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23个银杏雄株的叶片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单株间甲醇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及总黄酮、萜内酯、多糖、原花青素等功能性组分含量,分析了各单株间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了抗氧化功能较好的优良单株.结果 表明,银杏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及功能性成分含量在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抗氧化活性的变异系数变幅为13.5% ~ 37.04%、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变幅为9.3% ~ 15.63%,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银杏叶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O2-清除率、总还原
【机 构】
: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37;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江苏南京,2100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3个银杏雄株的叶片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单株间甲醇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及总黄酮、萜内酯、多糖、原花青素等功能性组分含量,分析了各单株间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了抗氧化功能较好的优良单株.结果 表明,银杏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及功能性成分含量在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抗氧化活性的变异系数变幅为13.5% ~ 37.04%、功能性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变幅为9.3% ~ 15.63%,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银杏叶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O2-清除率、总还原力与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中强度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70、0.62,说明总黄酮是银杏叶甲醇提取液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通过聚类分析将23个单株划分为4类,筛选出6#单株为抗氧化功能成分含量高且抗氧化活性强的类型.研究结果为高抗氧化银杏种质的评价与筛选提供了科学数据.
其他文献
由于限制性内切酶在重组表达时具有切割宿主DNA的细胞毒性,生产难度大,其供应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实验室前期通过广谱甲基化保护,初步实现了部分限制性内切酶的国产化,但工艺仍停留在低密度摇瓶培养水平,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研究以限制性内切酶PstⅠ为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了诱导温度、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补充碳源、pH值与诱导时机等多个发酵条件.结果 表明,在37℃下,开始发酵后6h,添加终浓度1.4 mmol/L IPTG进行诱导发酵8h,以甘油为补充碳源,控制发酵体系pH为8.0时PstⅠ的表达量最高,
随着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在得到协同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高职教育培养下的学生,依然存在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企业找不到匹配岗位的员工,毕业学生找不到匹配的岗位.基于此,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以高职有机化学为例,对其进行网络自选模块化的教学改革研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出专岗专培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高职有机化学的教学效率.
目的:探讨对门诊阴道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原则将本院门诊妇科2020年2月-2021年1月期间诊治的阴道炎患者80例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面情绪变化情况以及遵医依从性,明确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的依从性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7.5%VS82.5%),有
目的:针对神经内科脑出血病人在开展临床治疗操作的过程中使用激励护理模式,对其康复护理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研究时间区间在2019年4月到2020年7月间,以随机选取的方式选取该时间段内进入我院开展神经内科脑出血疾病治疗的6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人自身的意愿将其分成A组以及B组.为A组病人提供常规护理模式,为B组病人提供激励护理模式,对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多项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病患Barthe
目的:探讨互联网+远程血糖监控方法对监测患者血糖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份到2021年7月份我院收治互联网十远程血糖监控204例糖尿病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病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分析监测效果.结果:B组有效率(89%)高于A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干预后,对糖尿病知识的考核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互联网+远程血糖监控方法对于维持患者血糖达标有积极作用,值得应用.
为了揭示食品基质组分对疏水化多糖胶束形成的影响,研究了7种常见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半胱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对辛烯基琥珀酸燕麦β-葡聚糖酯(octenylsuccinated oat β-glucan,OSβG)胶束形成的影响及本质,从而拓宽OSβG胶束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该文测定不同pH(3、6、10)条件下7种氨基酸对OSβG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及其胶束粒径、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的作用,并研究了其中5种中性
为探究3次醒面工艺对鲜湿面咀嚼性、蒸煮特性和拉伸特性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3次醒面工艺进行优化.当3次醒面温度、时间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0℃、15.4 min和88%时,鲜湿面的咀嚼性达到最佳;与2次醒面相比,优化后3次醒面得到的鲜湿面的拉伸特性有显著提升(P<0.05),主要表现为最大拉伸阻力由22.42提高到39.34 g、延伸度由14.34提高到48.31 mm;鲜湿面的蒸煮品质显著提高(P<0.05),主要表现为最佳蒸煮时间由481缩短到425 s、蒸煮损失率由15.48%降低至11.93%、吸水率
以食品接触用304、316不锈钢为研究对象,探究不锈钢中Ni、Pb在20、40、70℃恒温条件,以及加热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特殊条件和组合工况3类常用食品加工条件下的迁移行为规律.实验采用全浸没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法监测重金属迁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不同工况条件对Pb迁移量变化趋势影响较小,不锈钢与食品模拟液接触后Pb立即少量迁出,后期迁移量几乎不随时间变化,最终迁移量维持在15 μg/L左右.不锈钢主要组成元素Ni迁移量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且316不锈钢中Ni迁移量高于304不锈
通过乳酸菌发酵对马铃薯全粉进行改性处理,以改善其应用性能,为马铃薯全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马铃薯全粉为原料,利用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并对发酵全粉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马铃薯颗粒形貌被破坏,表面出现了更多的裂纹和凹陷,发酵使马铃薯全粉结晶性提高,糊化温度升高,糊化焓增加,马铃薯全粉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下降,粒径减小,马铃薯全粉化学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经过植物乳杆菌发酵马铃薯全粉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改变,适度发酵的马铃薯全粉可以作为食品加工原料使用,有利于改善产品品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家具环境中的涂料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涂料的使用是否安全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因此,如何控制并减少涂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成了当下值得探讨的话题.鉴于人们对涂料安全问题的密切关注,对涂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