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傣族小说和散文创作,是傣族文学发展历程中可喜的成绩,这是傣族文学史上对传统文学的体裁样式、艺术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些小说和散文作品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傣族作家通过小说和散文作品记录了这一现象,并表达了自身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解放以后,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被逐渐打破,各民族以平等的身份互相进行经济往来,政治对话和文化交流。这为20世纪50年代民族新文学迅速发展和初步显示自己创作实力提供了条件和舞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治环境的拨乱反正以及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文学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兴旺的新局面。这一时期的傣族文学也渐渐开始复苏,复苏后的傣族文学,仍继续向新的题材、新的创作方向前进,这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模式,开始反映动乱留下的创伤和争取实现“四化”的强烈愿望,将揭露与歌颂结合起来,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迈出了新的步伐。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傣族青年作家,他们基本上接受过中、高等的正规文化教育,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科大学生,他们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特别是经过了系统的文学理论教育,接受过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由于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都离开自己原先生活的故土,居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他们是新型知识分子,是本民族中新知识、新观念的接收者,以起点高、变化快、观念新的特点和年轻而整齐的阵容跻身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坛。如征鹏、方云琴、岩林等为代表的傣族作家,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离开故土,到城市求学、工作和生活,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文学视野,他们与都比前一代的作家要高、要广。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许多散文和小说,从题材上进一步拓展了第一代作家文学创作的局限。他们开始用散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反映本民族的生活、斗争和爱情。这是傣族文学史上的一大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傣族文学的品种样式,而且体现出这一代新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精神追求。
一、当代傣族作家文学中小说散文创作者和作品介绍
当代傣族小说和散文创作虽然还不是十分成熟的文学作品,其艺术表现水平和技巧等方面相对国内的主流文学来说还比较稚嫩。无论文学作品的题材、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的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都还有待于突破和创新。但他们的作品在某些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首先,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新时期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傣族社会的种种变革和矛盾冲突。作品中描绘了傣族的生活情景和旖旎风光,赞颂了傣族人民纯真的爱情、友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西双版纳情思》《瑞丽江情思》。其次,这些作品塑造了新时代的人物形象,并将每个人的思想、行为与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变动紧紧相连,使之有血有肉,成为特定时期里傣族社会生活里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民族个性的形象代表。例如,傣族女作家帕罕的小说《密蜜多萝熟了》,塑造了性格温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傣族妇女依娟;岩林的《渴望幸福的人》刻画了一个热心于医务工作、为他人谋幸福的新一代年轻人。再次,这些作品中散发着浓厚的傣族式生活气息,作品语言带有“傣腔”式的汉语言,自然质朴。让读者融入到了傣家人的生活中,体味到了傣乡那诗情画意般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族风情,从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中可以窥见这些作品烙上的民族标志。如作品中经常用“挺拔茁壮的龙竹,婆娑婀娜的凤尾竹”来比喻傣族儿女的成长;用“金孔雀展翅开屏的日子”“鳳凰下蛋的日子”“宝石像雨般落下来的日子”喻傣族人民幸福吉祥的日子,等等。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体味傣族作家的作品里那股特有的“傣味”。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傣族文学史上涌现出了自己的青年女作家,她们受过良好的中、高等教育,她们用傣族女子特有的细腻视角来观察自己的民族,写自己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这些女作家有方云琴、帕罕(刀芝英)、召罕嫩(张海珍)、伊南等,其中方云琴还参与了傣族第一部长篇小说《南国情天》的创作,帕罕是继方云琴后的第二位傣族女作家,她先后在《版纳》《边疆文学》《女子文学》《民族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如《蜜多萝熟了》《南卡河畔》等;伊南也先后发表了《傣寨恋曲》《傣女情》《车尔植玛》《痴犁》等小说及散文,召罕嫩发表了《金蕉雨》《逝去的脚碓声》《王子的女儿》等作品。
二、《南国情天》:当代傣族小说的代表
