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班集体的学风形成,直接影响班级整体学科学习水平。学困生的转化理应在教师、家长共同配合下获得发展,然而流动儿童家庭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文盲不少;家庭教育的期望低,普遍只求生命安全、无病无痛,且对孩子学习关注甚少,甚至从不过问;大多数家长在外忙碌于维持生计,许多家庭都有多个小孩,与学校教育配合少之又少。加上我校在职教师大部分原先在普通城市小学任教,面对流动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中特殊的学困生的帮困转化在教育、教学两方面都缺乏深刻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的问题迫切需要我校全体教师作为课题共同研究实践探索。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学困生转化 实践策略
《流动儿童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经过前期的研究已进入推进阶段,我们把研究的主阵地放在了课堂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有重点地创新地开展研究。
一是明确科技合作探索的三大共性化元素
转化学困生有共同意义:提升公平教育的价值;提升班级群体学科学业水平。
学困生的形成有共同原因,学科学习中有共同问题:学习无进取心;课堂听课习惯差;不听、不思、不记忆、不发言;课后作业习惯差;不按时、不独立、马马虎虎、看看抄抄、草草了事;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成绩不好无所谓;学科知识技能基础差,新旧知识脱节多,且学困生中两科、三科学困生占80%多。
学科课堂有共同目标:尊重差异;学科课堂有共同目标即发展性课堂,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
鉴于以上三大基础,学困生转化就必然存在学科间共性化的基本策略,开展该项研究就是形成学科教学合力,共同探索这种策略,取得1 1 1>3的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效果。
二是确定课题组探索有效策略的三种方式
探索方式一:回顾、介绍、提炼、培植原有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是继续实施学校前期课题研究中形成的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有效做法;
二是提炼教师在历年学科教学补差工作中取得的有效做法。
策略一:构建并实施“课堂学习倾听规则”
策略二:组织学困生群体课后系统辅导补差策略
策略三:营造良好的群体学习环境
用多元方法提示和评价激活学困生的倾听意识,有效维持学困生的倾听行为,强化倾听效果。如给予学困生倾听的任务、发言的机会和一对一的倾听帮带;对学生的发言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发言产生利于倾听、吸引倾听的良好效果。
策略四:与学困生面批面改作业
为了解和解决学困生作业中困难因素知识和技能的缺失点,及时进行点拨、讲解帮助正确掌握知识和技能,减少错误,针对学困生个体学习弱项采取学困生个体学科教师一起面批面改,错题逐一解决。
探索方式二:听课中观察发现、提炼、完善隐形策略。
一方面在课题组课例研讨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提炼,另一方面在协作组教学研究活动听课中发现提炼。
策略五:学科课堂中学困生优先权策略
学困生学得如何是衡量学科课堂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抢占课堂学习时间、空间阵地,很多老师把学习过程中的发言权、板演权、自主学习结果的交流权优先分配给学困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把学困生转化效果显现在课堂中。
策略六:适时矫正学困生课堂学习不良状态,特别提醒策略
学科课堂中把随时关注学困生学习状态作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及时发现学困生不良学习状态并以肢体语言或表情或动作手势或促其发言答问等多元方式进行提示予以矫正。
策略七:课堂学习中任务驱动策略
在听课中频频发现教师常常把提出倾听、思维、发言等学习任务与要求放在老师讲解、同学发言或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材料之后,这样往往会出现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因无目标任务就不认真倾听、不认真阅读观看而不发言和不会发言的现象。针对学困生大多是逼一逼、想一想、拨一拨、动一动、推一推、进一进的被动学习型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任务驱动策略,即预先提出倾听思考任务、要求,然后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被动倾听、被动思考,久而久之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困生学习效果。
探索方式三:创新、设计、践行、提炼学困生转化需要的新策略。
从学困生成因、学困生转化的关键点出发;
从学科课堂教学对学困生关注意识、关注行为不足出发。
策略八:新知学习差异目标、预备经验补给和作业形式多样化的策略
