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是一个迷人的存在。它在中西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和成熟。在现代诗派的成长过程中,戴望舒以独特的个性和中西融合的创作特色影响了一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倾向,他在转变诗人身份的过程中践行了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并成为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
【關键词】:戴望舒;现代诗派;中国新诗
一、戴望舒与现代诗歌
在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戴望舒堪称“最高的整合者”。综观他的诗作,无论是诗的情感、诗的技巧,还是诗的审美质素,都彰显出鲜明的现代品格。所以龙泉明先生说:“他的诗歌中所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质素,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在诗的内在情绪上,戴望舒的创作主要表现人生的迷惘、青春的感伤、时代的阴暗、理想的灭亡。这是现代派诗人们在特定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现代人的心绪。在诗形的革新上,戴望舒则以“诗化”为本,用自由的形式,自然的音节,舒卷自如的生活化口语,表达现代人的生活情感。在诗艺的追求上,戴望舒又较为成功地将中国传统诗歌的和谐、优雅、含蓄、意境化的抒情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注重多重暗示、朦胧隐晦、婉曲跳脱等意象化的表现艺术相结合,自觉而巧妙地实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与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融合。
二、从具体文本分析
1.《我底记忆》
这首诗开始情绪平静,诗句较长,调子平抑,节奏和缓。先总起把“记忆”生命化,并点明他是“我”最好的友人。接着来一段回忆性描述,抒写“记忆”的无处不在,诗歌情绪是放射性扩散,情绪波动由缓慢变急促。到第三节,情绪松弛,语调亲切,展开了对记忆光顾时的情态描绘,由先前静态的意象变为动态意象的场景的描写,记忆形态显得可亲可怜,较好地将诗人心灵情绪投射到记忆形象中。到诗的最后一节,诗人从一种梦幻式的忆想中,从过去岁月的时空中,重新回到现实的心理感受中,结尾重归于舒缓平静,“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踏实于我的。”这种回环式照应形成一种圆形的抒情结构,它造成了一种内在心灵世界的情感的回应效果。这种内心情感在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奔流后复归于平静的感觉中隐含了更深沉 寂寞与惆怅,涵盖了更为广泛的抒情意义。
“这首诗明显地受了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的《膳厅》等诗的影响,抛弃了一切虚夸的华丽、精致、娇美,而以他自己淳朴的心灵来写人的诗,能够注意,适当地、艺术地抓住那些生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上的美感”[],将抽象的情感拟人化,使一些似乎与诗无缘的琐碎事物,成为具有丰富象征内涵的意象,燃着的烟卷,破旧的粉盒,颓垣的木莓,压干的花片,凄暗的灯,平静的水,这些无生命的东西不仅有了生命,而且被赋予很广袤的暗示性的内涵,使人对诗人的记忆发生辽远无边的想象。诗里没有《雨巷》那铿锵的韵脚,华美的字眼,完全用纯然的现代口语,使诗的叙述同读者的情感拉近了距离,增大了抒情的亲切性。这些正是诗人这一时期摆脱外在音乐美、反对“字的音韵的抑扬”,追求一种“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的内在韵律美的自觉体现。
《我底记忆》成为现代派诗歌的起点。
三、戴望舒的诗歌理论
1.情绪的自我化
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抒情诗人。他主张在平淡的生活里发掘诗情,显示复杂微妙的情思颤动与飘然意绪,写出多元素、多层次的心理内容,“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不是去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而是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受这种诗学思想烛照,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重视诗情的铸造。正如在他的《诗论零乱》中,诗人认为诗的核心思想即诗情,认为“诗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这种观念就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耽于情调,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风骨。
2.形式的散文化
诗人的许多诗不再拘泥于字数行数的整齐匀称及音节韵脚所形成的节奏,而是采用完全自由的形式,运用经过锤炼的清新自然的口语和疏密有致的意象,来表达内在情绪的韵律。在《寻梦者》中,诗人歌道:“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文字是那么自由和流畅,是散发着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这种无韵的自由诗,形成了诗人后期的创作风格。