关于当代傣族文学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诞生了傣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即由征鹏和方云琴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南国情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她被学术界誉为“傣族当代文学第二次崛起的标志”。这部长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傣族文学中小说创作的水平,它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傣族作家在走出第一代先辈作家们所走的传统文学的创作道路和模式后的一次成功尝试。从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这批作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对民族历史命运和精神文化的表述及思考。《南国情天》讲述了一个中国傣族土司刀承忠与缅甸傣族混血儿丹瑞一段充满神奇、曲折和痛苦的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小说时间跨越很大,上可追溯到辛亥革命,下直到云南边疆解放和傣族地区成立自治州。故事中的历史事件背景是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军阀割据和内战频繁,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一直到二战结束,中国解放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作者在这些历史背景下,构思故事和刻画人物,小说反映出了这些历史事件背景下傣族的社会现实,小说刻画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典型意义。
小说中主人公曲折坎坷的命运,反映出近现代史上傣族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主人公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则体现出傣族人民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在小说的艺术创作上,一开始时会让读者感到其写实手法与傣族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相去甚远,无论在结构和手法上,都留下了借鉴常规小说创作模式的痕迹。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小说中有明显的傣族传统文学的因子,弥漫于小说中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傣族传统文学中屡见不鲜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的“忍让”“宽厚”“善良”的道德观念,与傣族传统文学中的道德观念一脉相承。小说中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即将事件叙事得有头有尾,使人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平稳均匀的节奏特点,也与传统文学娓娓道来的讲故事方式很相似。当然,作者除继承了本民族传统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秉承自己的民族风格外,还采用了回忆、倒叙、穿插叙述等方法,避免了传统文学中平铺直叙的缺陷,这些可以说是有所借鉴和创新的。因此,《南国情天》虽是傣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开创了傣族传统文学的新样式,但并未脱离傣族的文学传统而另起炉灶,作品是在傣族发民间叙事文学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本民族的读者在阅读时仍能感到十分亲切。当然,这部长篇小说在艺术创作手法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人物的塑造和语言表达上显得过于生硬和格式化,其艺术表现力过多地拘泥于对政治环境的诠释,致使小说文本的艺术表现力显得肤浅和单薄,从小说人物身上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解读欠缺一种艺术穿透力。
三、当代傣族作家文学中的散文创作及艺术手法
傣族当代文学中的散文创作在新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它丰富了傣族文学的体裁样式,多方面反映傣族人民的生活,抒发了新时代和新事物,描写和表现了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和感情生活,如陈建华的《夜的声音》、段林的《水,清明的水》,同时还歌颂了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事迹,有些作品还再现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如段林的《傣乡,门没上锁》等,这时期的散文体裁突破了民族生活地域的限制,开始有写他民族体裁的作品,如伊南的《车尔植玛》等作品。这些散文作品创作吸收了傣族传统叙事文学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吸收了中外散文的一些创作技巧,出现了抒情、议论、夸张、浪漫、虚构、讽刺、顺序、倒叙及插叙等手法的交错使用,使作品比较有活力。由于傣族当代散文创作仍处于一种模仿探索阶段,从事这方面创作的作家很少,作品不多,没有出现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较为成熟的作品,傣族新时期的散文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纵观当代傣族作家的小说和散文作品,都表明这代作家富有朝气,勤奋进取,对自己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从先辈流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汲取创作营养,又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作品主要歌颂社会主义新事物、新风尚,塑造新时代的民族新人物,反映了傣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建设现代化祖国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对傣族人民美好明天的期盼和向往。少数作品则表现了在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作者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期望。他们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散发着浓浓的傣乡情和傣家味。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描绘了诗味浓郁的傣乡自然风光,如西双版纳茂密的森林、德宏那富饶的田野、翠竹掩映的傣家竹楼、郁郁葱葱的大青树、美丽的孔雀等傣族地方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傣族特色的民族风情,以及泼水节、赶摆、丢包、吹葫芦丝、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串姑娘等特有的人文景观。