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武汉传媒学院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探索分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武汉传媒学院面向全校学生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常用实际操作能力。当前教育发展“以生为本、学以致用”,分层次教学因其注重人本思想,因材施教,日益被人所重视。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分专业、分层次对全校同学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程现状及开课情况
武汉传媒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自2016年改革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线上授课24学时,线下授课24学时,线下授课以班级授课制形式组织教学。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60%+闭卷机考笔试成绩占40%比例,满分成绩共100分。
二、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学生生源计算机能力层次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甚至还有“零起点”学生。虽然我们在每年新生入校时进行了摸底测试,但是仅仅作为筛选优秀学生申请课程免修以及评选课程助教的依据,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兴趣等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2.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今大多数00后学生自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会上网、会打字、会玩电脑游戏就是会计算机。实际上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大学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系统、全面;对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还不够熟练自如。
3.缺乏个性化知识技能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一些学科诸如艺术、工管类等学科加强了对计算机的应用,具体而言,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是有差异的。
三、分层次教学改革措施探究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学习特点不同,为其提供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可以预见,分层次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分层次遴选班级
开课前对新生进行摸底测试,将测试的成绩结果划分为若干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重新组合教学授课班级。以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为前提,将各个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块进行专业性、层次性的划分,并设置成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教学。
2.分专业教学
不同专业学科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是各有其特点,例如文史类学生的需求是掌握office软件的应用、信息检索、多媒体运用等;理工类学生的需求体现在信息系统开发、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以及软件开发方面;艺术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需求集中于多媒体软件运用以及网络运用方面等。我们对学生按照专业和需求进行横向分类,有助于各取所需,因材施教。
3.分层次布置作业练习与指导
分层次布置作业分为基本题、简单设计题和综合实训题。所有学生都应该能完成一些基本题,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积极挑战一些简单设计题,并且学生们能共同合作完成综合实训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精神。
指导学生参加举办的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进行融合提炼,鼓励、指导学生积极报考国家级等级证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积极给予学生适当评价
基于分层次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及时与适当的评价对于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后与教学中的评价也需要体现分层次的教学原则,在上课前后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预习与复习情况等,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计针对性的分层次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收集与获取全面的反馈信息。另外,为了能体现学生的学习历程,还可以采取学生小组互评、教师学生交流自评的方式。
四、结语
高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层次教学理念的实行,有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体验到阶段性的成功,增强学习信心。但是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分层次教学要求较高的时间精力投入,怎么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最大程度地进行利用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师面临的问题。因材施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还要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的总结和发展,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分专业、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討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玲.计算机基础的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4):149-151.
[2]夏双成.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转型发展的研究[J].高教论坛,2019:98-98.
[3]张宏巍.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分层次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6(5):168-168.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武汉传媒学院面向全校学生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常用实际操作能力。当前教育发展“以生为本、学以致用”,分层次教学因其注重人本思想,因材施教,日益被人所重视。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分专业、分层次对全校同学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程现状及开课情况
武汉传媒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自2016年改革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线上授课24学时,线下授课24学时,线下授课以班级授课制形式组织教学。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60%+闭卷机考笔试成绩占40%比例,满分成绩共100分。
二、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学生生源计算机能力层次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甚至还有“零起点”学生。虽然我们在每年新生入校时进行了摸底测试,但是仅仅作为筛选优秀学生申请课程免修以及评选课程助教的依据,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兴趣等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2.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今大多数00后学生自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会上网、会打字、会玩电脑游戏就是会计算机。实际上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大学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系统、全面;对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还不够熟练自如。
3.缺乏个性化知识技能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一些学科诸如艺术、工管类等学科加强了对计算机的应用,具体而言,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是有差异的。
三、分层次教学改革措施探究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学习特点不同,为其提供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可以预见,分层次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分层次遴选班级
开课前对新生进行摸底测试,将测试的成绩结果划分为若干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重新组合教学授课班级。以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为前提,将各个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块进行专业性、层次性的划分,并设置成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教学。
2.分专业教学
不同专业学科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是各有其特点,例如文史类学生的需求是掌握office软件的应用、信息检索、多媒体运用等;理工类学生的需求体现在信息系统开发、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以及软件开发方面;艺术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需求集中于多媒体软件运用以及网络运用方面等。我们对学生按照专业和需求进行横向分类,有助于各取所需,因材施教。
3.分层次布置作业练习与指导
分层次布置作业分为基本题、简单设计题和综合实训题。所有学生都应该能完成一些基本题,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积极挑战一些简单设计题,并且学生们能共同合作完成综合实训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精神。
指导学生参加举办的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进行融合提炼,鼓励、指导学生积极报考国家级等级证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积极给予学生适当评价
基于分层次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及时与适当的评价对于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后与教学中的评价也需要体现分层次的教学原则,在上课前后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预习与复习情况等,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计针对性的分层次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收集与获取全面的反馈信息。另外,为了能体现学生的学习历程,还可以采取学生小组互评、教师学生交流自评的方式。
四、结语
高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层次教学理念的实行,有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体验到阶段性的成功,增强学习信心。但是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分层次教学要求较高的时间精力投入,怎么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最大程度地进行利用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师面临的问题。因材施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还要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的总结和发展,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分专业、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討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玲.计算机基础的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4):149-151.
[2]夏双成.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转型发展的研究[J].高教论坛,2019:98-98.
[3]张宏巍.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分层次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6(5):16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