《我的恋人》一诗通过对恋人的脸、嘴唇、眼睛、手、声音又性格等诸多侧面的描写,来表现恋人动人的神韵。全诗不讲究押韵,不讲究音组整齐、平仄韵律,没有由严格的音尺和押韵组成的音乐美,它们几乎都是用最普通、最浅显的日常说话的调子写出来的 ,而且长短不一,参差错落,具有一种内在的韵味 ,一种明快的接近生活的情绪节奏,具有相当的可诵性 。
3.内容的真实化
戴望舒作为一代诗人,平生作品量并不算大,只有近百首诗存世,这些总量不多的诗,题材内容也不复杂,在内容上主要处理日常感性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诗、亲情诗、乡愁诗与爱国诗几类。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30年代中期臻于鼎盛的现代派,其成员是一群苦闷、感伤的都市知识青年,他们为中国现代爱情诗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作为领袖人物的戴望舒,与施绛年经历了一场长达五年之久的苦恋,其结果正如杜衡在《望舒草·序》中说的:“五年的奔走挣扎,当然尽是些徒劳的奔走和挣扎,只替他换来了一颗空洞的心。此外,我们差不多可以说他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再不然,那么这部《望舒草》便要算是最大的收获了吧。”
望舒诗中的游子乡愁之作,有《山行》、《对于天的怀乡病》、《三顶礼》、《小病》、《游子谣》、《旅思》等,放宽尺度,《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流浪人的夜歌》、《夜行者》等诗也可归入此类。生活在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戴望舒,他诗中的地域乡愁里,也必然包含着文化乡愁的意味,这样,情感寄托就演变为形而上的灵魂皈依,《对于天的怀乡病》就是这种性质的作品。诗人把代表大自然的“天”,当作自己的家乡怀念不已,诗中的“天”,就成为大自然——人类永恒故乡的象征。
乡愁诗之外,戴诗中还有几首抒发夫妻、父女伦理情感的作品。写给新婚妻子穆丽娟的《眼》,被论者指为“超现实主义”之作[4],但诗中强烈的融合为一的情感愿望,还是传统诗歌中反复抒写的夫妻一体同心的伦理性质。
参考文献:
[1]新诗的碑纪:浙江诗人群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
[2]杜衡《<望舒草>序》,《望舒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58页。
[3]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地图在动》,珠海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03页。
[4]戴望舒《论诗零札》一·十四,《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34页。
【關键词】:戴望舒;现代诗派;中国新诗
一、戴望舒与现代诗歌
在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戴望舒堪称“最高的整合者”。综观他的诗作,无论是诗的情感、诗的技巧,还是诗的审美质素,都彰显出鲜明的现代品格。所以龙泉明先生说:“他的诗歌中所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质素,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在诗的内在情绪上,戴望舒的创作主要表现人生的迷惘、青春的感伤、时代的阴暗、理想的灭亡。这是现代派诗人们在特定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现代人的心绪。在诗形的革新上,戴望舒则以“诗化”为本,用自由的形式,自然的音节,舒卷自如的生活化口语,表达现代人的生活情感。在诗艺的追求上,戴望舒又较为成功地将中国传统诗歌的和谐、优雅、含蓄、意境化的抒情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注重多重暗示、朦胧隐晦、婉曲跳脱等意象化的表现艺术相结合,自觉而巧妙地实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与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融合。
二、从具体文本分析
1.《我底记忆》
这首诗开始情绪平静,诗句较长,调子平抑,节奏和缓。先总起把“记忆”生命化,并点明他是“我”最好的友人。接着来一段回忆性描述,抒写“记忆”的无处不在,诗歌情绪是放射性扩散,情绪波动由缓慢变急促。到第三节,情绪松弛,语调亲切,展开了对记忆光顾时的情态描绘,由先前静态的意象变为动态意象的场景的描写,记忆形态显得可亲可怜,较好地将诗人心灵情绪投射到记忆形象中。到诗的最后一节,诗人从一种梦幻式的忆想中,从过去岁月的时空中,重新回到现实的心理感受中,结尾重归于舒缓平静,“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踏实于我的。”这种回环式照应形成一种圆形的抒情结构,它造成了一种内在心灵世界的情感的回应效果。这种内心情感在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奔流后复归于平静的感觉中隐含了更深沉 寂寞与惆怅,涵盖了更为广泛的抒情意义。