这些都让读者感到作品里洋溢着浓厚的“傣族味”,这或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作品的民族特色之所在,它与傣族所处的特定的地域性有密切关系。作品内容浓郁的地域性也正是这些作品的民族特质所在,是被称为“边地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少数民族地区解放以后,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被逐渐打破,各民族以平等的身份互相进行经济往来,政治对话和文化交流。这为20世纪50年代民族新文学迅速发展和初步显示自己创作实力提供了条件和舞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治环境的拨乱反正以及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文学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兴旺的新局面。这一时期的傣族文学也渐渐开始复苏,复苏后的傣族文学,仍继续向新的题材、新的创作方向前进,这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模式,开始反映动乱留下的创伤和争取实现“四化”的强烈愿望,将揭露与歌颂结合起来,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迈出了新的步伐。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傣族青年作家,他们基本上接受过中、高等的正规文化教育,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科大学生,他们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特别是经过了系统的文学理论教育,接受过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由于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都离开自己原先生活的故土,居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他们是新型知识分子,是本民族中新知识、新观念的接收者,以起点高、变化快、观念新的特点和年轻而整齐的阵容跻身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坛。如征鹏、方云琴、岩林等为代表的傣族作家,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离开故土,到城市求学、工作和生活,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文学视野,他们与都比前一代的作家要高、要广。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许多散文和小说,从题材上进一步拓展了第一代作家文学创作的局限。他们开始用散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反映本民族的生活、斗争和爱情。这是傣族文学史上的一大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傣族文学的品种样式,而且体现出这一代新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精神追求。
一、当代傣族作家文学中小说散文创作者和作品介绍
当代傣族小说和散文创作虽然还不是十分成熟的文学作品,其艺术表现水平和技巧等方面相对国内的主流文学来说还比较稚嫩。无论文学作品的题材、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的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都还有待于突破和创新。但他们的作品在某些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首先,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新时期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傣族社会的种种变革和矛盾冲突。作品中描绘了傣族的生活情景和旖旎风光,赞颂了傣族人民纯真的爱情、友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西双版纳情思》《瑞丽江情思》。其次,这些作品塑造了新时代的人物形象,并将每个人的思想、行为与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变动紧紧相连,使之有血有肉,成为特定时期里傣族社会生活里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民族个性的形象代表。例如,傣族女作家帕罕的小说《密蜜多萝熟了》,塑造了性格温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傣族妇女依娟;岩林的《渴望幸福的人》刻画了一个热心于医务工作、为他人谋幸福的新一代年轻人。再次,这些作品中散发着浓厚的傣族式生活气息,作品语言带有“傣腔”式的汉语言,自然质朴。让读者融入到了傣家人的生活中,体味到了傣乡那诗情画意般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族风情,从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中可以窥见这些作品烙上的民族标志。如作品中经常用“挺拔茁壮的龙竹,婆娑婀娜的凤尾竹”来比喻傣族儿女的成长;用“金孔雀展翅开屏的日子”“鳳凰下蛋的日子”“宝石像雨般落下来的日子”喻傣族人民幸福吉祥的日子,等等。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体味傣族作家的作品里那股特有的“傣味”。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傣族文学史上涌现出了自己的青年女作家,她们受过良好的中、高等教育,她们用傣族女子特有的细腻视角来观察自己的民族,写自己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这些女作家有方云琴、帕罕(刀芝英)、召罕嫩(张海珍)、伊南等,其中方云琴还参与了傣族第一部长篇小说《南国情天》的创作,帕罕是继方云琴后的第二位傣族女作家,她先后在《版纳》《边疆文学》《女子文学》《民族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如《蜜多萝熟了》《南卡河畔》等;伊南也先后发表了《傣寨恋曲》《傣女情》《车尔植玛》《痴犁》等小说及散文,召罕嫩发表了《金蕉雨》《逝去的脚碓声》《王子的女儿》等作品。
二、《南国情天》:当代傣族小说的代表
