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3-069-02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陈腐模式,导致教师整天忙于备、教、批、辅,费时费力,效果难料;学生则机械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不高,能力欠佳。可喜的是,近十年来,新课程实施彻底地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凸现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三大特点,使“学会学习”成为通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得以实现的目标。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立足课堂,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地、自发地按自己的计划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它是由多种心理参与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以主动性、独立性为核心。其能力结构一般包括主动阅读能力、独立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有学习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最经济地、最快捷地获得这种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互动的最佳场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课堂来实施。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并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研究过程,激发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促进他们潜能的开发,促进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在借鉴他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模式解读:
1.定向自读
“定向自读”的“定向”就是目标的设置定位,“教学目标是所预期的学生的行为变化”。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便有一个预期达到的效果,师生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教学因此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因此开辟了一条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节行为标准和强化学习意志的途径。有时可将目标问题化,即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问题之中,创设问题情景,这样既防止了目标的空洞和抽象,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处于问题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动态过程中。
2.质疑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质疑讨论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这主要由学生的基础、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这就是要求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当然,质疑讨论的过程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完成。运用集体智慧解决疑难问题,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与同桌、同伴、班集体或向老师进行多向交流,启迪思维。此刻,学生们相互竞争,发现问题,交流信息,思维相互共振,对知识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内摄效应,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因此,我们觉得处理好该环节是极其关键的,重在学生质疑讨论,贵在教师的调控导引,教师在这里切忌越俎代庖,生怕学生学不会而过多地以讲代学,这就违背了研究的初衷,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学生的引路人,关键要发挥“点拨”教学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反馈迁移
在初步肯定学生达标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评价开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以增强知识的生成力。然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原则,并通过训练,即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运用延伸,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然后再次通过师生交流而获得反馈信息,使目标内化。这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教学成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范式(此范式可根据不同课型设计相应的变式):
在操作这一范式或变式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挖掘潜能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品尝成功的乐趣,逐步克服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将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使语文学习的兴趣、效率、能力得以提高。
研究以学生自觉性、感悟性学语文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用自学指导代替“满堂灌”,变传授知识为学法指导,由此逐步形成学生会读、会写、会评、会思的“学会学习”的目标。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设想通过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培养学习能力。
(1)讲座式。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讲授有关语文学习方法。讲座的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而定,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用实例说明问题。讲座的好处是能比较系统、集中地解决一些学法问题。
(2)演绎式。教师先讲授有关学习方法,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作示范,让学生具体了解这种方法及其运用,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独立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学,指向明确,便于掌握,
(3)归纳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某种学法,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后,师生共同归纳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具体运用这种学法。这样由实践到
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符合认知规律,学生会倍感亲切。
(4)引导式。教师只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或适当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自己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教师是否能“引导”
得法则是关键。
(5)综合式。即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演绎式”与“归纳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学法指导。运用这种方式比较复杂,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6)连带式。有些学法之间有联系,在教新的学法之前或之中,或之后,连带温习一下已学过的学法,以便更好地学习掌握新的学法,完成学习任务。如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听与说的方法、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其间或多或少的有些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联系进行学法指导,达到融会贯通、温故知新的目的。
(7)诊治式。针对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用科学方法加以矫正。例如,学生学习语文没有预习的习惯,教师除了讲有关预习的重要性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讲授预习的方法,并且利用早自习或上课的时间,要求学生按有关方法预习课文。当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后,再把预习放到课外。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强,收效明显。
(8)交流式。可就某个专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受益。
(9)征答式。学生在学习心理、方法上往往存在疑虑、困惑,教师可通过征求意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10)活动式。开设语文活动课,把有关学法贯穿于活动过程之中,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高品位的思维品质
研究自学指导策略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内在实质,就在于学会思考。思考的质量就体现在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五个方面。
(1)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在一般人们思维层次的基础上深入下去,以探求问题的本质,求得对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2)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在学生顺向思维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以求得对问题的及时、周全的解决。
(3)思维的独创性。就是让学生独自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另辟蹊径,具有实践及理论的创新性。
(4)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对学习的内容(书本、自然、社会、教师的传授等)不轻信、不盲从,通过学习者自己的思维辨析去领会、去评判,具有思想和观点的独特性,具有思想上的唯物辩证法的高度。
