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任务,要以培养有创新思维的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为己任,去塑造一个个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个体,为学生走入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思维具有主动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特点,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即思考过程具有灵活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在好奇中激发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先得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人都有的共性,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有好奇心,就可能去探索,去追问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明白事物的来龙去脉,不盲从,有自己的判断和标准。好奇心是“发现”的前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等于是鼓励学生去“发现”,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去思考,去获得认识。这种好奇心正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内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事实上,浓厚的好奇心是开展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蒸汽顶起水壶盖十分好奇,于是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看吊灯摇晃而好奇,于是发现了单摆。
我们可以在上新课前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采用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或采用“倒叙”给学生留下悬念,促使他们追根溯源地去钻研,主动进行学习;或是采用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成语典故或一首诗词为开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想象。我在语文上课时,精彩的导语数不胜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他们开展创新思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在动脑中促进创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动脑思考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职校学生一般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懒于思考,只等着老师去讲,而自己却忙着抄现成的结论,看书时不愿通过独立思考来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又不愿通过独立思考寻求答案。依赖别人,求助于人。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境,启发学生用心动脑。如在课堂上改学生照抄黑板、做笔记为让学生提前预习写出提纲,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做好答疑准备,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问,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方案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有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内容结构上暗含了一个数字“三”。结果,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归纳出了“三问三答、三思三悟、三喻三讽、三赏三变”之说,使文章三部分内容: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一目了然。随后,我又让学生进行思维扩散,引发他们进行深入的文化思考。在表示较少而非很少、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古人选用了“三”这个数字,通常又赋予其“较多”或“很多”之义。于是,请同学们说说含“三”的成语典故及“三”的作用,如“三顾茅庐、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这也是创新思维中“善于发现、求同求异、扩散联想”的思维训练的好例子。
三、在动口中体现创新
职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从无机会登台亮相,也少有机会当众发言,由于自卑和缺少锻炼,形成了怕在公众场合发言的心理。不敢发言,何来创新?朗读、提问、回答、朗诵、演讲、辩论等都需要动口。老师要先让学生动口,再让他们在动口时有创新思维、精彩言论。在语文课中,学生只要听讲,不要回答问题,是很轻松的;只要三言两语就能回答问题,也是比较轻松的;要成段成篇地回答所有问题,是很不轻松的;演讲、辩论时就更不轻松了。这就要求学生苦苦探索,苦苦追求,动口前先动脑,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第三个同学又谈不要只读书本,要读社会这本大书的话题,说从社会这本大书中能看到真真切切的大世界,既可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又可学会辨别人世间的是非曲直、真假美丑。还有同学说,看电视也是读书的一种,从中可以学到方方面面、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不就是学生在动口的同时,体现了自身的创新水平吗?
四、在动手中实践创新
“想象是创造之母”。想象能力越强,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就越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对学生在动手写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想象训练的方式很多,下面介绍几种。
类比想象。由此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似、相关的另一类事物,“此一类事物”较实,“另一类事物”较虚,具有由浅入深的特点。比如有学生在写“圆的联想”时,由“圆”联想到圆滑的人,由圆圆的储蓄联想到人的心灵也是圆圆的储蓄罐。这就是一种类比想象。
对比想象。由此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对相反的另一类事物,并且形成鲜明对比,造成深刻的印象。作文中的美与丑、污黑与洁白、高尚与渺小之类的人物心灵的对比描写,就是对比想象。这种对比想象,不是从它的相关、相似点去思考,而是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联想,去寻求比较对象,从而拓宽想象的领域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因果想象。由事物的原因,想象事物的结果;或由事物的结果,想象事物的原因。比如我教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后,学生学会了因果论证法,而且造了许多“因为……所以”的句子,很有创新,闪烁着智慧的火光。