“这首诗明显地受了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的《膳厅》等诗的影响,抛弃了一切虚夸的华丽、精致、娇美,而以他自己淳朴的心灵来写人的诗,能够注意,适当地、艺术地抓住那些生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上的美感”[],将抽象的情感拟人化,使一些似乎与诗无缘的琐碎事物,成为具有丰富象征内涵的意象,燃着的烟卷,破旧的粉盒,颓垣的木莓,压干的花片,凄暗的灯,平静的水,这些无生命的东西不仅有了生命,而且被赋予很广袤的暗示性的内涵,使人对诗人的记忆发生辽远无边的想象。诗里没有《雨巷》那铿锵的韵脚,华美的字眼,完全用纯然的现代口语,使诗的叙述同读者的情感拉近了距离,增大了抒情的亲切性。这些正是诗人这一时期摆脱外在音乐美、反对“字的音韵的抑扬”,追求一种“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的内在韵律美的自觉体现。
《我底记忆》成为现代派诗歌的起点。
三、戴望舒的诗歌理论
1.情绪的自我化
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抒情诗人。他主张在平淡的生活里发掘诗情,显示复杂微妙的情思颤动与飘然意绪,写出多元素、多层次的心理内容,“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不是去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而是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受这种诗学思想烛照,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重视诗情的铸造。正如在他的《诗论零乱》中,诗人认为诗的核心思想即诗情,认为“诗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这种观念就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耽于情调,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风骨。
2.形式的散文化
诗人的许多诗不再拘泥于字数行数的整齐匀称及音节韵脚所形成的节奏,而是采用完全自由的形式,运用经过锤炼的清新自然的口语和疏密有致的意象,来表达内在情绪的韵律。在《寻梦者》中,诗人歌道:“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文字是那么自由和流畅,是散发着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这种无韵的自由诗,形成了诗人后期的创作风格。
《我的恋人》一诗通过对恋人的脸、嘴唇、眼睛、手、声音又性格等诸多侧面的描写,来表现恋人动人的神韵。全诗不讲究押韵,不讲究音组整齐、平仄韵律,没有由严格的音尺和押韵组成的音乐美,它们几乎都是用最普通、最浅显的日常说话的调子写出来的 ,而且长短不一,参差错落,具有一种内在的韵味 ,一种明快的接近生活的情绪节奏,具有相当的可诵性 。
3.内容的真实化
戴望舒作为一代诗人,平生作品量并不算大,只有近百首诗存世,这些总量不多的诗,题材内容也不复杂,在内容上主要处理日常感性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诗、亲情诗、乡愁诗与爱国诗几类。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30年代中期臻于鼎盛的现代派,其成员是一群苦闷、感伤的都市知识青年,他们为中国现代爱情诗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作为领袖人物的戴望舒,与施绛年经历了一场长达五年之久的苦恋,其结果正如杜衡在《望舒草·序》中说的:“五年的奔走挣扎,当然尽是些徒劳的奔走和挣扎,只替他换来了一颗空洞的心。此外,我们差不多可以说他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再不然,那么这部《望舒草》便要算是最大的收获了吧。”
望舒诗中的游子乡愁之作,有《山行》、《对于天的怀乡病》、《三顶礼》、《小病》、《游子谣》、《旅思》等,放宽尺度,《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流浪人的夜歌》、《夜行者》等诗也可归入此类。生活在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戴望舒,他诗中的地域乡愁里,也必然包含着文化乡愁的意味,这样,情感寄托就演变为形而上的灵魂皈依,《对于天的怀乡病》就是这种性质的作品。诗人把代表大自然的“天”,当作自己的家乡怀念不已,诗中的“天”,就成为大自然——人类永恒故乡的象征。
乡愁诗之外,戴诗中还有几首抒发夫妻、父女伦理情感的作品。写给新婚妻子穆丽娟的《眼》,被论者指为“超现实主义”之作[4],但诗中强烈的融合为一的情感愿望,还是传统诗歌中反复抒写的夫妻一体同心的伦理性质。
参考文献:
[1]新诗的碑纪:浙江诗人群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
[2]杜衡《<望舒草>序》,《望舒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58页。
[3]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地图在动》,珠海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03页。
[4]戴望舒《论诗零札》一·十四,《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