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新来的同事是不是想要顶替自己的位置?面试问题都是设置陷阱,一定不能真实展现自己?还有那个最近连升三级的家伙会不会是老板的亲戚?剑拔弩张,步步为营。职场上看似充满硝烟。但是,为何不能换个角度看职场呢?一个理性的、积极的心态将更利于职场之路顺利通畅。
工作一定有好有坏
赵景去年大学毕业,现在仍待业在家。其实,早在去年八月就有两家知名跨同企业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当时赵景却为难了:一家薪水较高,但工作地点在外地:另外一家倒是在本地,只是薪水相对低了点。这边赵景一直犹豫不决,而那边两家企业都急着招人,哪里能等你?再说,没见过这么大牌的应聘者。于是,两个绝好的工作机会溜走了。而之后再有中意他的企业,他也看不上眼,总觉得没有先前那两个好。
曾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某个汽车销售点同时推出两款功能差不多、价格不相上下的车型,无论推销员怎样卖力地推荐,销售量就是提不上去。原因是顾客们面对两款差不多的汽车无法抉择。后来有位心理学家为他们出了个主意:撤销其中一款,只卖另一款。结果,销量大增,供不应求。而后,商家又把之前撤销的那款拿出来卖,也很快被抢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选择越多,人们越难做决定。在选择工作时,千万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面试的问题都暗藏玄机
面试那天早上,白岩五点就起床了,把衣服重新熨烫一遍,搭最早班的地铁到达面试地点。等等,人家不是说早到也可能招致厌恶吗?于是,她直挺挺地在楼下站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分秒不差地出现在面试官面前。几个常规问题很好回答,白岩早就在网上找到了最佳答案,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最后面试官突然问她:“请问你住在哪里呀?”白岩心中警铃大作:这该不会是什么机关吧?怕我住得太远影响工作?还是怕我住得太近会来公司蹭网耗电?就在白岩心思不定支支吾吾的当口,面试官在她的简历上画了个叉:连自己家的地址都得想半天,还指望她工作思路清晰吗?白岩自然不知道,面试官只是刚才瞥见她等了很久,出于关心才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罢了。
近几年,媒体过于渲染面试暗藏机关,导致很多人认为面试中的一举一动都遭到窥视,必须小心应对。只是过犹不及,这种心态比较严重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于是,他们必须把周围环境假设得险恶一点,逼迫自己做充分的准备,才能获取安全感。
有一个简单但有效的建议,回答面试问题时,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换句话说。找工作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伪装本意换来的工作未必真的适合你。当然,真实不是不讲技巧的直截了当,而是选用恰当的语言、语气甚至是方式来表达自己。
成功者必然卑劣
工作七年了,发现职场中貌似有这样一个惯例:一旦某人得势平步青云,大家就一定会说他靠的是请客送礼或者裙带关系。即使人们承认他的工作能力稍微出色一点,但这也绝对不是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我知道其实不是每个成功者靠的都是卑劣手段,我的上司刘总就是个例子,他之所以能三十出头就升到高层,原因除了勤学能干、能力出众,最重要的一点是三年前公司陷入最低谷,他没有跟随其他人一起跳槽走人。
很多人有个通病——不吝惜同情,但吝惜掌声。弱者常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帮助,而强者却在被羡慕与尊敬的同时也遭到质疑和诋毁。心理学上说,人们都有责难成功者的心态,比如说“他事业成功,家庭肯定不幸福”,或者“他能有今天,靠的就是钻法律的空子”。人们通过这样批判、指责成功者来实现自己的心理平衡,在职场中,即使真的存在各种黑幕,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必须学习成功者好的经验,这样才能在职场中走得更加顺利。
工作上的成功
必须付出其他代价
我是一个典型的职场小人物,属于“年轻时耗命赚钱,年老了耗钱保命”。我每周要工作84个小时,虽然薪水很高,但充满压力。顶着奔三的高龄,身边亲友对我的婚姻大事比我自己还急,张罗着要我去相亲。但是几次约会都被加班搞砸了,所以至今还是单身公害一只。我一直认为为了成功付出什么代价都是应该的,但是直到今年体检。我查出了十几样大大小小的毛病,我才意识到,有些代价是付不起的……
积极心理学大师沙哈尔博士指出,人们总是相信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所谓“无苦,无获”。
那么,是不是想成功就必须忍受痛苦呢?从来没有规定说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健康为代价,而抱有“我用某些东西来换取成功”这种信念的人,往往在目标实现的那一刻并不开心,或者是这种开心只是瞬间的,然后很快消失。那是因为这种人总是习惯性地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忽略了眼前的感受。于是,即使此刻很快乐,他也会为“下次是否能成功”而愁苦。对于这种职场中人给出的建议是:每天晚上将明天做的事情做个清单,看看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没必要的。另外想想,你是否从这些事情中受益?你又为它付出了哪些代价,是否值得?长此以往,你将更清楚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编辑 薛 蜂
