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18日,我有幸在南宁听了吴正宪老师的《重叠》一课,这节课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老师的我们,用心读懂孩子的心”是何等的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句话走进吴老师《重叠》一课的课堂。
片段:把一位叫“子涵”的同学请上台,像讲故事一样说:“子涵,你呀,站在一排队伍中,从前数了数你是第五个,从后数了数你还是第五个,那这个队伍里一共有多少人?”
小学生学数学离不开举例子。对于教材中例1出现的同时参加两样课外小组中的重叠,同时喜欢几种水果中的重叠……这些重叠不但不如学生排队中的重叠形象,更不如学生排队中的重叠现象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吴老师在这里把要学的知识跟学生熟悉的排队事情联系在一起有诸多好处:一是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吴老师选了学生所熟悉的排队中数人数的重叠现象,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迁移。学生每天排队的次数不低于三次,对于排队现象学生就像吃饭那样熟悉,排队的形象性更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画图来表示,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很多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用画圆圈的方法来证明。三是容易实现知识的应用。当学生把画圆圈的方法画在黑板后,其他学生的几种列算式的方法都可以运用画圆圈的方法来检验算式的正确性,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中每个量的意义。
只有能像吴老师这样读懂学生,全面了解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思维语言等等,才能寻找出学生喜欢的教材资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成年人不了解的世界。我们只有读懂学生,教育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把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下面本人根据我们身边的事例,针对如何用心去读懂学生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宽容的心态去读懂学生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指责学生:“这道计算题你都还算错,我无语了。”“这道题我已经讲过好几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呀!”。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要用有包容之心,在读懂课标,读懂教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学生,包容学生错误,因势利导地帮助孩子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上半年,我在教学六年级《比例尺》时,我分析教材备好课后,从中国地图入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图是按一定的比把中国缩小画在图上,再让学生用手去摸课桌面及长和宽,同时量出桌面实际的长和宽,然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课桌面的平面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用比把桌面实际长宽进行缩小画在本子上,结合学生写出来的比,水到渠成地导出了比例尺的概念。这样的理解比机械的记忆来得更深刻。然而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差异,批改作业时,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换算单位,有些学生求放大比例尺时,习惯性把比的前项写成1。我把这些同学叫来单独讲解,几遍后,仍然有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此时,我让他们拿出尺子体会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又拿出细小零件让他们画在图纸上,几次下来后,孩子们终于恍然大悟,成功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二、以期待的心态去读懂学生
走过教室旁边,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没救了。”“像你这样,请家庭教师专门教都没办法教。”“对你,我不报什么希望了。”对学生说出这样的语言,学生还能去哪儿找到自信。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曾经说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有如催化剂、加热剂。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与学生交流对话,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会提出不同的期望。刘锡娟是我们班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女生,性格内向,上学期期末考试她的数学成绩考了37分,但是她长得高,力气大,这个学期我刚接这个班时,我就和她说:“你是我们班最高而且力气最大的同学,你有了两个‘最’,这是天意,说明在你的身上有很多潜力可挖,老师相信只要你课堂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老师相信你将是我们班进步最大的同学,你要加油哦!”在平时的课堂中我经常给她机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她很喜欢听我的课,她母亲告诉我说,她来到三小读了一年书,从来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当我看到她高高举起小手时,我是多么的开心快乐,没想到,我一句充满期待与信任的话语居然有如此大的作用。读懂孩子内心的需求,适时地给他们期待与赞许,你的学生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以反思的心态去读懂学生的心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老师们的反思多是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较少有老师去反思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经常惊讶地说:“哦——!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是这样想的……”当学生给我投来羡慕的眼神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这样想呀?”此时此刻我是多么的自豪!我想,如果我们能常用反思的心态去读学生,去理解学生内心感受,去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去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我们才能谱写出师生和谐发展的美妙乐章。
蹲下身来,你才能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用孩子的眼睛观看世界,用孩子的头脑思考问题,才能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对孩子不要全责备,多看到他的闪光点。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获得孩子对你的信任,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开启孩子的心扉。
片段:把一位叫“子涵”的同学请上台,像讲故事一样说:“子涵,你呀,站在一排队伍中,从前数了数你是第五个,从后数了数你还是第五个,那这个队伍里一共有多少人?”
