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夏,开车出行,我特意绕道唐山。那天是7月28日。
40多年前的这一天,我在农村插队。清晨,我从睡梦中惊醒。木头房架发出可怕的吱呀声,屋顶仿佛瞬间就要砸下来。我窜出屋外。天下着雨,大地在颤动,伴随着低沉的轰隆声,东边地平线上闪着光亮。起初我以为是打雷,后听人讲这是地震现象。那一年底,我开始了教师生涯。
之所以谈及这些,是因为我认为教师的生活经历、体验和感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没能连续在校学习,较早地步入社会,但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职业来说并非坏事。已往的任何经历甚至苦难,都可以成为人生的财富,都可能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我做教师的第一年,教的是初三物理,其中有一章是《热机》,主要介绍“190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至今我仍觉得这部分内容我讲得最精彩,做教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是由此而生的。我能如此,其实是得益于我在农村开过拖拉机的经历。当时我对这种柴油机上的每个零件的用途都十分清楚,所知道的远比课本上写的多。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都是我真正触摸过的,它们连接着我的生活经历。
教师只会教书本知识远远不够。教师要既能教书本知识,又能教生活知识,确切地说,是教来自于生活实践的体会和感悟。这些体会和感悟是教师的个性化知识,体现了教师存在的价值。有一次学生问我,您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您现在的教育思想有什么联系吗?我说当然有。半个世纪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我目睹了许多本不应发生的事情,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看到了人是如何愚昧、盲从、扭曲甚至癫狂的,所以我在教育生涯中,能够很快理解和彰显一些重要的价值,如理性、良知、博爱、责任、崇高、善良等,这些价值今天已经成为北京四中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元素。
教师缺少实践体验,有时教给学生的可能是虚假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很多年前,我跟随老教师去听课,听课内容是《安全用电》。年轻的授课教师对学生讲:“你回家如果发现电灯不亮了,那一定是保险丝断了……”于是,评课时,我听到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老教师问,“你亲手换过保险丝么?”年经教师摇摇头。“我猜到你没换过。其实,发现灯不亮,人最先想到的是现在是不是停电了?他要先看看别人家的灯亮不亮,可能还会跑到街上看看别的院子有没有灯亮,然后才回家来摘下灯泡看看灯丝断没断……他不会首先想到保险丝……”这段对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虽然那些知识已经过时,但它告诉我教师怎样才能教给学生真实而正确的知识。
今天有许多年轻教师缺少实践体验和生活感悟。他们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其主要知识都来自书本,缺少对社会的深入了解,缺少对其他行业的体验和理解。不少教师对如何解题更为精通,对书本之外甚至解题之外的知识所知甚少,这使得他们的课往往显得不真实、不丰满、不生动,总让人感觉他们的教学目标是指向考试,而不是指向生活。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那么教师有过发明创造的真实体验么?有过创业的经历么?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情,亲自做过的事情,教的才会更真实,做的才会更投入。我校有几位曾创业过或从事过其他行业的教师,他们对教育往往有着独到的理解。四川汶川地震后,北京四中接纳资助震区孩子来校读书,我亲自安排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每次看到他们,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自己经历的那次唐山大地震。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理解,“行”就是“做”,就是实践,就是要通过“行”或“做”來激活书本知识,完成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行万里路”会使人获得生活的感悟,“读万卷书”会使感悟更为深刻。优秀教师不仅是爱读书的人,还应该是善于积累生活经验和感悟,将经验和感悟变成资源,并不断挖掘和提升其生活意义的人。
(注:作者为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编辑 孙金鑫)
40多年前的这一天,我在农村插队。清晨,我从睡梦中惊醒。木头房架发出可怕的吱呀声,屋顶仿佛瞬间就要砸下来。我窜出屋外。天下着雨,大地在颤动,伴随着低沉的轰隆声,东边地平线上闪着光亮。起初我以为是打雷,后听人讲这是地震现象。那一年底,我开始了教师生涯。
之所以谈及这些,是因为我认为教师的生活经历、体验和感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没能连续在校学习,较早地步入社会,但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职业来说并非坏事。已往的任何经历甚至苦难,都可以成为人生的财富,都可能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我做教师的第一年,教的是初三物理,其中有一章是《热机》,主要介绍“190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至今我仍觉得这部分内容我讲得最精彩,做教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是由此而生的。我能如此,其实是得益于我在农村开过拖拉机的经历。当时我对这种柴油机上的每个零件的用途都十分清楚,所知道的远比课本上写的多。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都是我真正触摸过的,它们连接着我的生活经历。
教师只会教书本知识远远不够。教师要既能教书本知识,又能教生活知识,确切地说,是教来自于生活实践的体会和感悟。这些体会和感悟是教师的个性化知识,体现了教师存在的价值。有一次学生问我,您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您现在的教育思想有什么联系吗?我说当然有。半个世纪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我目睹了许多本不应发生的事情,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看到了人是如何愚昧、盲从、扭曲甚至癫狂的,所以我在教育生涯中,能够很快理解和彰显一些重要的价值,如理性、良知、博爱、责任、崇高、善良等,这些价值今天已经成为北京四中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元素。
教师缺少实践体验,有时教给学生的可能是虚假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很多年前,我跟随老教师去听课,听课内容是《安全用电》。年轻的授课教师对学生讲:“你回家如果发现电灯不亮了,那一定是保险丝断了……”于是,评课时,我听到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老教师问,“你亲手换过保险丝么?”年经教师摇摇头。“我猜到你没换过。其实,发现灯不亮,人最先想到的是现在是不是停电了?他要先看看别人家的灯亮不亮,可能还会跑到街上看看别的院子有没有灯亮,然后才回家来摘下灯泡看看灯丝断没断……他不会首先想到保险丝……”这段对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虽然那些知识已经过时,但它告诉我教师怎样才能教给学生真实而正确的知识。
今天有许多年轻教师缺少实践体验和生活感悟。他们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其主要知识都来自书本,缺少对社会的深入了解,缺少对其他行业的体验和理解。不少教师对如何解题更为精通,对书本之外甚至解题之外的知识所知甚少,这使得他们的课往往显得不真实、不丰满、不生动,总让人感觉他们的教学目标是指向考试,而不是指向生活。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那么教师有过发明创造的真实体验么?有过创业的经历么?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情,亲自做过的事情,教的才会更真实,做的才会更投入。我校有几位曾创业过或从事过其他行业的教师,他们对教育往往有着独到的理解。四川汶川地震后,北京四中接纳资助震区孩子来校读书,我亲自安排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每次看到他们,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自己经历的那次唐山大地震。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理解,“行”就是“做”,就是实践,就是要通过“行”或“做”來激活书本知识,完成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行万里路”会使人获得生活的感悟,“读万卷书”会使感悟更为深刻。优秀教师不仅是爱读书的人,还应该是善于积累生活经验和感悟,将经验和感悟变成资源,并不断挖掘和提升其生活意义的人。
(注:作者为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