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简介】
飞速前进的年代,瞬息万变的社会,踏上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难免感到焦虑与迷茫。
书中,鲁豫向世界敞开心扉,针对当下年轻人时刻关注、困惑的难题,耐心而真诚地分享亲身经历与肺腑感言。谈幼年往事,谈身旁好友,也谈形形色色的受访者;没有大道理,只有值得玩味的小故事。她的话语真挚、清醒、温暖;如闺蜜,亦如挚友。
她说,无论生活如何对你,还是要相信,心底里最初相信的东西。
谈自律:优秀的代价之一就是自律。
谈独居:一个人也是家,也要尽力地活出滋味。
谈选择:面对任何事,你只有两种选择——不做,和使劲做。
自律能使人自由吗?
在相关调查中,90%的读者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有参与者认为自律是一种延迟的满足,通过克制当下的欲望来获得明天的自由。剩下10%的读者则认为自律不能带给人自由,原因各异,比如说自律会带给人成就感,但这种感觉不能称作自由。
关于这个问题,我讲一个小时候的故事。
我是奶奶带大的,一天幼儿园也没上过。
奶奶不识字,但头脑清晰,有人生的大智慧。她的教育理念我无比认同,她觉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六岁以前的小孩子就让她疯玩好了,上学以后想玩都没时间呢。于是一年级入学前,我一个字都不认得,也没有集体生活的概念,每天就是玩玩玩。
开学第一天我兜里不知为什么装了很多糖,语文课上到一半,我突然站起来就往教室外走,老师都愣了,拦住我问我怎么了。我觉得老师好奇怪,难道看不出我憋得慌要上厕所吗?老师很和气让我去了,下课后跟我说以后课间十分钟才可以去卫生间,上课万一憋不住了,也要先举手向老师报告。从那一刻开始,我自由无羁的天性慢慢被驯化着,而那些不动声色有礼有节的管理,我开始接受了。
那天放学时,老师还指着我满满一口袋的话梅糖,温柔又不容置疑地说:“明天开始零食也不可以带到学校,放学回家以后再吃吧。”我就像被施了魔法被催眠一样,瞬间将老师的话奉为圣旨,我奶奶都觉得很神奇。
我适应很快,幼儿园的缺失并没有影响我的小学生活,唯一让我困惑的是每次语文生字练习,我的田字格本上的成绩永远是大大的“差”。我纳闷了整整一个学期,我一笔都没有写错啊,为什么老师不给我“优”,哪怕是个“良”呢。
然后某一天我突然如梦初醒,原来生字练习不只要把字写对,还要把字写得一笔一画,很工整很好看才行。我傻乎乎地以为生字只要会写就好,每次都龙飞凤舞、乱七八糟一大篇儿,估计老师判了一学期作业都疯了。
话说我幡然悔悟的第二天,老师估计又疯了,因为我的狂放天书一夜之间变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我又莫名其妙选了最细最浅的好像是中华6H铅笔,下笔之小心,仿佛怕惊扰了谁似的,于是那一页作业若有若无,看得老师估计心惊肉跳,上气不接下气。
生字作业风格上革命性的转变,标志着我从一个自然散养没有任何束缚的小孩成长为一个尊重纪律、规则、接受适度被管理的群体中的一分子。这是人生存的本能,成长的第一步就是用文化、教养、纪律、各种约束让自己融入群体。
守纪律很辛苦,而自律才是真正的考验。小学二年级,我从上海转学到北京,当时北京的课堂上要求小学生手背后,坐端正听讲,这要求如今想来不科学、不人性、没必要,但作为亲历者也没有对我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而且公平地说,它的确提升了我的专注度。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时坐在我左手边隔着过道的一个梳马尾辫、一脸严肃、鼻子又高又直的女生,她的坐姿永远被老师表扬。我当时心里颇为不忿,每每也试图挺胸收腹,想和她一争高下,但每次都败下阵来,那女孩的定力简直可怕。这一路碰到了不少这样的狠角色,都是神人,都极其自律。而优秀的代价之一就是自律。
