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蚂蚁学造桥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速战速决的蚂蚁桥梁
  在巴拿马运河中间,有一个巴罗科罗拉多岛,这是一个热带小岛,里面生活着成千上万种奇特的热带生物。在一片翠绿的叶子上,一只行军蚁正在急匆匆爬行,很快,它就爬上了树枝。行军蚁的视力很不好,它得靠着触角闻其它蚂蚁留下的化学信号辨别方向。
  但随后行军蚁停止了前进,在它的面前,没有气味线索,现在没有可以攀爬的地方,树枝断为两截,这只蚂蚁只有0.5毫米长,但两截树枝之间的空隙长达30厘米,是它身长的600倍。看来,是过不去了。
  然而,它也并没有往回走。随后,另外一些行军蚁赶来了,它们爬上了它的身子,彼此用脚上的钩子紧握,身体叠加起来,直到他们造出了填补这个30厘米空隙的空中桥梁。多达数百只蚂蚁的觅食大军浩浩荡荡穿过这座临时桥梁。随后,就像蚂蚁迅速地造桥一样,桥梁迅速“拆除”,蚂蚁继续他们的行程。
  这一神奇的蚂蚁桥梁让研究者们惊叹不已。蚂蚁的视野只有3度,它们如何能知道造多长的桥梁呢?在有限的脑力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又是如何取得这样惊人的协调性的呢?解答这些问题,不仅能启发工程师、数学家和机器人设计者,甚至可能为我们人类自己的互动带来一些启发。
  精准判断造桥的成本效益比
  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研究团队决定做一次实验,看看蚂蚁桥梁还有什么奥秘。研究者使用倒V形障碍物阻隔了蚂蚁的觅食路径。这个障礙物会迫使蚂蚁分流,蚂蚁要想前进,必须穿过倒V字形,它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首先朝左,然后朝右,爬完倒V字的两边,这显然费时费力。另外一条捷径就是蚂蚁们可以在倒V两边的缺口之间架出一座桥梁。
  不出所料,蚂蚁确实会建桥来缩短路径,而不是走倒V的长边。然后,令研究者惊讶的是,造桥者并没有选择最短的路线,而是会做不少灵活的判断。比如刚开始蚂蚁群的造桥行为开始于倒V顶端附近,这时桥梁长度可以达到最短,但随后“桥梁”会向下移动,桥会变得越来越长和越来越宽,为什么它们会这样做呢?
  原来,这些蚂蚁在不断增加蚂蚁让桥变长时,总路径会缩短。不过,这一长度增加并不是任意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桥造到一定长度时,蚂蚁们会停止造桥,主动拆掉,这又是为什么呢?
  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个计算机模型,以弄明白这种造桥方式能带来什么效益。结果发现,蚂蚁选择的造桥路径是最好的成本效益权衡。也就是说,蚂蚁军队能够有效地管理它的资源,分配足够的人手建造桥梁,而在同一时间又使觅食的蚂蚁数量达到最大化。假如桥梁过长,通过的蚂蚁过少,虽然省下了时间,但得不偿失。
  集体协调的智慧
  由于蚂蚁的行为不是像人类行为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它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什么意义的,这种集体合作行为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壮举。那么,它们是怎么进行协调工作的呢?
  它们造桥的原理和集体搬东西的原理类似。研究发现,10多只团结一致的蚂蚁,能够搬走超过它们自身体重5000倍的蛆或者别的食物,这相当于10个平均体重70公斤的彪形大汉搬运3500吨的重物,即平均每人搬运350吨,除了它腿部的肌肉像个有效的肌肉发动机组,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外,他们协调集体行为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想象一下,就算你和你的朋友不用太大力气,搬动一张桌子,但彼此之间不好好协调,也没法顺利地前进。蚂蚁通过施加在食物上的力和检测反作用力,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它们不是通过看,或者是闻味道,而是通过感应到身上的力来不断调整行为。
  类似地,蚂蚁靠检测其他蚂蚁踩在自己身上产生的力量来造桥。假如经过蚂蚁身上的蚂蚁大军非常多,蚂蚁会感觉到重量,更多的蚂蚁会加入到搭桥的队伍中来,加宽加固桥梁,而一旦通过的蚂蚁减少,重量减轻,蚂蚁就会自动缩减桥梁。使用这个简单的机制,蚂蚁不断修改长度、宽度和它们在桥梁的位置。
  这种合作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也是一个难题。我们知道群体行为的产生,往往是使得个体利益达到最大化。每个蚂蚁真的能从中获利?为什么一只行军蚁愿意成为桥梁建筑段的一部分,甘心让其他蚂蚁踩着自己的身子通过?