新知学习差异目标:针对学困生学习弱项,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基本知识保底的情况下,对技能灵活运用的要求上适当降低,从而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预备经验补给:从新知学习必备经验出发对重点帮困学生课前给予针对性的复习练习,以做好新旧知识必要对接,减少学困生新知学习的困难。
作业形式多样化;为充分、及时了解学困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困难的节点,思维方向的错误或偏差等信息,以便针对实际及时指点矫正,采用学困生完成作业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数学作业以师生面对面多个学困生同时板演的作业形式,英语师生面对面口头表达与倾听形式,语文作业减少笔头抄写作业分量和增加默写、不过关的抄写形式等,促进学困生提高愿意做作业、做好作业的积极性。
策略九:同桌伙伴帮困助学策略
利用同学伙伴相助易于接受的特点合理设置学困生的同桌伙伴,充分用好伙伴资源开展有效助学活动,为学困生课堂学习及时了解学困生思维表达迟钝、及时化解知识和技能形成迟缓的困难,强化当堂学习效果。宣老师低年级数学课中这一策略的运用充满了童真、童趣性,效果很好。
策略十:学困生期末学业水平双测综合评价策略
根据学科必备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对学困生进行双基合格测试,以了解学困生真实的学科学业基础水平。再参加班级的期末统测,这样既让学困生看到自己学习的基础成绩、基础缺陷,又看到超越基础部分的成绩,提高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转化找到切入点,真实反映学困生“重点与基础”的学业水平。
三是创新科际课例研讨新方式
有效策略的探索需要课堂践行、检验才能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只有在课堂践行中有效策略才能得以推广。因此,在集思广益下,我们首先预设了课前、课中、课后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即:
课前——执教老师在备课时针对学困生进行差异教学目标、预备经验补给、课堂关注学困生策略预设、小伙伴帮困助学活动设计、差异作业设计与实施形式的改变几方面考虑;
课中——课题组成员每人锁定一名观察对象和执教者进行课堂状态观测,并做好记录;
课后——科际共同体听课教师交流反馈课堂观察记录与评价建议,执教者就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课题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通过一次次的研讨活动摸索着、研究着、成长着,大家总结得与失,找出课堂教学中隐藏的转化策略,创新、生成独特的新的转化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困生在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的转变,学困生从不愿学、被动学逐步转化成愿意学、学会学。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带给了教师莫大的鼓舞和前进的动力。
本文系常州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流动儿童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学困生转化 实践策略
《流动儿童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经过前期的研究已进入推进阶段,我们把研究的主阵地放在了课堂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有重点地创新地开展研究。
一是明确科技合作探索的三大共性化元素
转化学困生有共同意义:提升公平教育的价值;提升班级群体学科学业水平。
学困生的形成有共同原因,学科学习中有共同问题:学习无进取心;课堂听课习惯差;不听、不思、不记忆、不发言;课后作业习惯差;不按时、不独立、马马虎虎、看看抄抄、草草了事;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成绩不好无所谓;学科知识技能基础差,新旧知识脱节多,且学困生中两科、三科学困生占80%多。
学科课堂有共同目标:尊重差异;学科课堂有共同目标即发展性课堂,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
鉴于以上三大基础,学困生转化就必然存在学科间共性化的基本策略,开展该项研究就是形成学科教学合力,共同探索这种策略,取得1 1 1>3的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效果。
二是确定课题组探索有效策略的三种方式
探索方式一:回顾、介绍、提炼、培植原有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是继续实施学校前期课题研究中形成的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有效做法;
二是提炼教师在历年学科教学补差工作中取得的有效做法。
策略一:构建并实施“课堂学习倾听规则”
策略二:组织学困生群体课后系统辅导补差策略
策略三:营造良好的群体学习环境
用多元方法提示和评价激活学困生的倾听意识,有效维持学困生的倾听行为,强化倾听效果。如给予学困生倾听的任务、发言的机会和一对一的倾听帮带;对学生的发言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发言产生利于倾听、吸引倾听的良好效果。
策略四:与学困生面批面改作业
为了解和解决学困生作业中困难因素知识和技能的缺失点,及时进行点拨、讲解帮助正确掌握知识和技能,减少错误,针对学困生个体学习弱项采取学困生个体学科教师一起面批面改,错题逐一解决。
