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互动;有效;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本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文本也一样有影响。文本有时不仅指教材,教材是无声、静止的,教材的编排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串,然而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如果完全将文本资料抛给学习者让其无序地去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因人而异。那么如何将文本资料进行分解并对学习者进行有效指导呢?
比如,教学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在备课阶段就要考虑这节课是除法单元的第一课,距离上一次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学期,要让学生快速地达成与文本的沟通,而不是让他们不知所措。为此我设计了复习环节的唤醒学习环节。最开始是8道口算,2道竖式计算,考虑口算通过小组“开火车”游戏调动学习情绪,学生独立完成2道竖式再进行订正及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的回顾。然而考虑到互动的群体是进行游戏的小组和老师、开火车小组的孩子与旧知,而没有进行游戏的学生可能因为游戏机会的丢失,暂时放弃与旧知的互动,即缺少了知识的唤醒。于是我减少口算题,采用师问生齐答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样把参与活动的面扩展到全班,也就达到了知识唤醒的目的。思考独立完成2道竖式之后再订正然后再小结的方法,这样的方式需要3个小环节去完成,比较花时间,有可能将学生的黄金互动时间浪费在复习阶段,我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竖式计算由一人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其他同学看过程,思考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是哪些。思考的问题设计如果过于简单,学生进行片段式的回忆,则很可能不能完整地进行思考,思维互动会被打断。所以我将思考问题改为了最后的问题串:“怎么样能很快想出商?”“把26看作25来试商的优点在哪里?”“怎么检验商是否正确?”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把学生的注意力拉近文本,拉近課堂教学,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中有效互动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学生有效积极地参与,主要是指学生的个体参与、小组参与和群体参与;另一方面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并在课堂中不断加强个体、小组、群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比如,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考虑到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里面,对“一半”等类分数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这是个难点。
首先,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写出分数的意义。其次,汇报时,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最后,在小组、全班中交流。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这种师生多向、开放、对话交流的互动过程,是随时变化发展的,因此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和生成。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地意外生成,却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常常面对的场景。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观察课堂互动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并即时引导学生的互动。如学生找角过程中,对学生找到的角,适时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等,并指导他们感受角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面对文本和学生在交流探讨、平等对话、矛盾冲突这些互动过程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建构积极、有效的互动课堂,师生双方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建构,才能帮助师生取得共同的持续发展。
[1]李新根,于惠玉.“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6).
[2]叶丽琴.构建互动课堂 促进共同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的互动与文本的互动
文本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文本也一样有影响。文本有时不仅指教材,教材是无声、静止的,教材的编排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串,然而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如果完全将文本资料抛给学习者让其无序地去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因人而异。那么如何将文本资料进行分解并对学习者进行有效指导呢?
比如,教学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在备课阶段就要考虑这节课是除法单元的第一课,距离上一次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学期,要让学生快速地达成与文本的沟通,而不是让他们不知所措。为此我设计了复习环节的唤醒学习环节。最开始是8道口算,2道竖式计算,考虑口算通过小组“开火车”游戏调动学习情绪,学生独立完成2道竖式再进行订正及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的回顾。然而考虑到互动的群体是进行游戏的小组和老师、开火车小组的孩子与旧知,而没有进行游戏的学生可能因为游戏机会的丢失,暂时放弃与旧知的互动,即缺少了知识的唤醒。于是我减少口算题,采用师问生齐答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样把参与活动的面扩展到全班,也就达到了知识唤醒的目的。思考独立完成2道竖式之后再订正然后再小结的方法,这样的方式需要3个小环节去完成,比较花时间,有可能将学生的黄金互动时间浪费在复习阶段,我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调整——竖式计算由一人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其他同学看过程,思考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是哪些。思考的问题设计如果过于简单,学生进行片段式的回忆,则很可能不能完整地进行思考,思维互动会被打断。所以我将思考问题改为了最后的问题串:“怎么样能很快想出商?”“把26看作25来试商的优点在哪里?”“怎么检验商是否正确?”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把学生的注意力拉近文本,拉近課堂教学,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个体的互动与群体的互动
数学课堂中有效互动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学生有效积极地参与,主要是指学生的个体参与、小组参与和群体参与;另一方面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并在课堂中不断加强个体、小组、群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比如,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考虑到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里面,对“一半”等类分数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这是个难点。
首先,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写出分数的意义。其次,汇报时,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最后,在小组、全班中交流。
三、预设互动与生成的互动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这种师生多向、开放、对话交流的互动过程,是随时变化发展的,因此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和生成。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地意外生成,却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常常面对的场景。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观察课堂互动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并即时引导学生的互动。如学生找角过程中,对学生找到的角,适时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等,并指导他们感受角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面对文本和学生在交流探讨、平等对话、矛盾冲突这些互动过程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建构积极、有效的互动课堂,师生双方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建构,才能帮助师生取得共同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根,于惠玉.“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6).
[2]叶丽琴.构建互动课堂 促进共同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