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个新词“蹲族”,火了。
所谓“蹲族”,据媒体介绍是,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不错,被人寄予厚望,却“放弃”自我,甘当社会“隐形人”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以“现实低欲望、网上多冲浪”的方式闲散度日。蹲族”有点像那个比较有年代感的词——家里蹲。当然,“蹲族”是让人觉得有点可惜,明明条件不错,奈何要当“咸鱼”?
其实,从网上的一些采访可以看到,“蹲族”大部分家境还可以,不存在生存危机。出现这一现象,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几十年快速发展的积累,或成了年轻人躺着的缓冲垫。
“蹲族”当然不符合大众对一个年轻人“奋发有为”理想型的期待,但不得不承认,世俗意义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概率性事件。名校毕业、家境殷实和顺风顺水、走上人生巅峰,从来也不能直接画上等号。成功的学生时代和平庸的社会经历,完全有可能并存。
失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必要的一课。不少“蹲族”缺少的恰是一种“失败教育”,学生时代比较直线条的“努力就有回报”的逻辑,并不完全适用社会的游戏规则。在职场,情商、人脉、机遇,都足以左右最终的结果呈现。“接受人生存在失败”,对于很多出身优渥的年轻人来说,恰是一种补课。
对“蹲族”其实不必过于敏感。经济学上有一种说法——摩擦性失业。所谓摩擦性失业,就是并非这些人别无所长、缺乏竞争力,而是因偶然性因素等导致的暂时失业,劳动者本身具备重返岗位的潜力。从“蹲族”的定义看,多数应该属于此类:教育背景尚佳,也年富力强。尤其是这两年,因为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形势压力增大,摩擦性失业的年轻人必然增多。
那么,对于“蹲族”,该如何“拯救”他们?我想,比较好的办法是给一个机会,即创造一个机会平等的环境,让就业政策随时欢迎他们“归来”。
比如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将应届生身份保留延长至5年甚至取消”,这一建议迅速冲上热搜,获得多数网友的认可。这就是“给一个机会”。如果因为种种机缘,错失了应届生就业的机会,变成了“往届生”,就会导致自身就业竞争力急剧下降,极有可能令一部分人心理落差过大,从而“自暴自弃”,选择“蹲着”。将应届生身份延长,相当程度上是从机制层面赋予“蹲族”一个机会平等的竞争环境。
总而言之,就是社会不断完善,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另外,社会也应该转变心态,允许一种“链条有缺口的人生”。过去,我们习惯了中学—大学—职场这种衔接紧密的人生节奏,但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变化,存在一段时间的“歇一歇”“躺一躺”完全可能日渐普遍。社会不妨从机制层面赋予年轻人更大的空间,给节奏偶然掉链子的年轻人更多的平等和机会。
适用主题:从“蹲”到“站”;重新定义幸福;悦纳自我;“蹲族”何以成为“蹲族”;生活的缓冲……
文本解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吴正兵
材料关注当下的热点话题。城市“蹲族”所表现出的自我逃避、缺乏目标、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等特征,看似与他们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不错等标签存在难以理解的反差。但反差背后,与从小的高压学习环境、大学进校便开始的“内卷”,入职后的机械劳动等都存在现实关联。
“蹲族”何以成为“蹲族”?归根结底,难以获得理想的生活方式,活不成理想的自己。
无论“蹲”或“不蹲”,都是年轻人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身“蹲族”生活,背后反映出的群體性社会焦虑不容忽视,他们内心的声音应该被听到,他们的期盼和诉求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选择“蹲”也并不完全意味着懒惰和堕落,正如一位蹲族所说,“蹲”是“给自己缓冲的时间,让自己停下来思考奋斗的意义,而不是随波逐流”。让城市“蹲族”能够“站”起来,不仅需要年轻人自身找到兴趣、坚定目标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应形成合力,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切实减轻人们负担,为年轻人的奋斗创造更健康友好的环境。只有年轻人心中的焦虑和纠结被抚平,整个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具动力和活力。
学生运用示例
阿兹布鲁克在《不服从》中说:“面对不合理的制度,除了违法、造反等暴力途径,‘懈怠’也是不服从的一种重要表现。”“蹲族”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懈怠式的不服从。就像菲茨杰·拉德所说:“生命本来没有定义,只有动时乘风破浪,静时随遇而安。”“蹲”或“不蹲”,都是年轻人对生活的自由追求,对过往耿耿于怀,对将来惴惴忐忑,这都是最真实、最正常的状态,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过于焦虑。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李承融
(编辑:关晓星)
所谓“蹲族”,据媒体介绍是,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不错,被人寄予厚望,却“放弃”自我,甘当社会“隐形人”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以“现实低欲望、网上多冲浪”的方式闲散度日。蹲族”有点像那个比较有年代感的词——家里蹲。当然,“蹲族”是让人觉得有点可惜,明明条件不错,奈何要当“咸鱼”?