探索方式二:听课中观察发现、提炼、完善隐形策略。
一方面在课题组课例研讨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提炼,另一方面在协作组教学研究活动听课中发现提炼。
策略五:学科课堂中学困生优先权策略
学困生学得如何是衡量学科课堂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抢占课堂学习时间、空间阵地,很多老师把学习过程中的发言权、板演权、自主学习结果的交流权优先分配给学困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把学困生转化效果显现在课堂中。
策略六:适时矫正学困生课堂学习不良状态,特别提醒策略
学科课堂中把随时关注学困生学习状态作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及时发现学困生不良学习状态并以肢体语言或表情或动作手势或促其发言答问等多元方式进行提示予以矫正。
策略七:课堂学习中任务驱动策略
在听课中频频发现教师常常把提出倾听、思维、发言等学习任务与要求放在老师讲解、同学发言或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材料之后,这样往往会出现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因无目标任务就不认真倾听、不认真阅读观看而不发言和不会发言的现象。针对学困生大多是逼一逼、想一想、拨一拨、动一动、推一推、进一进的被动学习型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任务驱动策略,即预先提出倾听思考任务、要求,然后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被动倾听、被动思考,久而久之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困生学习效果。
探索方式三:创新、设计、践行、提炼学困生转化需要的新策略。
从学困生成因、学困生转化的关键点出发;
从学科课堂教学对学困生关注意识、关注行为不足出发。
策略八:新知学习差异目标、预备经验补给和作业形式多样化的策略
新知学习差异目标:针对学困生学习弱项,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基本知识保底的情况下,对技能灵活运用的要求上适当降低,从而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预备经验补给:从新知学习必备经验出发对重点帮困学生课前给予针对性的复习练习,以做好新旧知识必要对接,减少学困生新知学习的困难。
作业形式多样化;为充分、及时了解学困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困难的节点,思维方向的错误或偏差等信息,以便针对实际及时指点矫正,采用学困生完成作业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数学作业以师生面对面多个学困生同时板演的作业形式,英语师生面对面口头表达与倾听形式,语文作业减少笔头抄写作业分量和增加默写、不过关的抄写形式等,促进学困生提高愿意做作业、做好作业的积极性。
策略九:同桌伙伴帮困助学策略
利用同学伙伴相助易于接受的特点合理设置学困生的同桌伙伴,充分用好伙伴资源开展有效助学活动,为学困生课堂学习及时了解学困生思维表达迟钝、及时化解知识和技能形成迟缓的困难,强化当堂学习效果。宣老师低年级数学课中这一策略的运用充满了童真、童趣性,效果很好。
策略十:学困生期末学业水平双测综合评价策略
根据学科必备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对学困生进行双基合格测试,以了解学困生真实的学科学业基础水平。再参加班级的期末统测,这样既让学困生看到自己学习的基础成绩、基础缺陷,又看到超越基础部分的成绩,提高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转化找到切入点,真实反映学困生“重点与基础”的学业水平。
三是创新科际课例研讨新方式
有效策略的探索需要课堂践行、检验才能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只有在课堂践行中有效策略才能得以推广。因此,在集思广益下,我们首先预设了课前、课中、课后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即:
课前——执教老师在备课时针对学困生进行差异教学目标、预备经验补给、课堂关注学困生策略预设、小伙伴帮困助学活动设计、差异作业设计与实施形式的改变几方面考虑;
课中——课题组成员每人锁定一名观察对象和执教者进行课堂状态观测,并做好记录;
课后——科际共同体听课教师交流反馈课堂观察记录与评价建议,执教者就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课题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通过一次次的研讨活动摸索着、研究着、成长着,大家总结得与失,找出课堂教学中隐藏的转化策略,创新、生成独特的新的转化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困生在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的转变,学困生从不愿学、被动学逐步转化成愿意学、学会学。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带给了教师莫大的鼓舞和前进的动力。
本文系常州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流动儿童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