NBA球星诺维斯基说,他退役以后最大的改变就是几乎每天都吃冰激凌,半个月就胖了15磅,以前的衣服全部作废。还有当年休·杰克曼(Hugh Jackman)不演金刚狼之后,有一段时间也常在社交媒体上秀垃圾食品,这些小小放纵的背后是曾经长时间的非人的自律。
相比身材与生活习惯上的自律,对于情感和情绪的自我掌控才更难。比如如何不见异思迁,不喜新厌旧,如何做到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如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恐怕才是人生的终极难题吧。
自律很难,因为自律没有标准。
我想自律就是坐得笔直一动不动的我的小学同窗;自律就是杨丽萍几十年如一日纤瘦无比,但适合舞蹈,为舞蹈而生的身材;自律就是诺维斯基、休叔曾经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自律的过程并不愉悦,甚至痛苦不堪,它也不会使人更自由,也不一定使人更成功,但自律会让人更体面,会让人更接近各自心目中那个更好的自己。
你最欣赏年轻人的哪些特质?
青春时代常被视为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人们对于年轻人总会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与期待。
@双喜说她喜欢年轻人身上的那股轴劲儿,不知天高地厚,费尽浑身解数也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若豪欣赏年轻人能够随时进退,大不了从头再来的气魄;@Sami喜欢年轻人的敢爱敢恨,欣赏他们可以不顾一切奔赴自己的爱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来束缚爱情,爱了就是爱了,输了就是输了。”
年轻人虽然有时会让人觉得冲动莽撞,但他们身上的确有很多优点值得欣赏。
记得大学某年暑假的某天下午,我汗流浃背地坐在家里无所事事,窗外的知了声音大得人心烦意乱,我突然悲从中来,觉得被全世界遗忘了,而全世界正在狂欢。后来我明白了,那一刻,和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我的同学、朋友、同龄人,还有几乎每一代的年轻人们,都大汗淋漓地沮丧着,失落着,透明人一般的没有存在感着。
谈论年轻和年轻人的话题,是一件不讨巧的事。一味赞美年轻吧,讨好的意味太浓;而理性冷静的分析批评貌似公允,其实也没必要,哪个年龄段的人不是毛病一大堆呢?所有年轻带来的问题,时间都會解决。 当然,年轻总归是一些值得庆幸并珍惜的事情,但年轻又多半会被辜负,留下遗憾。我只是希望,当年的我可以更理直气壮一些。理直气壮地从头到脚都有婴儿肥,理直气壮地青涩,理直气壮地犯错。因为焦虑、谨慎、恐惧,是时间一定会套在我们身上躲也躲不开的枷锁。那么,在还不知深浅轻重的时候,一定要理直气壮。
我在北京看过一场法语版的话剧,现场很多粉丝,大半是年轻的女孩,她们做Cosplay的装扮,或者穿汉服,人手一台相机,演出过程当中全程拍摄,而演出结束后的一瞬间,她们迅速冲到台前,手机、相机、鲜花一应俱全,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我一边鼓掌,一边看着这群女孩。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出差纽约,拍摄间隙一个人在街上乱转,逛累了,在第五大道街边打车。司机是一个阿拉伯大叔,车子开得飞快,他每说一句话都要回头看看我,吓得我一路心惊肉跳,生怕他撞车。
大叔人很可爱,等红绿灯的时候他又转过身来问我:“你是第一次来纽约吧?”