[廖新生 图]
工作一定有好有坏
赵景去年大学毕业,现在仍待业在家。其实,早在去年八月就有两家知名跨同企业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当时赵景却为难了:一家薪水较高,但工作地点在外地:另外一家倒是在本地,只是薪水相对低了点。这边赵景一直犹豫不决,而那边两家企业都急着招人,哪里能等你?再说,没见过这么大牌的应聘者。于是,两个绝好的工作机会溜走了。而之后再有中意他的企业,他也看不上眼,总觉得没有先前那两个好。
曾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某个汽车销售点同时推出两款功能差不多、价格不相上下的车型,无论推销员怎样卖力地推荐,销售量就是提不上去。原因是顾客们面对两款差不多的汽车无法抉择。后来有位心理学家为他们出了个主意:撤销其中一款,只卖另一款。结果,销量大增,供不应求。而后,商家又把之前撤销的那款拿出来卖,也很快被抢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选择越多,人们越难做决定。在选择工作时,千万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面试的问题都暗藏玄机
面试那天早上,白岩五点就起床了,把衣服重新熨烫一遍,搭最早班的地铁到达面试地点。等等,人家不是说早到也可能招致厌恶吗?于是,她直挺挺地在楼下站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分秒不差地出现在面试官面前。几个常规问题很好回答,白岩早就在网上找到了最佳答案,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最后面试官突然问她:“请问你住在哪里呀?”白岩心中警铃大作:这该不会是什么机关吧?怕我住得太远影响工作?还是怕我住得太近会来公司蹭网耗电?就在白岩心思不定支支吾吾的当口,面试官在她的简历上画了个叉:连自己家的地址都得想半天,还指望她工作思路清晰吗?白岩自然不知道,面试官只是刚才瞥见她等了很久,出于关心才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罢了。
近几年,媒体过于渲染面试暗藏机关,导致很多人认为面试中的一举一动都遭到窥视,必须小心应对。只是过犹不及,这种心态比较严重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于是,他们必须把周围环境假设得险恶一点,逼迫自己做充分的准备,才能获取安全感。
有一个简单但有效的建议,回答面试问题时,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换句话说。找工作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伪装本意换来的工作未必真的适合你。当然,真实不是不讲技巧的直截了当,而是选用恰当的语言、语气甚至是方式来表达自己。
成功者必然卑劣
工作七年了,发现职场中貌似有这样一个惯例:一旦某人得势平步青云,大家就一定会说他靠的是请客送礼或者裙带关系。即使人们承认他的工作能力稍微出色一点,但这也绝对不是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我知道其实不是每个成功者靠的都是卑劣手段,我的上司刘总就是个例子,他之所以能三十出头就升到高层,原因除了勤学能干、能力出众,最重要的一点是三年前公司陷入最低谷,他没有跟随其他人一起跳槽走人。
很多人有个通病——不吝惜同情,但吝惜掌声。弱者常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帮助,而强者却在被羡慕与尊敬的同时也遭到质疑和诋毁。心理学上说,人们都有责难成功者的心态,比如说“他事业成功,家庭肯定不幸福”,或者“他能有今天,靠的就是钻法律的空子”。人们通过这样批判、指责成功者来实现自己的心理平衡,在职场中,即使真的存在各种黑幕,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必须学习成功者好的经验,这样才能在职场中走得更加顺利。
工作上的成功
必须付出其他代价
我是一个典型的职场小人物,属于“年轻时耗命赚钱,年老了耗钱保命”。我每周要工作84个小时,虽然薪水很高,但充满压力。顶着奔三的高龄,身边亲友对我的婚姻大事比我自己还急,张罗着要我去相亲。但是几次约会都被加班搞砸了,所以至今还是单身公害一只。我一直认为为了成功付出什么代价都是应该的,但是直到今年体检。我查出了十几样大大小小的毛病,我才意识到,有些代价是付不起的……
积极心理学大师沙哈尔博士指出,人们总是相信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所谓“无苦,无获”。
那么,是不是想成功就必须忍受痛苦呢?从来没有规定说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健康为代价,而抱有“我用某些东西来换取成功”这种信念的人,往往在目标实现的那一刻并不开心,或者是这种开心只是瞬间的,然后很快消失。那是因为这种人总是习惯性地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忽略了眼前的感受。于是,即使此刻很快乐,他也会为“下次是否能成功”而愁苦。对于这种职场中人给出的建议是:每天晚上将明天做的事情做个清单,看看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没必要的。另外想想,你是否从这些事情中受益?你又为它付出了哪些代价,是否值得?长此以往,你将更清楚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编辑 薛 蜂
[廖新生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