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环境优越,师资队伍优良,我们通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几点农村散居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做法与体会,相信对促进农村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家长工作方面
3~6岁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瑞典的贝肯罗斯博士认为:“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做好家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立足于孩子的发展,结合本园教师及园舍设施、运动器械的特点,边实践边思考,建立和完善了3~6岁散居儿童教育网络,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场地、有经费、有师资、有计划地实施散居儿童教育。并以中心幼儿园作为实施学前教育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各种类型学前教育宣传活动,有效地提高散居儿童家长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家园合作,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1.1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近年来,我们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家教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的教养知识。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利用镇政府广播电视站、镇妇联、3~6岁散居儿童家长学校、宣传橱窗、刊物等宣传手段和工具,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知识,动员和争取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使家庭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整合了各种社会资源,会同镇关工委、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把提高家长受教育率作为工作重点,形成合力,抓好家教工作。
1.2 制定措施,讲求实效。①各村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做好3-6岁散居儿童家长包括流动人口部分的统计,掌握3~6岁散居儿童人数及家教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②每学期制定了3~6岁散居儿童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做到每半年至少上课一次,每年家长受教育率达95%以上。③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政府指导作用,结合本地区家长的要求,定期拟定授课专题,开展科学育儿知识传播。④3~6岁散居儿童家长学校工作做到有记录、有资料、档案健全、便于查找。⑤散居儿童家长学校定期做好总结工作,及时总结成绩和经验,并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1.3 做好家园同步教育工作。①讲解介绍法。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结合《纲要》帮助家长理解教育目标,并请家长一起商议这种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②参与活动法。家长亲自参加教育活动,帮助家长了解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和家长、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情感交流。每年组织散居儿童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春季和冬季运动会、参加“六、一”庆祝活动等,有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们的劲头更足了,兴趣更高了。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园工作,拉近了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使家长们更加了解、理解了幼儿园,更重要的是幼儿园和家长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方法上取得了一致,促进了山村散居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2 环境创设方面
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知道幼儿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需要一个物质环境,心理环境是需要物质环境作为依托才能得以更好地创造发挥。
2.1 让环境创设的主题墙饰会“说话”。“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的作用常常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育效果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如: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肯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教师在环境创设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于是,在活动室的墙上布置了“我的妈妈”墙饰,瞧!“妈妈”的眼睛多明亮,脸上还带着笑,仿佛在说:“宝宝别害怕,妈妈在这儿呢。”每当孩子们想家了、想妈妈了,都会看这面墙饰,就好像看到了妈妈一样。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努力创设温馨舒适的环境,激起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喜爱,喜欢来幼儿园。
2.2 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环境的创设。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布置具有农村特点的室内环境。如:采摘野花插入花瓶;捡高粱秆制成各种物品装饰环境;用碎布粘贴画挂在墙上;还有泥塑、米粒画等;利用各种自然物创设活动区:美工区投放各种树枝、树叶,认识树的种类;建筑区投放木头、纸盒等;认知区投放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等,让大自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成为我们的宝贝。
3 教育教学活动方面
《纲要》中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这对于农村散居幼儿教育更为重要。农村有广阔的天地、清新的空气,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山川景色,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如:田野里的各种农作物、动植物、泥巴等,都是农村幼儿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举办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教师带领幼儿去田野散散步,观察小草怎样变绿、柳树怎样发芽、小河的冰为什么会融化等;带领幼儿利用废旧物制作风筝,拿到田野里放风筝,讲一讲为什么风筝会飞起来;把遍地奇形怪状的石头捡回来,洗净放在自然角,观察其形状,扩展想象空间,然后上色、绘画;利用田野中的泥巴进行美工活动,通过团、揉、捏等动作,既锻炼了小肌肉,又获得了造型成功的喜悦。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农村最美的季节,也是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最好的时机。在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到野外游玩,在观察体验欣赏秋天的美景的同时,学习散文《美丽的秋天》,观察农民劳动景象,帮助农民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捡麦穗、拾玉米棒等,回到教室后学唱歌曲《秋天多么美》;采集树叶、玉米皮等,在采集时,教师引导幼儿细心观察树叶的生长形态,对生的、单生的、浅黄的、深黄的、绿得、红的,由此《树叶宝宝》——又一个主题活动产生了,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树叶分类》、《树叶找家》、《制作树叶标本》等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根据农村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开展了《炎热夏天》、《寒冷的冬天》、《劳动最光荣》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幼儿也从各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 具体做法
