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式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

来源 :天府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rr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的最基础课程,除了教科书所含的知识价值以外,它还承载着许多育人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当中的价值,同时在数学上有个性化的发展。本文以“认识两位数”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为例,探析如何“润物细无声”渗透学科育人目标。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育人
  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制定有效的教學计划,将原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不仅是对单一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对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
  基于单元的视角,把内容相近、结构相似的课时整合,适度改变教材小步渐进的编排逻辑,腾出课时,为拓展提供可能。基于学生视角,只是想更精准地把握起点,让数学与经验对接,让学习更有趣、更有挑战性,让学习真正发生。因此在不改变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适当调节教学顺序、合并相关内容已是时代所趋。通过适当地单元整合,也为拓展课程提供了时间与可能性。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为例,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11-20”各数,而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在原有认识“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再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基于学生的视角,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接触知识的途径已是多种多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数学知识已经在幼儿园时期得到了丰富的感知,他们缺乏的是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例如一年级两位数的认识,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对两位数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上的学生能够准确、快速的进行百以内的顺序数数、认数、写数,甚至有不少学生对两位数的意义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两位数的组成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源于学生还未真正认识计数单位“十”,还没有体验到“满十进一”这一基本计数法则。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将一年级上、下两册中关于数的认识进行结构化整合,将2课时的内容合并成1课时,即“两位数的认识”。以下我将从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谋划教学评价这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从单元整体布局着手,明确本单元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到哪些知识,也就是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哪些手段得以实现。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所有的教学活动就像一盘散沙,毫无意义。因此,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是整个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作为教师尤其是刚站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而言,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此时我们可借助合理的前测,根据分析便可以清楚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有怎样的基础,获得了哪些经验,而不是像一张白纸一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甚至是师生明知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情况下,学生还要配合教师的教学,装作一副毫不知情的模样,津津有味的听着教师的机械填鸭式教学。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依据《中小学生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再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制定。出于这样的思考,我尝试着构建出以下“认识两位数”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
  ①能准确且快速地认、读两位数,并按照数的大小给这些数排序。
  ②通过直观操作,充分认识计数单位“十”,并能表征两位数的意义,明确数的组成。
  ③引导学生经历两位数的抽象过程,掌握“满十进一”的计数规则。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后,我们能又该如何明确和分解重点与难点呢?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教学点是指文本关键点和学生疑难点的重合,而知识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问题或困难的知识”。判断学生的疑难点教师可通过教学前测、课前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解。由此可见,“认识两位数”这一课时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数位,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建立“十”这个计数单位。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和“计数器”,从直观形象出发逐渐抽象出两位数。
  二、确定教学内容
  数学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科,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育人之效。教学内容来源于现行教材,但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适度改变教材小步渐进的编排逻辑,最终整合成符合学情教学内容。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教材但不固守于教材,打破原有教材的板块和内容,依据学情不断整合或重构内容相近、结构相似的单元内容,从而编排出新的教学内容。结构化整合出的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着重分析相关内容突出了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忽略了哪些问题,强化了哪些内容,缺失了哪些内容。
  在“认识两位数”这一课时中教师从学情出发,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明确两位数是用两个数字符号表征一个数量,需要对符号所在的数位“赋值”,进而体验“满十进一”的计数规则。
  三、设计教学活动
  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充满着未知性,随时可能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这是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来及时化解。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是不仅要兼顾结构化整合的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渗透学科育人的思想,让学生在自我经历与探索中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也能培养其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润物细无声”之育人目标。
  以“认识两位数”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复习引入,初步感知
  通过比较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不同,初步感知两位数的特征。
  活动二:举例探究,发现规律
  (1)师:你还知道哪些两位数?能把它们写出来吗?试一试。
  预设:10、11、12、13、14、15、16、17、18、19......(一个一个写,没写完)   (2)师:你为什么没写完?
  (3)师:你能有什么好办法来写呢?
  预设:10、11、12......19,20、21......29,......91、92......99(省略号表示)
  (4)师: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预设:中间是一样的,都是1~9,就是前面的数字变一下。
  (5)小组活动,让学生来说一说我们可以怎样快速的书写两位数。
  (6)师小结:由此可见两位数的书写是有规律的。从10、11、12......数到19变成20、21、22......数到29就变成30,接下去的数均是后面的数写到9,前面的数就加1。
  活动三: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小棒图直观表征两位数
  师:请你从11~20中选一个数,用小棒摆一摆这个数表示多少?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摆小棒才能让同学一下子看明白你选的数呢?
  反馈一:比较“15”的各种表征方式。
  师:这样,图4左边有1个“十”,右边有5个“一”,合起来是15。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能表示哪个数呢?再试一试吧。
  反馈二:其他各数的表征方法,重点反馈20。
  (2)计数器抽象出表征两位数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来表示数。怎么表示呢?我们选个“13”,请你想一想。
  师:你还会用计数器表示11~20中的哪些数?
  环节四:逐步类化,拓展延伸
  (1)教师演示:37继续往上拨,个位1颗1颗拨,拨到39。
  师:再拨1颗,现在是多少?为什么?
  预设:现在是40,个位再拨1颗,满10颗了,只要在十位上拨1颗就可以代表十,现在有4个十,就是40。
  师小结:当个位满10颗就可以向十位进1颗,这叫“满十进一”。
  (2)教师演示:十位1颗1颗拨,拨到80;个位继续1颗1颗拨,拨到89;拨到90,再继续1颗1颗拨,拨到99。
  (3)小组讨论:为什么0~9这十个数字可以表示这么多数?