“啊?你能看出来啊?”我当时怯生生地问他。
“当然,纽约人打车伸手非常干脆,不容置疑,你呢,手伸得犹犹豫豫的。孩子,下一次要果断,要表现出I own the place的感觉。”
我坐在那,听傻了,点头如捣蒜。
可惜,那大约是我唯一一次在纽约打车的经历。而在可预见的将来,除非万不得已,纽约或者美国其他地方,我暂时就不去了。所以也没法验证一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有没有进步,是不是已经有“I own the place”的底气了。
我觉得我好像并没有长进。所以演出结束后,我饶有兴致地,微微有些羡慕地,看着舞台前那一群兴奋尖叫的女孩,她们那么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做粉丝的单纯的快乐。
理直气壮并不是简单粗暴、傲慢无礼,它是直抒胸臆、尊重规则、守护权利。我觉得生活的性别是男,而且是那种让人头疼常被吐槽的钢铁直男。他的可恶在于他绝不拐弯抹角,所以别说黛玉葬花没用,晴雯撕扇也没用。对付他们,必须要直接木兰从军或者穆桂英挂帅。
你的爱恨与渴望,不要期待生活来猜。幽怨、压抑、委曲求全都没有用,想说就表达,想要就争取,就像那些趾高气扬地在舞台前乱成一团的女孩们一样。所以我能想到的最可贵的年轻的品质,就是理直气壮,眼里有光。
我这一阵有机会遇见不少年轻的观众。有一天,一个29岁的女孩等我到天黑,一直等我结束了全部的工作,她只为跟我讲自己的“中年危机”。我知道她是认真的,她的眼泪痛苦都是真实的。还有一个早就走出校园独立生活的女孩,也是一直流着泪,抱怨父母不断地逼她相亲,她几乎绝望麻木,准备对生活缴械投降。
当然,也有目标笃定、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绝不为外界所动。有一个大三的男孩,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自信地跟我规划着他的未来:本科毕业以后,他要考研考到北京,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未来从政。
这些年轻人都是理直气壮的——哪怕困惑、痛苦着的。他们的人生中没有语焉不详,没有避重就轻、躲躲闪闪,更没有从何谈起、不说也罢的尴尬。哪怕流泪的时候,在没有路灯的校园里,我仍然能看到他们眼里有光。
一生很长,出发时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念和光亮,怎么支撑并照亮一生呢?
“职场生存指南”,请查收
毕业季到了,即将离开校园的年轻面孔鲜活之余也多了一份焦虑和迷茫,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岔路口,如今已经摆在面前了;而已经身在职场的人们,也面临着跳槽和新的选择。
在跳槽和迷茫的日子里,作为一个“入对行的人”,我想分享一些职场指南。
在我看来,“没有入错行”的标准,包括我获得的名利、认可,还有最最重要的,是单纯的喜欢。把兴趣和谋生手段合二为一,无论结果如何,这个开头我心甘情愿,而整个过程我自然会无比投入。
几乎没有经历过一个新人通常都要经历的艰难起步、穷困潦倒、委曲求全,我一直是个“愣头青”,莽撞、不知天高地厚,年轻、天真得理直气壮。
我使劲回忆做新人时受过的不公平待遇,勉强想到一个制片主任。他当年曾经平静、坦然又不容置疑地对我说:“每期节目劳务费是六百元,但你还是个学生,所以我们只能给你每期三百元。”我当时认真地盯着他看了十秒钟,什么也没说就答应了。
平心而论,他对我并不坏,就连不能同工同酬这事也没有遮着掩着。我心里当然不爽,但并不怨恨,委屈只是转瞬即逝。对我而言,起飞的平台远比那三百块钱来得重要。
做小孩子是无奈的,你根本无力抵抗成人世界的游戲规则。
没关系,小孩子总会长大。今天的我,已经从当年的小孩变成了大人,所以,我只能以大人的身份对所有困惑、不甘的小朋友们说:职场不是你家,在职场获得酬劳、成长、经验、人脉是关键,至于友谊、温暖、家的感觉,那只是锦上添花,有没有其实都理所应当。