其实,从网上的一些采访可以看到,“蹲族”大部分家境还可以,不存在生存危机。出现这一现象,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几十年快速发展的积累,或成了年轻人躺着的缓冲垫。
“蹲族”当然不符合大众对一个年轻人“奋发有为”理想型的期待,但不得不承认,世俗意义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概率性事件。名校毕业、家境殷实和顺风顺水、走上人生巅峰,从来也不能直接画上等号。成功的学生时代和平庸的社会经历,完全有可能并存。
失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必要的一课。不少“蹲族”缺少的恰是一种“失败教育”,学生时代比较直线条的“努力就有回报”的逻辑,并不完全适用社会的游戏规则。在职场,情商、人脉、机遇,都足以左右最终的结果呈现。“接受人生存在失败”,对于很多出身优渥的年轻人来说,恰是一种补课。
对“蹲族”其实不必过于敏感。经济学上有一种说法——摩擦性失业。所谓摩擦性失业,就是并非这些人别无所长、缺乏竞争力,而是因偶然性因素等导致的暂时失业,劳动者本身具备重返岗位的潜力。从“蹲族”的定义看,多数应该属于此类:教育背景尚佳,也年富力强。尤其是这两年,因为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形势压力增大,摩擦性失业的年轻人必然增多。
那么,对于“蹲族”,该如何“拯救”他们?我想,比较好的办法是给一个机会,即创造一个机会平等的环境,让就业政策随时欢迎他们“归来”。
比如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将应届生身份保留延长至5年甚至取消”,这一建议迅速冲上热搜,获得多数网友的认可。这就是“给一个机会”。如果因为种种机缘,错失了应届生就业的机会,变成了“往届生”,就会导致自身就业竞争力急剧下降,极有可能令一部分人心理落差过大,从而“自暴自弃”,选择“蹲着”。将应届生身份延长,相当程度上是从机制层面赋予“蹲族”一个机会平等的竞争环境。
总而言之,就是社会不断完善,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另外,社会也应该转变心态,允许一种“链条有缺口的人生”。过去,我们习惯了中学—大学—职场这种衔接紧密的人生节奏,但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变化,存在一段时间的“歇一歇”“躺一躺”完全可能日渐普遍。社会不妨从机制层面赋予年轻人更大的空间,给节奏偶然掉链子的年轻人更多的平等和机会。
适用主题:从“蹲”到“站”;重新定义幸福;悦纳自我;“蹲族”何以成为“蹲族”;生活的缓冲……
文本解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吴正兵
材料关注当下的热点话题。城市“蹲族”所表现出的自我逃避、缺乏目标、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等特征,看似与他们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不错等标签存在难以理解的反差。但反差背后,与从小的高压学习环境、大学进校便开始的“内卷”,入职后的机械劳动等都存在现实关联。
“蹲族”何以成为“蹲族”?归根结底,难以获得理想的生活方式,活不成理想的自己。
无论“蹲”或“不蹲”,都是年轻人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身“蹲族”生活,背后反映出的群體性社会焦虑不容忽视,他们内心的声音应该被听到,他们的期盼和诉求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选择“蹲”也并不完全意味着懒惰和堕落,正如一位蹲族所说,“蹲”是“给自己缓冲的时间,让自己停下来思考奋斗的意义,而不是随波逐流”。让城市“蹲族”能够“站”起来,不仅需要年轻人自身找到兴趣、坚定目标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应形成合力,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切实减轻人们负担,为年轻人的奋斗创造更健康友好的环境。只有年轻人心中的焦虑和纠结被抚平,整个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具动力和活力。
学生运用示例
阿兹布鲁克在《不服从》中说:“面对不合理的制度,除了违法、造反等暴力途径,‘懈怠’也是不服从的一种重要表现。”“蹲族”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懈怠式的不服从。就像菲茨杰·拉德所说:“生命本来没有定义,只有动时乘风破浪,静时随遇而安。”“蹲”或“不蹲”,都是年轻人对生活的自由追求,对过往耿耿于怀,对将来惴惴忐忑,这都是最真实、最正常的状态,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过于焦虑。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李承融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