4.1 班级、对象的选择。以居住在中心幼儿园、村小学前班附近的、有迫切早教要求的3~6岁散居儿童为主,儿童将被安排进入固定的大、中、小班进行随班教养。
4.2 时间的安排。每学期、每月、每周中心幼儿园、村小学前班都将灵活机动地吸收附近零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不受限制。
4.3 操作安排。①定时定点的开展“一日幼儿园”指导。定时接山村的孩子到本镇中心幼儿园参加活动,让山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镇中心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面。②充分发挥乡镇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双休日创建散居儿童活动站实现教育公平,资源共享,做到活动站有教师、有教材、有计划,保证散居儿童每月一次以上接受教育。③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对幼儿家长进行指导,节假日定期开放中心幼儿园,举办大型咨询活动,促进家庭水平的提高,促进家园互动。
5 散居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途径与课程实践效果
5.1 以多项互动促进发展。散居儿童接受幼儿园教育是一种注重参与过程的多项互动式活动,孩子们正是在不断参与、体验,不同个体相互模仿、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兴趣、积累经验、获得知识、激发思维,从而不断获得发展,家长们也在一个个真实的活动场景中,在一次次教育实践及指导中学会观察孩子、读懂孩子,探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法。
5.2 以形式更新增强效能。散居儿童接受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活动形式上的一次革新,实现了在不打破日常教育教学的秩序的基础上,有效兼顾散居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既节约了幼儿园的人力、物力资源,又使各项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
5.3 以各种途径补充发展。散居儿童教育是幼儿园原有教养形式的一种补充,是一种园内孩子与园外孩子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活动过程,它为园内、园外孩子创设了互动双赢的活动平台,散居儿童在模仿园内儿童言行的过程中促进了发展,而在园幼儿也在园外幼儿活动中不断增强社会意识,从“自我”中逐步走出来。
让每个幼儿特别是散居儿童接受良好教育,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让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偏远山区的散居幼儿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我们的责任。现在我乡散居儿童依靠已经形成的管理和教研网络,从中心园扩展到了村屯,村办园也成了散居儿童和父母同乐的家园,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到幼儿园参加活动;赶集时,父母到集市交易,孩子可以送到最近的幼儿园,让散居儿童也享受中心园先进的教育资源。诸如:短期幼儿班、双休日幼儿班、流动幼儿班、集市看护班。通过实施散居儿童教育活动,针对农村家长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家园联系,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1 家长工作方面
3~6岁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瑞典的贝肯罗斯博士认为:“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做好家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立足于孩子的发展,结合本园教师及园舍设施、运动器械的特点,边实践边思考,建立和完善了3~6岁散居儿童教育网络,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场地、有经费、有师资、有计划地实施散居儿童教育。并以中心幼儿园作为实施学前教育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各种类型学前教育宣传活动,有效地提高散居儿童家长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家园合作,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1.1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近年来,我们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家教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的教养知识。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利用镇政府广播电视站、镇妇联、3~6岁散居儿童家长学校、宣传橱窗、刊物等宣传手段和工具,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知识,动员和争取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使家庭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整合了各种社会资源,会同镇关工委、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把提高家长受教育率作为工作重点,形成合力,抓好家教工作。
1.2 制定措施,讲求实效。①各村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做好3-6岁散居儿童家长包括流动人口部分的统计,掌握3~6岁散居儿童人数及家教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②每学期制定了3~6岁散居儿童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做到每半年至少上课一次,每年家长受教育率达95%以上。③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政府指导作用,结合本地区家长的要求,定期拟定授课专题,开展科学育儿知识传播。④3~6岁散居儿童家长学校工作做到有记录、有资料、档案健全、便于查找。⑤散居儿童家长学校定期做好总结工作,及时总结成绩和经验,并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1.3 做好家园同步教育工作。①讲解介绍法。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结合《纲要》帮助家长理解教育目标,并请家长一起商议这种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②参与活动法。家长亲自参加教育活动,帮助家长了解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和家长、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情感交流。每年组织散居儿童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春季和冬季运动会、参加“六、一”庆祝活动等,有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们的劲头更足了,兴趣更高了。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园工作,拉近了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使家长们更加了解、理解了幼儿园,更重要的是幼儿园和家长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方法上取得了一致,促进了山村散居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2 环境创设方面