在工作中,我尽力善待每一个同事,那是因为这样做让我很愉快,而且我们也的确在工作中结下了“革命情谊”。可是,如果我只是按时给他们发工资,却高冷、不好接近、不会嘘寒问暖,不像某位领导那样,在员工流鼻血不止的时候送她去医院,这不意味着我是个坏人,只意味着我可能脾气古怪,或者,仅仅是因为我太忙了而已。
我发现很多读者都特“佛性”,都讲到了暖心的领导,如果这是你们在工作中最大的诉求,OK,也很好。但我认为,温暖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底色,可它绝不是一个团队、企业领导的首要任务。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更好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带领大家一起创造出让自己满意、骄傲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起步阶段,最大的痛苦在于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跨越现实和梦想的差距,那么先面对现实,生存下来,然后“骑马找马”。
请注意,“骑马找马”不意味着你心猿意马、敷衍潦草。没有任何一个老板愿意让一个年轻人把自己的公司当作练兵场、中转站,每天意兴阑珊地只为寻找下一个更理想的地方,我也不愿意。“骑马找马”只是你的一个想法,但你的行动依然是认真、投入、积极的。你可以拒绝一份工作,可是一旦你接受了,请给予它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职业道德。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面对任何事,你只有两种选择——不做,和使劲做。
关于职场生存法则,我能想到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一、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人都可以被取代,所以你要尽量提高自己被取代的成本。
二、做一个靠谱的人。可以有性格,但不要任性,因为公司的上司、同事,不是你爸、你妈、你男朋友或女朋友,要撒娇请回家。
三、在你的尊严底线不被碰触的前提下,适度吃苦没问题,暂时吃点小亏也可以接受。
四、在挣扎求生的同时,不要被改变得面目全非,可以学会圆融,但不要圆滑。
人生的确不公平,每个人的起点、资质、机遇不同,可我相信天道酬勤。
最后我想说,小朋友们,别着急,现在你们弱小,但你们会长大的。还有大人们,千万别欺负小孩,没听说过吗,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
当然,咱们谁都别欺负谁。
(树摘自花城出版社《还是要相信》)
飞速前进的年代,瞬息万变的社会,踏上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难免感到焦虑与迷茫。
书中,鲁豫向世界敞开心扉,针对当下年轻人时刻关注、困惑的难题,耐心而真诚地分享亲身经历与肺腑感言。谈幼年往事,谈身旁好友,也谈形形色色的受访者;没有大道理,只有值得玩味的小故事。她的话语真挚、清醒、温暖;如闺蜜,亦如挚友。
她说,无论生活如何对你,还是要相信,心底里最初相信的东西。
谈自律:优秀的代价之一就是自律。
谈独居:一个人也是家,也要尽力地活出滋味。
谈选择:面对任何事,你只有两种选择——不做,和使劲做。
自律能使人自由吗?
在相关调查中,90%的读者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有参与者认为自律是一种延迟的满足,通过克制当下的欲望来获得明天的自由。剩下10%的读者则认为自律不能带给人自由,原因各异,比如说自律会带给人成就感,但这种感觉不能称作自由。
关于这个问题,我讲一个小时候的故事。
