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6例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小剂量干扰素a-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初始剂量为1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用量为600~900mg/d,视患者耐受情况逐渐提高干扰素剂量至3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根据早期应答结果及病人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结果:治疗48周时26例患者中有18例为完全病毒学应答,6例病人为部分应答,2例退出。肝功能、Child-Pugh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同时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广大医师借鉴。
关键词:干扰素;低剂量;失代偿期
我国丙肝病人达4000万,由于属于亚裔人种,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丙肝病毒标准化治疗有效率高[1],能够控制病情进展,越来越多的丙肝病人从中受益,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受自身病情限制,应用干扰素及利巴韦林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差,多以内科保肝,降酶等对症支持为主,病人预后差,我们对一部分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个体化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要求 选择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20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6例,其中女性16例,男性10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入选标准:常规检查无异常,无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病毒性肝等禁忌症。精神状态正常,无大量腹水?无反复肝性脑病?无反复消化道出血等难以纠正的并发症存在?本人治疗态度积极?HCV RNA定量>1000拷贝/ml。Child-Pugh 评分A或B级,肝功能相对较好,白蛋白35g/L以上,转氨酶可轻中度升高,黄疸<50umol/l。
1.2 给药方法 采用小剂量干扰素a-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可根据4周,12周,24周治疗情况及基因分型制定,基因1型疗程≥72周,非基因1型≥36周?
1.3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26例患者中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用药早期不同程度发热?周身不适,四肢酸痛?乏力?纳差、消瘦等非特异性反应;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的基线血小板及白细胞水平较低,骨髓抑制尤其突出,8例患者治疗早期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以,提高白细胞水平,来维持干扰素剂量,随着疗程延长,8例病人骨髓抑制情况均缓解;另一个突出的不良反应是溶血性贫血与溶血性黄疸:治疗过程中有5例患者出现黄疸升高,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红蛋白不同程度下降,减少利巴韦林用量或改用扰素单药给药后迅速纠正,提示失代偿期的干扰素病人利巴韦林的用量应从低剂量开始。
1.4 疗效指标监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病毒载量,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的变化情况。治疗过程中应对治疗4周,12周,24周病人对治疗应答情况进行评估?
2.结果
治疗48周时26例患者中有18例为完全病毒学应答,6例病人为部分应答,2例退出。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特别是3例患者的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情况改善明显。
3.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是肝硬化[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存活率仅为25%。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证实的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切实有效的途径[4]。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部分处于Child-Pugh评分A或B级的失代偿期病人经减量或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及良好的心理沟通后是可以逐渐耐受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的.虽然有学者认为干扰素在丙型肝炎的治疗中有导致个别患者出现肝衰竭的可能,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特别在严密监测下,针对大多数病人,干扰素的使用还是安全的。失代偿期的肝硬化病人因脾功亢进等原因不能耐受常规剂量的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故应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丙肝病毒载量下降,丙肝病毒的骨髓抑制作用减弱,白细胞及血小板是有可能较治疗前升高的,更说明了抗病毒的重要性。
我们的研究证明即使是丙型肝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也是可以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的。抗病毒治疗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回复肝脏功能,最大程度减缓病情进展?
参考文献:
[1]Suppiah V Moldovan M,Ahlenstiel G,et a1.IL28B i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chronic hepatitis C interferon-alpha and ribavirin therapy.NatGenet,2009,41:1100-1104?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
(6):324-329.
[3]武淑环,孙贵金,张焕峰.河南省100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与感染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9,9(4):302-303.
[4]Shiratori Y Ito Y Yokosuka O,et a1.Antiviral therapy for cirrhotic hepatitis C:association with redu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survival.Ann Intern Med,2005,142:105-114.
关键词:干扰素;低剂量;失代偿期
我国丙肝病人达4000万,由于属于亚裔人种,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丙肝病毒标准化治疗有效率高[1],能够控制病情进展,越来越多的丙肝病人从中受益,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受自身病情限制,应用干扰素及利巴韦林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差,多以内科保肝,降酶等对症支持为主,病人预后差,我们对一部分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个体化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要求 选择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20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6例,其中女性16例,男性10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入选标准:常规检查无异常,无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病毒性肝等禁忌症。精神状态正常,无大量腹水?无反复肝性脑病?无反复消化道出血等难以纠正的并发症存在?本人治疗态度积极?HCV RNA定量>1000拷贝/ml。Child-Pugh 评分A或B级,肝功能相对较好,白蛋白35g/L以上,转氨酶可轻中度升高,黄疸<50umol/l。
1.2 给药方法 采用小剂量干扰素a-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可根据4周,12周,24周治疗情况及基因分型制定,基因1型疗程≥72周,非基因1型≥36周?
1.3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26例患者中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用药早期不同程度发热?周身不适,四肢酸痛?乏力?纳差、消瘦等非特异性反应;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的基线血小板及白细胞水平较低,骨髓抑制尤其突出,8例患者治疗早期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以,提高白细胞水平,来维持干扰素剂量,随着疗程延长,8例病人骨髓抑制情况均缓解;另一个突出的不良反应是溶血性贫血与溶血性黄疸:治疗过程中有5例患者出现黄疸升高,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红蛋白不同程度下降,减少利巴韦林用量或改用扰素单药给药后迅速纠正,提示失代偿期的干扰素病人利巴韦林的用量应从低剂量开始。
1.4 疗效指标监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病毒载量,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的变化情况。治疗过程中应对治疗4周,12周,24周病人对治疗应答情况进行评估?
2.结果
治疗48周时26例患者中有18例为完全病毒学应答,6例病人为部分应答,2例退出。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特别是3例患者的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情况改善明显。
3.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是肝硬化[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存活率仅为25%。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证实的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切实有效的途径[4]。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部分处于Child-Pugh评分A或B级的失代偿期病人经减量或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及良好的心理沟通后是可以逐渐耐受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的.虽然有学者认为干扰素在丙型肝炎的治疗中有导致个别患者出现肝衰竭的可能,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特别在严密监测下,针对大多数病人,干扰素的使用还是安全的。失代偿期的肝硬化病人因脾功亢进等原因不能耐受常规剂量的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故应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丙肝病毒载量下降,丙肝病毒的骨髓抑制作用减弱,白细胞及血小板是有可能较治疗前升高的,更说明了抗病毒的重要性。
我们的研究证明即使是丙型肝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也是可以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的。抗病毒治疗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回复肝脏功能,最大程度减缓病情进展?
参考文献:
[1]Suppiah V Moldovan M,Ahlenstiel G,et a1.IL28B i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chronic hepatitis C interferon-alpha and ribavirin therapy.NatGenet,2009,41:1100-1104?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
(6):324-329.
[3]武淑环,孙贵金,张焕峰.河南省100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与感染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9,9(4):302-303.
[4]Shiratori Y Ito Y Yokosuka O,et a1.Antiviral therapy for cirrhotic hepatitis C:association with redu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survival.Ann Intern Med,2005,142:1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