(5)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对事对物以及对抽象的问题,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分析、辨别、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决策。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陈腐模式,导致教师整天忙于备、教、批、辅,费时费力,效果难料;学生则机械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不高,能力欠佳。可喜的是,近十年来,新课程实施彻底地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凸现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三大特点,使“学会学习”成为通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得以实现的目标。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立足课堂,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地、自发地按自己的计划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它是由多种心理参与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以主动性、独立性为核心。其能力结构一般包括主动阅读能力、独立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有学习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最经济地、最快捷地获得这种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互动的最佳场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课堂来实施。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并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研究过程,激发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促进他们潜能的开发,促进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在借鉴他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模式解读:
1.定向自读
“定向自读”的“定向”就是目标的设置定位,“教学目标是所预期的学生的行为变化”。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便有一个预期达到的效果,师生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教学因此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因此开辟了一条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节行为标准和强化学习意志的途径。有时可将目标问题化,即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问题之中,创设问题情景,这样既防止了目标的空洞和抽象,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处于问题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动态过程中。
2.质疑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质疑讨论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这主要由学生的基础、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这就是要求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当然,质疑讨论的过程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完成。运用集体智慧解决疑难问题,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与同桌、同伴、班集体或向老师进行多向交流,启迪思维。此刻,学生们相互竞争,发现问题,交流信息,思维相互共振,对知识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内摄效应,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因此,我们觉得处理好该环节是极其关键的,重在学生质疑讨论,贵在教师的调控导引,教师在这里切忌越俎代庖,生怕学生学不会而过多地以讲代学,这就违背了研究的初衷,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学生的引路人,关键要发挥“点拨”教学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反馈迁移
在初步肯定学生达标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评价开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以增强知识的生成力。然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原则,并通过训练,即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运用延伸,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然后再次通过师生交流而获得反馈信息,使目标内化。这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教学成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范式(此范式可根据不同课型设计相应的变式):
在操作这一范式或变式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挖掘潜能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品尝成功的乐趣,逐步克服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将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使语文学习的兴趣、效率、能力得以提高。
研究以学生自觉性、感悟性学语文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用自学指导代替“满堂灌”,变传授知识为学法指导,由此逐步形成学生会读、会写、会评、会思的“学会学习”的目标。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设想通过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培养学习能力。
(1)讲座式。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讲授有关语文学习方法。讲座的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而定,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用实例说明问题。讲座的好处是能比较系统、集中地解决一些学法问题。
(2)演绎式。教师先讲授有关学习方法,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作示范,让学生具体了解这种方法及其运用,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独立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学,指向明确,便于掌握,
(3)归纳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某种学法,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后,师生共同归纳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具体运用这种学法。这样由实践到
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符合认知规律,学生会倍感亲切。
(4)引导式。教师只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或适当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自己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教师是否能“引导”
得法则是关键。
(5)综合式。即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演绎式”与“归纳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学法指导。运用这种方式比较复杂,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6)连带式。有些学法之间有联系,在教新的学法之前或之中,或之后,连带温习一下已学过的学法,以便更好地学习掌握新的学法,完成学习任务。如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听与说的方法、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其间或多或少的有些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联系进行学法指导,达到融会贯通、温故知新的目的。
(7)诊治式。针对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用科学方法加以矫正。例如,学生学习语文没有预习的习惯,教师除了讲有关预习的重要性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讲授预习的方法,并且利用早自习或上课的时间,要求学生按有关方法预习课文。当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后,再把预习放到课外。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强,收效明显。
(8)交流式。可就某个专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受益。
(9)征答式。学生在学习心理、方法上往往存在疑虑、困惑,教师可通过征求意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10)活动式。开设语文活动课,把有关学法贯穿于活动过程之中,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高品位的思维品质
研究自学指导策略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内在实质,就在于学会思考。思考的质量就体现在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五个方面。
(1)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在一般人们思维层次的基础上深入下去,以探求问题的本质,求得对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2)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在学生顺向思维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以求得对问题的及时、周全的解决。
(3)思维的独创性。就是让学生独自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另辟蹊径,具有实践及理论的创新性。
(4)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对学习的内容(书本、自然、社会、教师的传授等)不轻信、不盲从,通过学习者自己的思维辨析去领会、去评判,具有思想和观点的独特性,具有思想上的唯物辩证法的高度。
(5)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对事对物以及对抽象的问题,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分析、辨别、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