  (4)师小结:0~9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
  本节课,我的设计中并没有带领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而是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图和计数器,用“圈一圈”和“拨一拨”的方式表示两位数,经历计数单位“十”的抽象和形成过程。学生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身处其中所经历的困惑、领悟,这便是数学学科育人的关键。
  多次的小组合作,让不同的学生满怀信心的来汇报小组的成果,学会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油然而生。如果我们的数学课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勇于挑战数学题、对数学充满兴趣、在生活应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那么数学的学科育人已在其中。
  四、谋划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判定学生在本课中的学习水平,还应该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也可以根据学生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达到鼓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现学习问题、改进学习、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评价主体方面,结构化整合教学设计中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整合课堂中是融为一体的,他们均为课堂评价的主体。
  近几年来,“整合”“拓展”“衔接”等词语已成为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关键词,那小学数学课程中该如何体现这些关键词呢?在我看来,就是“立足学情,合理整合,适度拓展”。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在学科内部,基于知识进行整合,腾出适当的時间进行拓展。传统课时设计一节一节的断裂内容,不仅造成知识层面的断层,更不能很好地融合核心素养。而素养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结构化整合设计将内容相近的知识跨单元进行整合、细化,从而使学生学习呈现一种整体化和系统化,这就是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教材中从未让育人的材料缺席,不仅在“你知道吗?”环节中拓展介绍了一些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还在整个教材编排过程中处处渗透着育人的素材。
  一年级学生入学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而现行教材的编排,起点过低及碎片化倾向严重,同时教师有过于尊重教材,所以给整合提供了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构化整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教育能力提升永远走在这条路上。
  参考文献:
  [1]黄根初. 挖掘集合单元育人价值 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J]. 中学数学教学, 2019(6).
  [2]徐保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探析: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 教育观察(下旬), 2019, 008(004):49.
  [3]黄根初. "等式与不等式"单元育人价值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 上海中学数学, 2020(4).
  [4]李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学科育人目标[J]. 教育科研论坛, 2013(7):10-11.
  [5]吴志坚. 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J]. 福建中学数学, 2019(12).
  [6]贺镇坤. 整体思维视角下单元化教学设计的模式探究[J]. 数码设计.CG WORLD, 2019, 008(008):P.45-47.
  [7]陈真真. 深入挖掘数学文本 提升数学育人价值——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J]. 福建教育, 2017, 000(045):P.51-52.
  [8]王爱丽, 吴勤文. 小学数学落实"四基"教学目标策略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单元为例[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5(01):34-38.
  [9]陆世奇, 彭亮. 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数学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立--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8, 000(003):20-25.
  [10]朱友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6(9):14-15.
其他文献
题组教学法的全名是“题组四步程序教学模式”,简称:“题组教学法”。“题组教学法”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用题组来过渡;二是对题组运用“四步程序”(出示题组-探究展示-讨论辨析-点评小结)进行教学。“题组教学法” 是一个“教学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程序”,是“教学有法”中的“法”,而不是“教无定法”中的“法”——前一个“法”指规律,后一个“法”指具体的操作方法。“题组教学法”的教学原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是为初中数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其中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价值,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前言: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侧重学生学习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素质
期刊
摘 要:將学生按照分层进行教学,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次探索,且分层视角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帮助,促使他们在良好的合作分层环境之下完成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教学。那么在分层教学之中融入深度学习理念,做了如下的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数学;分层  前言  以高中数学知识为教育基点,引导学生做好深度学习,是此次教育研究的重点。同时,在数学学习领域之中,会发现不少学生仍存在
期刊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效率的话,首要条件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下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很少会有主动发言回答问题或者提出想法的机会,所以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就会显得十分沉闷,学生没有一点活力,同时还会对数学教师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思考;措施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年
期刊
摘 要:面对全省同一张卷,统一考纲的学业水平考试,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又差异明显,水平参差不齐,分化严重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行隐性分层分组教学,通过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更新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差异,改变评价方法等措施和手段,使得“优者更优”,“弱者补强”,全面提高数学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分层教学;学业水平考试;以生为本;评价方法  面对全省同一张试卷,统一考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性教学 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倡导以问题为导向,让學生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来探索问题,获取知识,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探究性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知识学习的效率,还有助于促进其思维能力、探究精神等方面的发展。本文结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提出几点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  在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记录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弱化了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教
期刊
摘 要:高阶思维的发展是小学生数学推理课程必须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新时期提出高阶思维的数学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演绎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是一门有趣的课程,本文通过分析高阶思维在小学数学推理教学中的内涵,提出高阶思维下数学推理教学的一些策略。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参与推理过程,学生在自主推理中探索数学奥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推理思维意识。 
期刊
摘 要: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会反思,善于接纳他人的教学评价,对教师学科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三年未必成专家,教学反思三年必成专家”,课后及时反思、总结、完善,持之以恒,一定会收益良多的。本人有幸今年执教了一次区级公开课,让我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教学反思;评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有幸执教一堂公开课——沪教版《13.5(1)平行线的性质》,区教研员及全区初中
期刊
摘 要:随着近些年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其中数形结合思想已被大量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并且这一思想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更是教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就现阶段而言,学生们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只是局限于教材,教师也是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没有重视到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使教学呈机械化,而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相关知识。基于此,本文将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