  研究者认为,蚂蚁之间并不是真正的彼此竞争,而是关系密切的兄弟姐妹,只有一个蚁后负责繁殖。就像单个生物体的细胞,一只蚂蚁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是为了整个种族。
  启发了集群智能研究
  个别蚂蚁的智慧可以忽略不计,集体的智慧却像个“超级有机体”,能够有独特的行为和适应能力,这种行为启发了集群智能机器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也希望研制出一个机器人集群方阵,在工作时像蚂蚁那样表现出一种集体智慧,但他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协调这些不怎么高智能的个体,蚂蚁过桥行为或许可以启发研究人员。例如,集群智能机器人可以采用一种新的分布式控制,取代中央处理单元的领导作用,机器人在地方一级响应本地的交互动作,就像蚂蚁一个个感受彼此之间施加的力及其反作用力一样,这时不稳定的个体也不会破坏整个系统。
  目前最复杂的集群机器人由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它由1000个小的、廉价的机器人使用本地级交互,相邻的各层机器人参照前一层依次移动。不过,它们的用途还很小,只能组成一些复杂的二维图像,比如星星形状、字母K等。
  蚂蚁的集体智能还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智能电网的管理电源。目前我们人类采用的中央控制的方式集中管理这些系统,但这种方式耗能巨大,而且一旦中央控制系统出了问题,整个电网就会瘫痪。而蚁群没有中央控制,它们分散式的互动,更能迅速应对各种突然变化,而且一个地方出现问题,不会危害整个集体。
  此外,像疾病、交通拥堵、气候灾难和环境污染、民主暴乱、股市动荡等等,这些事故往往是数以万计、百万计甚至亿万计有局限性和不稳定的单个元素或个体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弄懂了蚂蚁的智慧,或许会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其他文献
在国内,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沉迷于其中,他们纷纷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上晒出自己的心情、照片等等动态,也与自己的网络朋友频繁互动,给朋友发布的动态点赞。而在国外,流行的社交媒体则是Facebook、Twitter或Instagram等。  但研究人员发现,近期以来,这种趋势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已经有大约5%到15%的青少年向社交媒体说“不”,对上网点赞已感到筋疲力尽,还有
期刊
传统观点一直认为,物种入侵是坏事。人们在城市里拔出外来的树和灌木,以保护土生土长的物种,政府耗费巨资用于根除生物入侵者。  如今,一些科学家开始挑战这一观念。在他们看来,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根除大多数的入侵物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外来物种本性有危害,这种假定更像是人类社会中的种族排外情绪,而不是以科学为依据。  确实,有些外来物种无疑是有害的,例如,吸血鬼般的七鳃鳗在19世纪潜入北美五大湖后,
期刊
北美洞穴里的收获  在美国俄勒冈州古老的佩斯利洞穴里,考古学家们常常会有不错的收获。在洞里的沉积物中,埋藏着大量的石器矛尖、动物骨骼、植物纤维、绳索和兽皮。放射性碳年代测试法表明,它们的年代都非常久远了。2014年,一位名叫艾斯克·威勒斯列夫的丹麦科学家慕名而来,希望在佩斯利洞穴找到一些古骆驼或者古野马的遗骸化石。他正在研究一个在“圈外人士”看来异常深奥难懂的课题——测序远古生物的DNA,即,用科
期刊
在摄影领域,有一批人专精拍摄自然,他们能带我们见识到天地的壮阔,生命的奇妙。他们就是自然摄影师,一群介于探险家、生物学家、拍摄者之间的人,匈牙利摄影师本斯·马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近距捕捉野生动物动态景象而闻名。他在摄影界有一个外号,叫做“隐形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说的就是他往往能够无声无息的潜入到动物身边,拍摄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图片。  马特表示,要想近距离捕捉动物动态图片,需要做好详细计划,
期刊
在科幻影视作品《星际迷航》中,有一种神奇的扫描仪——三度仪,它的大小和一台移动POS机差不多,身材小巧却功能强大,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扫描分析人的健康状况,判断飞船船员的不适症状究竟是普通感冒还是感染了致命的外星病毒。只要有了这种仪器,不需要进行实验室测试,也不用打针抽血,被测试人的健康状况在数秒内就可一览无遗。  现在,这种科幻影像里的神奇仪器或许真的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  便携式健康监测仪
期刊
今天,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感受到人类身高有一个不断长高的趋势。但从人类演化史来看,人类身高有一个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的曲线演化过程。6万年前,男性的平均身高大约为1.83米,此后,人类的身材逐渐变矮,到了1万年前的农业社会,男性平均身高可能只有1.63米。  这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可以找到证明,比如《三国演义》及《水浒》中的众多英雄豪杰,身高一般为八尺或者九尺等,也不过是1.6-1.7米。
期刊
学习动物的伪装术  你能从图2这张画作中看到什么?是一地落叶?还是有其他?这是美国画家艾博特?塞耶的一幅作品,在落叶之中藏匿着一条铜斑蛇,它的伪装使我们靠肉眼很難分辨。这幅作品被收录到塞耶的书作《动物王国的隐匿色》之中,这本书出版于1909年。书中展示了塞耶的许多画作,描绘动物非凡的伪装本领,许多动物伪装的效果可以被称为“惊艳”。这也是塞耶为之着谜的原因,以至于塞耶得出结论:动物的色彩有且仅有一个
期刊
2016年6月9日,每年一度的高考落下了帷幕。如今,全国的考生数量接近了1000万,而其中的700万能够最终进入大学,录取比例达到了70%。作为中国当今最重要的一门考试,高考是中国年轻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然而,在高考进行得轰轰烈烈的同时,一些地区的报名人数却出现了下降。比如,江苏省的考生比去年减少了3万多,辽宁省报考人数已经连续4年下降,而国内名牌高校最集中的北京市,今年只有6万人报名参
期刊
“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这条宣传定律往往被认为出自纳粹分子约瑟夫·戈培尔。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与“真相错觉”效应很类似。一个典型实验将揭示这一效应如何起作用: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研究人员用各种方式告诉志愿者“枣子是干的李子”或者“大西洋是地球最大的海洋”。其实志愿者知道这两句话都是错的,但在研究人员的反复引导下,他们渐渐相信,“枣子就是干的李子”或者“大西洋真是地球最大的海洋”。  實验室中所发
期刊
2010年,有一个新闻很吸引眼球,内容大概是在9000米高空,乘客误开应急舱门,机长发现飞机漏气后紧急返航。这样的新闻很吸引人,因为它反映了人们对于飞机安全的一个最大顾虑:在高空飞行中,飞机门会不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打开?  打开门没那么容易  在生活中,我们一般会觉得像门、窗户这样的地方是建筑物最薄弱的环节,遇到危险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加固门窗。这个想法确实很对,但飞机门可不是普通的门,它其实比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