我是奶奶带大的,一天幼儿园也没上过。
奶奶不识字,但头脑清晰,有人生的大智慧。她的教育理念我无比认同,她觉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六岁以前的小孩子就让她疯玩好了,上学以后想玩都没时间呢。于是一年级入学前,我一个字都不认得,也没有集体生活的概念,每天就是玩玩玩。
开学第一天我兜里不知为什么装了很多糖,语文课上到一半,我突然站起来就往教室外走,老师都愣了,拦住我问我怎么了。我觉得老师好奇怪,难道看不出我憋得慌要上厕所吗?老师很和气让我去了,下课后跟我说以后课间十分钟才可以去卫生间,上课万一憋不住了,也要先举手向老师报告。从那一刻开始,我自由无羁的天性慢慢被驯化着,而那些不动声色有礼有节的管理,我开始接受了。
那天放学时,老师还指着我满满一口袋的话梅糖,温柔又不容置疑地说:“明天开始零食也不可以带到学校,放学回家以后再吃吧。”我就像被施了魔法被催眠一样,瞬间将老师的话奉为圣旨,我奶奶都觉得很神奇。
我适应很快,幼儿园的缺失并没有影响我的小学生活,唯一让我困惑的是每次语文生字练习,我的田字格本上的成绩永远是大大的“差”。我纳闷了整整一个学期,我一笔都没有写错啊,为什么老师不给我“优”,哪怕是个“良”呢。
然后某一天我突然如梦初醒,原来生字练习不只要把字写对,还要把字写得一笔一画,很工整很好看才行。我傻乎乎地以为生字只要会写就好,每次都龙飞凤舞、乱七八糟一大篇儿,估计老师判了一学期作业都疯了。
话说我幡然悔悟的第二天,老师估计又疯了,因为我的狂放天书一夜之间变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我又莫名其妙选了最细最浅的好像是中华6H铅笔,下笔之小心,仿佛怕惊扰了谁似的,于是那一页作业若有若无,看得老师估计心惊肉跳,上气不接下气。
生字作业风格上革命性的转变,标志着我从一个自然散养没有任何束缚的小孩成长为一个尊重纪律、规则、接受适度被管理的群体中的一分子。这是人生存的本能,成长的第一步就是用文化、教养、纪律、各种约束让自己融入群体。
守纪律很辛苦,而自律才是真正的考验。小学二年级,我从上海转学到北京,当时北京的课堂上要求小学生手背后,坐端正听讲,这要求如今想来不科学、不人性、没必要,但作为亲历者也没有对我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而且公平地说,它的确提升了我的专注度。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时坐在我左手边隔着过道的一个梳马尾辫、一脸严肃、鼻子又高又直的女生,她的坐姿永远被老师表扬。我当时心里颇为不忿,每每也试图挺胸收腹,想和她一争高下,但每次都败下阵来,那女孩的定力简直可怕。这一路碰到了不少这样的狠角色,都是神人,都极其自律。而优秀的代价之一就是自律。
NBA球星诺维斯基说,他退役以后最大的改变就是几乎每天都吃冰激凌,半个月就胖了15磅,以前的衣服全部作废。还有当年休·杰克曼(Hugh Jackman)不演金刚狼之后,有一段时间也常在社交媒体上秀垃圾食品,这些小小放纵的背后是曾经长时间的非人的自律。
相比身材与生活习惯上的自律,对于情感和情绪的自我掌控才更难。比如如何不见异思迁,不喜新厌旧,如何做到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如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恐怕才是人生的终极难题吧。
自律很难,因为自律没有标准。
我想自律就是坐得笔直一动不动的我的小学同窗;自律就是杨丽萍几十年如一日纤瘦无比,但适合舞蹈,为舞蹈而生的身材;自律就是诺维斯基、休叔曾经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自律的过程并不愉悦,甚至痛苦不堪,它也不会使人更自由,也不一定使人更成功,但自律会让人更体面,会让人更接近各自心目中那个更好的自己。
你最欣赏年轻人的哪些特质?
