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斗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一个年头,我敌后战场抗日军民对日伪军的局部反攻作战已经持续了一年左右时间。此时,抗日军民都在积极对当面日伪军进行攻势作战,以扩大抗日根据地并缩小敌占区,为最后的大反攻准备条件。
1945年初,我晋察冀军区所属二级军区冀晋军区连续组织春夏季攻势作战,对当面日伪军进行了猛烈攻击。当时,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已经陷入被动局面,开始收缩兵力确保战略要地。晋察冀军区当面之敌已经由原来的“扩大治安区”方针,改变为“确保城市交通要道与资源地区”,也就是由整体的进攻状态转入防御状态。而冀晋军区当面之敌主要依托山阴、应县、灵丘及涞源一带进行防御,阻止我军向雁北(山西省雁门关以北地区)、察南(當时的察哈尔省南部地区)地区发展,但因其兵力有限,只能保证一线防御,纵深地区部署的兵力非常薄弱。
根据这一情况及党中央关于猛烈扩大根据地的指示,冀晋军区首先组织1945年春季攻势作战,攻势作战由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政治委员王平等首长指挥发动。这次攻势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根据地边缘广大地区,攻击目标主要是日伪军占据的我军根据地内部及边缘地带的城镇。从2月初攻势开始到3月底,我军攻占很多日伪军据点,特别是将雁北地区敌重要据点灵丘城收复,打开了向雁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随后,我军于5月12日发起夏季攻势,也称为雁北战役,将发展目标指向雁北地区。冀晋军区投入4个主力团全部、2个主力团大部及6个支队、3个武工队的兵力,向雁北日伪军发起攻击。当面日伪军在我军猛烈进攻下,各孤立的小据点纷纷被攻破,开始还组织部队进行增援及反扑,但在5月17日从应县出动的200多日伪军被我30团及浑源支队歼灭后,即不再大规模出动增援,而是放弃部分小据点,将兵力集中到主要点线上进行防守。
攻势行动基本结束后,我军随即扩大战果在各地建立抗日政权,并开始分散开展群众工作。经过这次攻势作战,冀晋军区部队共攻克、逼退日伪军据点40多个,毙伤日伪军710人,俘虏256人,另有100余名伪军投诚,缴获长短枪300余支及轻重机枪16挺,扩大根据地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
本文所说的晋察冀军区30团进行的两次反袭击战斗,均发生在我军在雁北地区分散进行群众工作过程中。
相比较而言,晋察冀军区30团在我军战斗序列中属于比较年轻的一支部队,其诞生在抗战初期我军部队大发展的过程中。抗战初期,以八路军115师部分主力部队为基干,我军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干部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晋察冀军区建立军政学校以培养急需的军政干部。军政学校成立后,军区又于1938年5月成立学兵营,下辖3个学兵连,主要为部队培养基层干部。学兵营的学员主要是新入伍的进步学生,少数是地方党组织送来的骨干,共计300余人,配备苏式转盘机枪(苏式DP28轻机枪)10挺及步枪200余支。这个学兵营就是晋察冀军区30团的前身。
1939年,晋察冀军区分期分批对所属部队进行整编。在这次整编过程中,学兵营扩编为军区教导团,全团员额扩大到1500余人,仍然主要担负培训干部的任务,同时也可以担负作战任务。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我军面临的作战环境日趋恶劣,根据地在日伪军频繁扫荡下大面积缩小。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晋察冀军区于1943年2月开始对部队进行精简整编。这次整编最大的特点是将原来编制较大的团改编为编制较小的团。当时,我军主力军的甲种团编有3个营12个连,其中包括9个步兵连,另有迫击炮连、特务连及侦察连各一,全团编制员额达2770人。而作为小团的乙种团只编4个步兵连,人数较多的编有5个步兵连,另有特务连和侦察连各一,全团编制员额只有1080人。军区教导团在这次整编中由大团改编为小团,下辖5个步兵连,并且将番号改为30团,由教导团变为正规的野战部队。
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30团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因其原来是教导部队且军政基础较好,这就为其逐步成为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打下了良好基础。
抗战胜利后,该团改编为华北野战部队4纵10旅28团,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4军190师568团,至今该部队的余脉仍然保留在解放军陆军序列之中。
连续两次反袭击战斗获胜
我军发起雁北战役后,猛烈扩大根据地面积,但随之而来也出现很多新情况,主要是部队进入新解放地区之后面临的不利条件。
原来,部队在老根据地内作战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更有当地地方党组织及情报系统的支持,因此“耳聪目灵”,能够提前获取充分的敌军情报,从而获得主动权,更不用说老根据地群众所提供的物资方面的支援了。而到了新解放地区之初期,当地群众尚未经过充分发动,而且地方党政组织刚刚建立甚至还没有建立,因此不仅在物资方面更为困难,而且部队失去了最主要的情报来源。在这种情况下,遭到日伪军突然袭击的可能性更大了,发生反袭击战斗的几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