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阅读倡导者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从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是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在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确定阅读目标,自主开展阅读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教学方法:
一、巧设悬念,激起探究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根据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有意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我设置悬念:“同学们,在我国湖南,有个非常美丽、又非常迷人的地方。它有着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又有着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你们猜是什么地方?”接着出示课题“迷人的张家界”,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2)武陵源为什么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3)文章三、四、五自然段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4)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由于悬念的设置,学生立即对课文张家界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二、角色扮演,体验探究
学生阅读的文本,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分配了以下角色:环保局工作人员、博士生、高中学生、中学教师、卖盒饭的小商贩、游客、记者,根据角色的不同,征询各种意见,开展模拟调查活动,听取各种社会角色身边破坏环境行为的看法。表演中,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在逼真的角色扮演中读懂了
三、引导质疑,科学探究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领会新知识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学《世界地图是引出的发现》,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的世界地图的大致轮廓,并用彩色粉笔涂出了水和陆地,让学生观察陆地是如何漂起来的,引导学生质疑:“我们查字典知道‘漂移’是漂浮、移动的意思。我们从世界地图上可看出,地球主要由水和陆地构成,而且我们知道水能淹没陆地,那这个陆地是怎么漂的呢?”通过课文创设这一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主动阅读,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以读激情,引起探究
对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教师应多花点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激情,引起共鸣。《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感情充沛,运用了比较多的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式,来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在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又从言中挖掘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断,通过齐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等,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五、课外拓展,延续探究
要把学习的时空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读书、动手、动脑、实践、探究之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从而把阅读探究变成学生生活的第一乐趣。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为了让学生认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使学生能从鲁迅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我要求学生从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和故事,使课文教学重点得以深化、延续,更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以上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充分调动起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改变了原来那种近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教学方法:
一、巧设悬念,激起探究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根据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有意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我设置悬念:“同学们,在我国湖南,有个非常美丽、又非常迷人的地方。它有着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又有着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你们猜是什么地方?”接着出示课题“迷人的张家界”,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2)武陵源为什么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3)文章三、四、五自然段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4)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由于悬念的设置,学生立即对课文张家界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二、角色扮演,体验探究
学生阅读的文本,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分配了以下角色:环保局工作人员、博士生、高中学生、中学教师、卖盒饭的小商贩、游客、记者,根据角色的不同,征询各种意见,开展模拟调查活动,听取各种社会角色身边破坏环境行为的看法。表演中,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在逼真的角色扮演中读懂了
三、引导质疑,科学探究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领会新知识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学《世界地图是引出的发现》,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的世界地图的大致轮廓,并用彩色粉笔涂出了水和陆地,让学生观察陆地是如何漂起来的,引导学生质疑:“我们查字典知道‘漂移’是漂浮、移动的意思。我们从世界地图上可看出,地球主要由水和陆地构成,而且我们知道水能淹没陆地,那这个陆地是怎么漂的呢?”通过课文创设这一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主动阅读,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以读激情,引起探究
对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教师应多花点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激情,引起共鸣。《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感情充沛,运用了比较多的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式,来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在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又从言中挖掘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断,通过齐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等,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五、课外拓展,延续探究
要把学习的时空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读书、动手、动脑、实践、探究之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从而把阅读探究变成学生生活的第一乐趣。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为了让学生认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使学生能从鲁迅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我要求学生从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和故事,使课文教学重点得以深化、延续,更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以上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充分调动起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改变了原来那种近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