小学生学数学离不开举例子。对于教材中例1出现的同时参加两样课外小组中的重叠,同时喜欢几种水果中的重叠……这些重叠不但不如学生排队中的重叠形象,更不如学生排队中的重叠现象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吴老师在这里把要学的知识跟学生熟悉的排队事情联系在一起有诸多好处:一是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吴老师选了学生所熟悉的排队中数人数的重叠现象,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迁移。学生每天排队的次数不低于三次,对于排队现象学生就像吃饭那样熟悉,排队的形象性更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画图来表示,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很多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用画圆圈的方法来证明。三是容易实现知识的应用。当学生把画圆圈的方法画在黑板后,其他学生的几种列算式的方法都可以运用画圆圈的方法来检验算式的正确性,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中每个量的意义。
只有能像吴老师这样读懂学生,全面了解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思维语言等等,才能寻找出学生喜欢的教材资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成年人不了解的世界。我们只有读懂学生,教育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把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下面本人根据我们身边的事例,针对如何用心去读懂学生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宽容的心态去读懂学生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指责学生:“这道计算题你都还算错,我无语了。”“这道题我已经讲过好几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呀!”。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要用有包容之心,在读懂课标,读懂教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学生,包容学生错误,因势利导地帮助孩子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上半年,我在教学六年级《比例尺》时,我分析教材备好课后,从中国地图入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图是按一定的比把中国缩小画在图上,再让学生用手去摸课桌面及长和宽,同时量出桌面实际的长和宽,然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课桌面的平面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用比把桌面实际长宽进行缩小画在本子上,结合学生写出来的比,水到渠成地导出了比例尺的概念。这样的理解比机械的记忆来得更深刻。然而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差异,批改作业时,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换算单位,有些学生求放大比例尺时,习惯性把比的前项写成1。我把这些同学叫来单独讲解,几遍后,仍然有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此时,我让他们拿出尺子体会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又拿出细小零件让他们画在图纸上,几次下来后,孩子们终于恍然大悟,成功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二、以期待的心态去读懂学生
走过教室旁边,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没救了。”“像你这样,请家庭教师专门教都没办法教。”“对你,我不报什么希望了。”对学生说出这样的语言,学生还能去哪儿找到自信。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曾经说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有如催化剂、加热剂。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与学生交流对话,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会提出不同的期望。刘锡娟是我们班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女生,性格内向,上学期期末考试她的数学成绩考了37分,但是她长得高,力气大,这个学期我刚接这个班时,我就和她说:“你是我们班最高而且力气最大的同学,你有了两个‘最’,这是天意,说明在你的身上有很多潜力可挖,老师相信只要你课堂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老师相信你将是我们班进步最大的同学,你要加油哦!”在平时的课堂中我经常给她机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她很喜欢听我的课,她母亲告诉我说,她来到三小读了一年书,从来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当我看到她高高举起小手时,我是多么的开心快乐,没想到,我一句充满期待与信任的话语居然有如此大的作用。读懂孩子内心的需求,适时地给他们期待与赞许,你的学生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以反思的心态去读懂学生的心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老师们的反思多是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较少有老师去反思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经常惊讶地说:“哦——!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是这样想的……”当学生给我投来羡慕的眼神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这样想呀?”此时此刻我是多么的自豪!我想,如果我们能常用反思的心态去读学生,去理解学生内心感受,去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去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我们才能谱写出师生和谐发展的美妙乐章。
蹲下身来,你才能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用孩子的眼睛观看世界,用孩子的头脑思考问题,才能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对孩子不要全责备,多看到他的闪光点。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获得孩子对你的信任,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开启孩子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