青春时代常被视为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人们对于年轻人总会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与期待。
@双喜说她喜欢年轻人身上的那股轴劲儿,不知天高地厚,费尽浑身解数也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若豪欣赏年轻人能够随时进退,大不了从头再来的气魄;@Sami喜欢年轻人的敢爱敢恨,欣赏他们可以不顾一切奔赴自己的爱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来束缚爱情,爱了就是爱了,输了就是输了。”
年轻人虽然有时会让人觉得冲动莽撞,但他们身上的确有很多优点值得欣赏。
记得大学某年暑假的某天下午,我汗流浃背地坐在家里无所事事,窗外的知了声音大得人心烦意乱,我突然悲从中来,觉得被全世界遗忘了,而全世界正在狂欢。后来我明白了,那一刻,和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我的同学、朋友、同龄人,还有几乎每一代的年轻人们,都大汗淋漓地沮丧着,失落着,透明人一般的没有存在感着。
谈论年轻和年轻人的话题,是一件不讨巧的事。一味赞美年轻吧,讨好的意味太浓;而理性冷静的分析批评貌似公允,其实也没必要,哪个年龄段的人不是毛病一大堆呢?所有年轻带来的问题,时间都會解决。 当然,年轻总归是一些值得庆幸并珍惜的事情,但年轻又多半会被辜负,留下遗憾。我只是希望,当年的我可以更理直气壮一些。理直气壮地从头到脚都有婴儿肥,理直气壮地青涩,理直气壮地犯错。因为焦虑、谨慎、恐惧,是时间一定会套在我们身上躲也躲不开的枷锁。那么,在还不知深浅轻重的时候,一定要理直气壮。
我在北京看过一场法语版的话剧,现场很多粉丝,大半是年轻的女孩,她们做Cosplay的装扮,或者穿汉服,人手一台相机,演出过程当中全程拍摄,而演出结束后的一瞬间,她们迅速冲到台前,手机、相机、鲜花一应俱全,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我一边鼓掌,一边看着这群女孩。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出差纽约,拍摄间隙一个人在街上乱转,逛累了,在第五大道街边打车。司机是一个阿拉伯大叔,车子开得飞快,他每说一句话都要回头看看我,吓得我一路心惊肉跳,生怕他撞车。
大叔人很可爱,等红绿灯的时候他又转过身来问我:“你是第一次来纽约吧?”
“啊?你能看出来啊?”我当时怯生生地问他。
“当然,纽约人打车伸手非常干脆,不容置疑,你呢,手伸得犹犹豫豫的。孩子,下一次要果断,要表现出I own the place的感觉。”
我坐在那,听傻了,点头如捣蒜。
可惜,那大约是我唯一一次在纽约打车的经历。而在可预见的将来,除非万不得已,纽约或者美国其他地方,我暂时就不去了。所以也没法验证一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有没有进步,是不是已经有“I own the place”的底气了。
我觉得我好像并没有长进。所以演出结束后,我饶有兴致地,微微有些羡慕地,看着舞台前那一群兴奋尖叫的女孩,她们那么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做粉丝的单纯的快乐。
理直气壮并不是简单粗暴、傲慢无礼,它是直抒胸臆、尊重规则、守护权利。我觉得生活的性别是男,而且是那种让人头疼常被吐槽的钢铁直男。他的可恶在于他绝不拐弯抹角,所以别说黛玉葬花没用,晴雯撕扇也没用。对付他们,必须要直接木兰从军或者穆桂英挂帅。
你的爱恨与渴望,不要期待生活来猜。幽怨、压抑、委曲求全都没有用,想说就表达,想要就争取,就像那些趾高气扬地在舞台前乱成一团的女孩们一样。所以我能想到的最可贵的年轻的品质,就是理直气壮,眼里有光。
我这一阵有机会遇见不少年轻的观众。有一天,一个29岁的女孩等我到天黑,一直等我结束了全部的工作,她只为跟我讲自己的“中年危机”。我知道她是认真的,她的眼泪痛苦都是真实的。还有一个早就走出校园独立生活的女孩,也是一直流着泪,抱怨父母不断地逼她相亲,她几乎绝望麻木,准备对生活缴械投降。
当然,也有目标笃定、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绝不为外界所动。有一个大三的男孩,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自信地跟我规划着他的未来:本科毕业以后,他要考研考到北京,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未来从政。
这些年轻人都是理直气壮的——哪怕困惑、痛苦着的。他们的人生中没有语焉不详,没有避重就轻、躲躲闪闪,更没有从何谈起、不说也罢的尴尬。哪怕流泪的时候,在没有路灯的校园里,我仍然能看到他们眼里有光。
一生很长,出发时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念和光亮,怎么支撑并照亮一生呢?
