礼时意图发动兵变,矫秦王玺和太后玺调动都城卫戍部队和附近地方军进攻蕲年宫,秦王政及时察觉并派兵反击,于咸阳交战,后以嫪毐战败逃走而告终。这件事被后人称为“蕲年宫政变”。
嫪毐之乱的一些疑问
1、秦王政是什么时候知道真相的?知道真相后又是什么反应?
嫪毐和太后保持常年的暧昧关系,秦王政真的毫不知情吗?一个“宦官”封长信侯,以太原一郡之地为封国,家臣千人,操纵国政,秦王政需要等别人告发才知道真相吗?
《史记·吕不韦列传》载:“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由“未发”两字可知,秦王政在得知母亲淫乱甚至与嫪毐意图不轨后并没有马上发作,而是装作不知道,继续纵容嫪毐得势。
2、嫪毐发动叛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目标又是谁?
根据史书的记载,嫪毐由于丑事被告发,恐秦王追查,因此铤而走险发动叛乱。这当然是明面上的直接原因,但若是杀了秦王,对他有何好处?是自己做秦王还是扶持他和太后尚在襁褓的私生子继位?
因此笔者推测,这场政变缪毒的最终目的很可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对抗吕不韦集团和楚系势力的权力倾轧,并实际掌握秦国政权。
3、吕不韦是否参与了此事?他的立场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吕不韦在这次政变中没有出现,从而产生种种推测,但这其实是由于对“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毒”一句的不同断句引发的歧义。一说“相国”和“昌平君”为同一人,一说“相国”指代吕不韦。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这是因为“相国”与“丞相”是不同的概念,自秦武王时秦国就设有左右丞相,但并没有两个相国的现象。吕不韦罢相是在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九年的“相国”只能是吕不韦。因此,吕不韦很可能是站在秦王这边,主持和参与平叛战事的。
嬴政的高超帝王术表现在:
1、欲擒故纵、暗度陈仓
过往很多人以为秦始皇无法接受母亲对生父秦庄襄王的背叛,因此产生了“心理阴影”,但其实以秦国风俗之开化,太后私生活不检点并不算什么严重的事情,宣太后就是先例。
对于秦王政来说,也许他真正介意的并不是母亲的私生活,而是母亲的权势阻碍他的亲政。如果嫪毐只是太后的情人,对朝堂政局就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一旦嫪毐有权力在手以至于威胁王权,性质就全然不同,原本单纯的太后桃色事件就上升为了政治斗争事件,淫乱宫闱就成了谋朝篡位!
除了赵太后,秦王政的阻碍还有一个人——吕不韦。在秦王眼里,嫪毐纵然势大,但毕竟上不得台面,他真正想要除之而后快的,是他的仲父! 因此,笔者推测,秦王政有意纵容嫪毐权势扩大,很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架空太后的权力,另一方面形成对抗吕不韦集团的政治势力,避免吕不韦一方独大,再等到恰当时机借由引荐嫪毐之事问罪吕不韦,彻底夺回政权。《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正是对上述推测的佐证。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吕不韦虽被罢免,依旧“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威胁着秦王的政权。于是秦王赐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乃饮鸩自尽,他的家属舍人都被驱逐流放,这支盛极一时的政治势力终于土崩瓦解。
2、韬光养晦、假道伐虢
嫪毐在秦王的加冠礼上,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作乱,按理说该是精密筹划,可结果却是“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这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在太史公的轻描淡写中平息,寥寥数笔间嫪毐就从一方侯爵变成亡命之徒,秦王政则从受人牵制有名无实的傀儡之君成为掌握实权生杀予夺的亲政之王,几乎是秦王政的单方面压倒性胜利。
我们看一下双方的军力对比:
嫪毐方:秦国重臣20名,数千名门客,秦军正规骑兵部队(官骑)、秦军正规半农耕卫戍部队(卫卒)、秦军正规半农耕地方部队(县卒)、秦军地方半开化部队(戎翟君公),并且后来被杀的还包括卫尉(咸阳宫的警卫长官)、内史(关中地区的行政长官)、佐弋(少府的属官)、中大夫(郎中骑兵)。
秦王方:相国(吕不韦)、楚系重臣2名(昌平君、昌文君),临时战争状态下的帝国正规半农耕部队(卒)、基层公务员(吏)、秦王专职贴身侍卫及宫廷服务人员(秦汉宦官并不单指太监)。
嫪毐假托秦王和太后玺印号令都城的各个军事机构,这些人是真的被蒙蔽还是本就和嫪毐沆瀣一气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咸阳宫的卫士、正规骑兵、近县的地方军,都被嫪毐召集起来,这些军队每一支都不是小数目。而秦王方的平叛势力就算不说寒碜,也确实是实力差距悬殊。
要顺利实现这场镇压,至少需要事先做好隐秘的军队调动,万全的军事部署,选拔信任的统帅将领,做好绝密的情报保护工作。如果没有事前的严密防备精心布局,能够全身而退都是万幸,更何况是反攻?而在秦国,调兵遣将是需要符玺凭证的,嫪毐凭借的是矫王玉玺及太后玺,那么还未亲政的秦王凭借什么呢?很可能就是相国的符印,而铲除嫪毐也同样符合吕不韦的利益。
我们前文说到,相国吕不韦是主持参与平定叛乱的主要领导和功臣,但最终却因嫪毐一事坐免,由此可以推测,秦王先是利用吕不韦除掉了嫪毐,后又反过头除掉了他,堪称假道伐虢的现实演绎。
3、因势利导、一箭双雕
在当时还未掌握实权的秦王政,所依靠的不是宗室老臣,而是昌平君昌文君等楚系外戚势力。他们成为平叛的主要功臣,也很可能自此一跃成为秦国朝堂的重要政治人物。这从侧面佐证了楚系势力确实与帝太后吕不韦集团之间存在斗争,因此才甘心被秦王利用和驱遣,因为打击嫪毐除去吕不韦的行动同样符合楚系势力的政治利益。
如果秦王政在一开始没有隐而不发而是马上动怒问罪嫪毐,那么没有这场政变,即便秦王成年亲政,赵太后吕不韦也未必还权,后世這种例子比比皆是。而秦王政却凭借他的政治智慧成为了这场政变的最大胜利者和受益者,并且一举多得:
第一,一举歼灭赵太后在外朝的政治代理人,也就是嫪毐,并且囚禁了太后,相当于铲除了赵太后集团;第二,牵连吕不韦,坐实了吕不韦也有谋乱之心的罪名,一并铲除其势力;第三,所有罪过由嫪毐吕不韦承担,为百姓及后世留下秦王反政变成功、顺利亲政的正面形象。
结语
由于史书的记载有限,这场政变里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所知道的也只是藏在史书笔墨间的蛛丝马迹,但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在他仅仅二十岁出头的年纪,面对宫廷政变和政治博弈就已经表现出了超凡过人的政治手腕和帝王心术,他隐忍果敢、运筹帷幄,千古一帝锋芒初露。(转自《邂逅秦始皇》)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