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知道幼儿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需要一个物质环境,心理环境是需要物质环境作为依托才能得以更好地创造发挥。
2.1 让环境创设的主题墙饰会“说话”。“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的作用常常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育效果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如: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肯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教师在环境创设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于是,在活动室的墙上布置了“我的妈妈”墙饰,瞧!“妈妈”的眼睛多明亮,脸上还带着笑,仿佛在说:“宝宝别害怕,妈妈在这儿呢。”每当孩子们想家了、想妈妈了,都会看这面墙饰,就好像看到了妈妈一样。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努力创设温馨舒适的环境,激起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喜爱,喜欢来幼儿园。
2.2 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环境的创设。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布置具有农村特点的室内环境。如:采摘野花插入花瓶;捡高粱秆制成各种物品装饰环境;用碎布粘贴画挂在墙上;还有泥塑、米粒画等;利用各种自然物创设活动区:美工区投放各种树枝、树叶,认识树的种类;建筑区投放木头、纸盒等;认知区投放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等,让大自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成为我们的宝贝。
3 教育教学活动方面
《纲要》中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这对于农村散居幼儿教育更为重要。农村有广阔的天地、清新的空气,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山川景色,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如:田野里的各种农作物、动植物、泥巴等,都是农村幼儿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举办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教师带领幼儿去田野散散步,观察小草怎样变绿、柳树怎样发芽、小河的冰为什么会融化等;带领幼儿利用废旧物制作风筝,拿到田野里放风筝,讲一讲为什么风筝会飞起来;把遍地奇形怪状的石头捡回来,洗净放在自然角,观察其形状,扩展想象空间,然后上色、绘画;利用田野中的泥巴进行美工活动,通过团、揉、捏等动作,既锻炼了小肌肉,又获得了造型成功的喜悦。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农村最美的季节,也是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最好的时机。在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到野外游玩,在观察体验欣赏秋天的美景的同时,学习散文《美丽的秋天》,观察农民劳动景象,帮助农民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捡麦穗、拾玉米棒等,回到教室后学唱歌曲《秋天多么美》;采集树叶、玉米皮等,在采集时,教师引导幼儿细心观察树叶的生长形态,对生的、单生的、浅黄的、深黄的、绿得、红的,由此《树叶宝宝》——又一个主题活动产生了,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树叶分类》、《树叶找家》、《制作树叶标本》等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根据农村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开展了《炎热夏天》、《寒冷的冬天》、《劳动最光荣》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幼儿也从各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 具体做法
4.1 班级、对象的选择。以居住在中心幼儿园、村小学前班附近的、有迫切早教要求的3~6岁散居儿童为主,儿童将被安排进入固定的大、中、小班进行随班教养。
4.2 时间的安排。每学期、每月、每周中心幼儿园、村小学前班都将灵活机动地吸收附近零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不受限制。
4.3 操作安排。①定时定点的开展“一日幼儿园”指导。定时接山村的孩子到本镇中心幼儿园参加活动,让山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镇中心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面。②充分发挥乡镇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双休日创建散居儿童活动站实现教育公平,资源共享,做到活动站有教师、有教材、有计划,保证散居儿童每月一次以上接受教育。③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对幼儿家长进行指导,节假日定期开放中心幼儿园,举办大型咨询活动,促进家庭水平的提高,促进家园互动。
5 散居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途径与课程实践效果
5.1 以多项互动促进发展。散居儿童接受幼儿园教育是一种注重参与过程的多项互动式活动,孩子们正是在不断参与、体验,不同个体相互模仿、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兴趣、积累经验、获得知识、激发思维,从而不断获得发展,家长们也在一个个真实的活动场景中,在一次次教育实践及指导中学会观察孩子、读懂孩子,探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法。
5.2 以形式更新增强效能。散居儿童接受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活动形式上的一次革新,实现了在不打破日常教育教学的秩序的基础上,有效兼顾散居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既节约了幼儿园的人力、物力资源,又使各项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
5.3 以各种途径补充发展。散居儿童教育是幼儿园原有教养形式的一种补充,是一种园内孩子与园外孩子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活动过程,它为园内、园外孩子创设了互动双赢的活动平台,散居儿童在模仿园内儿童言行的过程中促进了发展,而在园幼儿也在园外幼儿活动中不断增强社会意识,从“自我”中逐步走出来。
让每个幼儿特别是散居儿童接受良好教育,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让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偏远山区的散居幼儿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我们的责任。现在我乡散居儿童依靠已经形成的管理和教研网络,从中心园扩展到了村屯,村办园也成了散居儿童和父母同乐的家园,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到幼儿园参加活动;赶集时,父母到集市交易,孩子可以送到最近的幼儿园,让散居儿童也享受中心园先进的教育资源。诸如:短期幼儿班、双休日幼儿班、流动幼儿班、集市看护班。通过实施散居儿童教育活动,针对农村家长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家园联系,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