“职场生存指南”,请查收
毕业季到了,即将离开校园的年轻面孔鲜活之余也多了一份焦虑和迷茫,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岔路口,如今已经摆在面前了;而已经身在职场的人们,也面临着跳槽和新的选择。
在跳槽和迷茫的日子里,作为一个“入对行的人”,我想分享一些职场指南。
在我看来,“没有入错行”的标准,包括我获得的名利、认可,还有最最重要的,是单纯的喜欢。把兴趣和谋生手段合二为一,无论结果如何,这个开头我心甘情愿,而整个过程我自然会无比投入。
几乎没有经历过一个新人通常都要经历的艰难起步、穷困潦倒、委曲求全,我一直是个“愣头青”,莽撞、不知天高地厚,年轻、天真得理直气壮。
我使劲回忆做新人时受过的不公平待遇,勉强想到一个制片主任。他当年曾经平静、坦然又不容置疑地对我说:“每期节目劳务费是六百元,但你还是个学生,所以我们只能给你每期三百元。”我当时认真地盯着他看了十秒钟,什么也没说就答应了。
平心而论,他对我并不坏,就连不能同工同酬这事也没有遮着掩着。我心里当然不爽,但并不怨恨,委屈只是转瞬即逝。对我而言,起飞的平台远比那三百块钱来得重要。
做小孩子是无奈的,你根本无力抵抗成人世界的游戲规则。
没关系,小孩子总会长大。今天的我,已经从当年的小孩变成了大人,所以,我只能以大人的身份对所有困惑、不甘的小朋友们说:职场不是你家,在职场获得酬劳、成长、经验、人脉是关键,至于友谊、温暖、家的感觉,那只是锦上添花,有没有其实都理所应当。
在工作中,我尽力善待每一个同事,那是因为这样做让我很愉快,而且我们也的确在工作中结下了“革命情谊”。可是,如果我只是按时给他们发工资,却高冷、不好接近、不会嘘寒问暖,不像某位领导那样,在员工流鼻血不止的时候送她去医院,这不意味着我是个坏人,只意味着我可能脾气古怪,或者,仅仅是因为我太忙了而已。
我发现很多读者都特“佛性”,都讲到了暖心的领导,如果这是你们在工作中最大的诉求,OK,也很好。但我认为,温暖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底色,可它绝不是一个团队、企业领导的首要任务。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更好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带领大家一起创造出让自己满意、骄傲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起步阶段,最大的痛苦在于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跨越现实和梦想的差距,那么先面对现实,生存下来,然后“骑马找马”。
请注意,“骑马找马”不意味着你心猿意马、敷衍潦草。没有任何一个老板愿意让一个年轻人把自己的公司当作练兵场、中转站,每天意兴阑珊地只为寻找下一个更理想的地方,我也不愿意。“骑马找马”只是你的一个想法,但你的行动依然是认真、投入、积极的。你可以拒绝一份工作,可是一旦你接受了,请给予它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职业道德。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面对任何事,你只有两种选择——不做,和使劲做。
关于职场生存法则,我能想到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一、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人都可以被取代,所以你要尽量提高自己被取代的成本。
二、做一个靠谱的人。可以有性格,但不要任性,因为公司的上司、同事,不是你爸、你妈、你男朋友或女朋友,要撒娇请回家。
三、在你的尊严底线不被碰触的前提下,适度吃苦没问题,暂时吃点小亏也可以接受。
四、在挣扎求生的同时,不要被改变得面目全非,可以学会圆融,但不要圆滑。
人生的确不公平,每个人的起点、资质、机遇不同,可我相信天道酬勤。
最后我想说,小朋友们,别着急,现在你们弱小,但你们会长大的。还有大人们,千万别欺负小孩,没听说过吗,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
当然,咱们谁都别欺负谁。
(树摘自花城出版社《还是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