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习惯问问身边朋友对采访对象的认知。见吴君如之前,跟一个同龄女性朋友聊起她。她说,以前不喜欢吴君如,现在觉得这类女人挺好,能屈能伸,情商够用,不圆滑却圆融,对人生的控制力挺牛逼。这位女朋友更年轻时喜欢与世界为敌的摇滚范。当然,她到现在还是迷王菲。只不过工作几年,多少尝过世事艰辛,人生观更开放了,深知王菲的天分太偶然,吴君如的生存之道却可以复制。
跟5位女性朋友聊下来,没人不喜欢她。跟另一位朋友讨论生育对人生的影响,我谈起吴君如说孩子完全没改变她。她笑,哈,她就是这样的人呀。
瞧,两位朋友喜欢吴君如的点截然不同。前者看到她应付外界的自如,后者欣赏她的自我。所谓活得聪明,就是这种随心所欲和顾及环境的巧妙平衡力吧。
那天在四季酒店的会所,吴君如穿得金光闪闪,我问好,她扫了我一眼,自顾自去跟瓷娃娃合照了。摄影师微笑着问好,她也同样冷淡。下雨天,她勉强答应去天台拍照。5分钟不到就结束。姜晓明老师说,这是他拍片数量最少的一次,好不容易挑出一张上杂志,片里的吴君如一副硬挤出来的笑容,有种疏离感。他的理解是,“这个年龄了,随心所欲很正常。”
吴君如对细节很敏感。我们准备坐下。她斜睨一眼桌子,蹙眉说,这有灰尘。那是几条极细的灰尘痕迹。好吧,换一张。当晚她要去参加《亲爱的》首映会,想着缓和气氛,我问她对电影的看法,她用不流利的普通话说了几句,突然问,今天我们是来聊《亲爱的》吗?我尴尬。幸好这时服务员上了几份甜品,她有了兴致。看着她对吃的欲望,又只浅浅地尝尝,我生出女人对女人的好奇,问她平时都吃些什么。似乎从那时开始,她的眼神突然有了放松和真诚。
很快我知道原因在哪里。聊起采访明星,她说自己会问刘德华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就是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在她看来是源于“真正的好奇心”。
采访前做功课,我发现吴君如对媒体的态度很有趣。首先她不特别漂亮,又有野心,刚出道时一些记者的讽刺声她都记在心里,不信任感再自然不过。她还是采访过许多明星的电台主持,知道什么是好访谈——很多事明明知道也不能问,但还是要有好奇心。她参加过好多电视台的采访,明显感到对方对她毫无兴趣。同时她也理解这个圈子。一家纸媒曾问她早被报烂的旧事,她照样回答。她说,每家媒体的受众群体不一样。就连那些假装有兴趣的电视节目,她也会应付出一连串的哈哈大笑。
配合任务不难,但她还是在乎记者是否对她真的有兴趣。之后再聊起陈可辛,我很认真跟她解释,我想了解陈可辛,都是因为我要了解你。
让我意外的是她的野心和控制欲都有限。她不那么“强”。在50岁这个年龄,她已经不会想着一定要实现什么成绩,但又有点无聊。她想要跟人倾诉。预定时间快到了,助理在旁边催,她也不着急,又说了好一会。结束时她脸上有一丝亲切的微笑,跟我说,采得够不够,不够可以打电话补充。
不过她可不会一直好脸色。我跟她们一起坐车。晚上6点,北京的二环严重堵车。活动恐怕要迟到了,她几次怨怼助理。然后又当场自我解释,对小事情我脾气是不太好,堵车就抱怨助理,但大事情我能控制。当时她旁边坐的是陈可辛父亲,之前她一定要等到老先生才上车。
有的人做人无瑕疵,懂顾及每个人。有的人不那么友好,但心里对人还是有基本的信任和尊重。也许对记者而言,采访对象的脾气好坏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她愿不愿给人平等对话的机会。
我还有个收获。我也一直自卑于“燥脾气”,但吴君如说了,这有利于健康。该不该发脾气,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
跟5位女性朋友聊下来,没人不喜欢她。跟另一位朋友讨论生育对人生的影响,我谈起吴君如说孩子完全没改变她。她笑,哈,她就是这样的人呀。
瞧,两位朋友喜欢吴君如的点截然不同。前者看到她应付外界的自如,后者欣赏她的自我。所谓活得聪明,就是这种随心所欲和顾及环境的巧妙平衡力吧。
那天在四季酒店的会所,吴君如穿得金光闪闪,我问好,她扫了我一眼,自顾自去跟瓷娃娃合照了。摄影师微笑着问好,她也同样冷淡。下雨天,她勉强答应去天台拍照。5分钟不到就结束。姜晓明老师说,这是他拍片数量最少的一次,好不容易挑出一张上杂志,片里的吴君如一副硬挤出来的笑容,有种疏离感。他的理解是,“这个年龄了,随心所欲很正常。”
吴君如对细节很敏感。我们准备坐下。她斜睨一眼桌子,蹙眉说,这有灰尘。那是几条极细的灰尘痕迹。好吧,换一张。当晚她要去参加《亲爱的》首映会,想着缓和气氛,我问她对电影的看法,她用不流利的普通话说了几句,突然问,今天我们是来聊《亲爱的》吗?我尴尬。幸好这时服务员上了几份甜品,她有了兴致。看着她对吃的欲望,又只浅浅地尝尝,我生出女人对女人的好奇,问她平时都吃些什么。似乎从那时开始,她的眼神突然有了放松和真诚。
很快我知道原因在哪里。聊起采访明星,她说自己会问刘德华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就是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在她看来是源于“真正的好奇心”。
采访前做功课,我发现吴君如对媒体的态度很有趣。首先她不特别漂亮,又有野心,刚出道时一些记者的讽刺声她都记在心里,不信任感再自然不过。她还是采访过许多明星的电台主持,知道什么是好访谈——很多事明明知道也不能问,但还是要有好奇心。她参加过好多电视台的采访,明显感到对方对她毫无兴趣。同时她也理解这个圈子。一家纸媒曾问她早被报烂的旧事,她照样回答。她说,每家媒体的受众群体不一样。就连那些假装有兴趣的电视节目,她也会应付出一连串的哈哈大笑。
配合任务不难,但她还是在乎记者是否对她真的有兴趣。之后再聊起陈可辛,我很认真跟她解释,我想了解陈可辛,都是因为我要了解你。
让我意外的是她的野心和控制欲都有限。她不那么“强”。在50岁这个年龄,她已经不会想着一定要实现什么成绩,但又有点无聊。她想要跟人倾诉。预定时间快到了,助理在旁边催,她也不着急,又说了好一会。结束时她脸上有一丝亲切的微笑,跟我说,采得够不够,不够可以打电话补充。
不过她可不会一直好脸色。我跟她们一起坐车。晚上6点,北京的二环严重堵车。活动恐怕要迟到了,她几次怨怼助理。然后又当场自我解释,对小事情我脾气是不太好,堵车就抱怨助理,但大事情我能控制。当时她旁边坐的是陈可辛父亲,之前她一定要等到老先生才上车。
有的人做人无瑕疵,懂顾及每个人。有的人不那么友好,但心里对人还是有基本的信任和尊重。也许对记者而言,采访对象的脾气好坏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她愿不愿给人平等对话的机会。
我还有个收获。我也一直自卑于“燥脾气”,但吴君如说了,这有利于健康。该不该发脾气,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