辐射想象。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与知识领域。例如:“圆”可以想象为地球、金牌、太阳、硬币、奥林匹克五环旗、手表等,可以写成各富深刻内涵的好文章。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温和及宽容的创新氛围,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并且把各种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融会到课堂教学之中。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对知识、原理的讲授应当尽量少一些,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应当尽量多一些,让学生不断地去自己讨论、自己推理、自己创造,学生所得才是真正的自己的所得。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好奇、动脑、动口、动手中实践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一、在好奇中激发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先得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人都有的共性,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有好奇心,就可能去探索,去追问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明白事物的来龙去脉,不盲从,有自己的判断和标准。好奇心是“发现”的前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等于是鼓励学生去“发现”,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去思考,去获得认识。这种好奇心正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内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事实上,浓厚的好奇心是开展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蒸汽顶起水壶盖十分好奇,于是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看吊灯摇晃而好奇,于是发现了单摆。
我们可以在上新课前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采用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或采用“倒叙”给学生留下悬念,促使他们追根溯源地去钻研,主动进行学习;或是采用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成语典故或一首诗词为开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想象。我在语文上课时,精彩的导语数不胜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他们开展创新思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在动脑中促进创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动脑思考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职校学生一般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懒于思考,只等着老师去讲,而自己却忙着抄现成的结论,看书时不愿通过独立思考来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又不愿通过独立思考寻求答案。依赖别人,求助于人。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境,启发学生用心动脑。如在课堂上改学生照抄黑板、做笔记为让学生提前预习写出提纲,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做好答疑准备,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问,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方案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有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内容结构上暗含了一个数字“三”。结果,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归纳出了“三问三答、三思三悟、三喻三讽、三赏三变”之说,使文章三部分内容: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一目了然。随后,我又让学生进行思维扩散,引发他们进行深入的文化思考。在表示较少而非很少、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古人选用了“三”这个数字,通常又赋予其“较多”或“很多”之义。于是,请同学们说说含“三”的成语典故及“三”的作用,如“三顾茅庐、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这也是创新思维中“善于发现、求同求异、扩散联想”的思维训练的好例子。
三、在动口中体现创新
职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从无机会登台亮相,也少有机会当众发言,由于自卑和缺少锻炼,形成了怕在公众场合发言的心理。不敢发言,何来创新?朗读、提问、回答、朗诵、演讲、辩论等都需要动口。老师要先让学生动口,再让他们在动口时有创新思维、精彩言论。在语文课中,学生只要听讲,不要回答问题,是很轻松的;只要三言两语就能回答问题,也是比较轻松的;要成段成篇地回答所有问题,是很不轻松的;演讲、辩论时就更不轻松了。这就要求学生苦苦探索,苦苦追求,动口前先动脑,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第三个同学又谈不要只读书本,要读社会这本大书的话题,说从社会这本大书中能看到真真切切的大世界,既可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又可学会辨别人世间的是非曲直、真假美丑。还有同学说,看电视也是读书的一种,从中可以学到方方面面、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不就是学生在动口的同时,体现了自身的创新水平吗?
四、在动手中实践创新
“想象是创造之母”。想象能力越强,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就越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对学生在动手写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想象训练的方式很多,下面介绍几种。
类比想象。由此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似、相关的另一类事物,“此一类事物”较实,“另一类事物”较虚,具有由浅入深的特点。比如有学生在写“圆的联想”时,由“圆”联想到圆滑的人,由圆圆的储蓄联想到人的心灵也是圆圆的储蓄罐。这就是一种类比想象。
对比想象。由此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对相反的另一类事物,并且形成鲜明对比,造成深刻的印象。作文中的美与丑、污黑与洁白、高尚与渺小之类的人物心灵的对比描写,就是对比想象。这种对比想象,不是从它的相关、相似点去思考,而是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联想,去寻求比较对象,从而拓宽想象的领域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因果想象。由事物的原因,想象事物的结果;或由事物的结果,想象事物的原因。比如我教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后,学生学会了因果论证法,而且造了许多“因为……所以”的句子,很有创新,闪烁着智慧的火光。
辐射想象。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与知识领域。例如:“圆”可以想象为地球、金牌、太阳、硬币、奥林匹克五环旗、手表等,可以写成各富深刻内涵的好文章。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温和及宽容的创新氛围,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并且把各种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融会到课堂教学之中。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对知识、原理的讲授应当尽量少一些,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应当尽量多一些,让学生不断地去自己讨论、自己推理、自己创造,学生所得才是真正的自己的所得。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好奇、动脑、动口、动手中实践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