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授受式学习的状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本文就建构主义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方面作了全面论述。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际,由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符合人们个性化以及创新性要求的教学原理和策略,奠定了学校教育的强大实践基础。所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颇有探讨意义的。
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还往往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用权威压服学生。这种不提供实际情境,无视学生个体感悟和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生难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消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以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只会将知识拿来简单套用,而不会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这说明,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不是简单“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处于某个情境中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由于个性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如果以建构主义为基本理念,课堂上教师能提供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特殊的学习过程,定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节课都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此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比任何时候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现成的,可是知识的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知之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在阅读中伴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并从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变换形式的写作体验,建构自己有创意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增加主观性知识,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落脚点。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这样学生学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沿着概念框架攀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春》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们经过认真熟读背诵探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认为用六幅图画描绘春景,六幅图画既是一幅幅独立的春色图,连接起来,由远而近,由淡而浓,又构成了万紫千红的巨幅画卷;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从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写了春天的全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从冬天写到春天,从早晨写到晚上,从天晴写到下雨,从城里写到乡下,从老人写到小孩,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味觉、触觉、听觉等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虽然建构的角度不同,得出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即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协商,使原来确定的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不一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春》这节课,该教师布置了如下课题:学习课文观察方法,指导自己作文。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观察首先要细致入微,课文中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写花“像火”,“像雪”,“像霞”,不经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不行;其次,观察要有重点,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形形色色,春天万物萌动,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观察要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重点;最后,观察还要把握事物的特点,驰骋联想和想象,才能使观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深厚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能否真正激活语文教学,以及激活后的语文教学的形态与功能如何,将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才,杨程基.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9).
[2]杨丽茹.基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情境型语文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2).
[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
[4]谢应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体系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5]袁利芬.新语文课程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际,由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符合人们个性化以及创新性要求的教学原理和策略,奠定了学校教育的强大实践基础。所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颇有探讨意义的。
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还往往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用权威压服学生。这种不提供实际情境,无视学生个体感悟和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生难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消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以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只会将知识拿来简单套用,而不会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这说明,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不是简单“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处于某个情境中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由于个性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如果以建构主义为基本理念,课堂上教师能提供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特殊的学习过程,定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节课都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此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比任何时候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现成的,可是知识的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知之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在阅读中伴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并从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变换形式的写作体验,建构自己有创意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增加主观性知识,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落脚点。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这样学生学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沿着概念框架攀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春》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们经过认真熟读背诵探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认为用六幅图画描绘春景,六幅图画既是一幅幅独立的春色图,连接起来,由远而近,由淡而浓,又构成了万紫千红的巨幅画卷;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从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写了春天的全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从冬天写到春天,从早晨写到晚上,从天晴写到下雨,从城里写到乡下,从老人写到小孩,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味觉、触觉、听觉等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虽然建构的角度不同,得出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即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协商,使原来确定的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不一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春》这节课,该教师布置了如下课题:学习课文观察方法,指导自己作文。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观察首先要细致入微,课文中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写花“像火”,“像雪”,“像霞”,不经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不行;其次,观察要有重点,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形形色色,春天万物萌动,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观察要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重点;最后,观察还要把握事物的特点,驰骋联想和想象,才能使观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深厚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能否真正激活语文教学,以及激活后的语文教学的形态与功能如何,将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才,杨程基.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9).
[2]杨丽茹.基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情境型语文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2).
[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
[4]谢应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体系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5]袁利芬.新语文课程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