关于当代傣族文学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诞生了傣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即由征鹏和方云琴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南国情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她被学术界誉为“傣族当代文学第二次崛起的标志”。这部长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傣族文学中小说创作的水平,它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傣族作家在走出第一代先辈作家们所走的传统文学的创作道路和模式后的一次成功尝试。从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这批作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对民族历史命运和精神文化的表述及思考。《南国情天》讲述了一个中国傣族土司刀承忠与缅甸傣族混血儿丹瑞一段充满神奇、曲折和痛苦的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小说时间跨越很大,上可追溯到辛亥革命,下直到云南边疆解放和傣族地区成立自治州。故事中的历史事件背景是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军阀割据和内战频繁,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一直到二战结束,中国解放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作者在这些历史背景下,构思故事和刻画人物,小说反映出了这些历史事件背景下傣族的社会现实,小说刻画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典型意义。
小说中主人公曲折坎坷的命运,反映出近现代史上傣族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主人公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则体现出傣族人民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在小说的艺术创作上,一开始时会让读者感到其写实手法与傣族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相去甚远,无论在结构和手法上,都留下了借鉴常规小说创作模式的痕迹。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小说中有明显的傣族传统文学的因子,弥漫于小说中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傣族传统文学中屡见不鲜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的“忍让”“宽厚”“善良”的道德观念,与傣族传统文学中的道德观念一脉相承。小说中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即将事件叙事得有头有尾,使人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平稳均匀的节奏特点,也与传统文学娓娓道来的讲故事方式很相似。当然,作者除继承了本民族传统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秉承自己的民族风格外,还采用了回忆、倒叙、穿插叙述等方法,避免了传统文学中平铺直叙的缺陷,这些可以说是有所借鉴和创新的。因此,《南国情天》虽是傣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开创了傣族传统文学的新样式,但并未脱离傣族的文学传统而另起炉灶,作品是在傣族发民间叙事文学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本民族的读者在阅读时仍能感到十分亲切。当然,这部长篇小说在艺术创作手法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人物的塑造和语言表达上显得过于生硬和格式化,其艺术表现力过多地拘泥于对政治环境的诠释,致使小说文本的艺术表现力显得肤浅和单薄,从小说人物身上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解读欠缺一种艺术穿透力。
三、当代傣族作家文学中的散文创作及艺术手法
傣族当代文学中的散文创作在新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它丰富了傣族文学的体裁样式,多方面反映傣族人民的生活,抒发了新时代和新事物,描写和表现了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和感情生活,如陈建华的《夜的声音》、段林的《水,清明的水》,同时还歌颂了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事迹,有些作品还再现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如段林的《傣乡,门没上锁》等,这时期的散文体裁突破了民族生活地域的限制,开始有写他民族体裁的作品,如伊南的《车尔植玛》等作品。这些散文作品创作吸收了傣族传统叙事文学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吸收了中外散文的一些创作技巧,出现了抒情、议论、夸张、浪漫、虚构、讽刺、顺序、倒叙及插叙等手法的交错使用,使作品比较有活力。由于傣族当代散文创作仍处于一种模仿探索阶段,从事这方面创作的作家很少,作品不多,没有出现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较为成熟的作品,傣族新时期的散文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纵观当代傣族作家的小说和散文作品,都表明这代作家富有朝气,勤奋进取,对自己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从先辈流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汲取创作营养,又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作品主要歌颂社会主义新事物、新风尚,塑造新时代的民族新人物,反映了傣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建设现代化祖国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对傣族人民美好明天的期盼和向往。少数作品则表现了在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作者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期望。他们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散发着浓浓的傣乡情和傣家味。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描绘了诗味浓郁的傣乡自然风光,如西双版纳茂密的森林、德宏那富饶的田野、翠竹掩映的傣家竹楼、郁郁葱葱的大青树、美丽的孔雀等傣族地方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傣族特色的民族风情,以及泼水节、赶摆、丢包、吹葫芦丝、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串姑娘等特有的人文景观。这些都让读者感到作品里洋溢着浓厚的“傣族味”,这或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作品的民族特色之所在,它与傣族所处的特定的地域性有密切关系。作品内容浓郁的地域性也正是这些作品的民族特质所在,是被称为“边地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