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医疗设备远程监控进行调查分析,医院对患者进行长时间时事生理参数监控一直是重要工作之一,而传统的医疗监护方式大多使用固定的医疗监护仪,这种监护方式占用了紧缺的医疗资源.同时监护设备的有线束缚给患者带来很大不便,采用硬线连接的有线医疗监护系统网络不仅在布线过程中非常繁琐,而且线路容易老化或遭到磨损、腐蚀等。
关键词:ZigBee;醫疗监控;无线通信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8)06-138-02
引言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优势。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在现代医学交流中发展起来。当前我国各大医院的医疗监控系统大多数都是有线的,而且这些有线的医疗监控设备,线路复杂,用起来也不方便,绝大多数监控设备只能固定在某一地方使用。这就可能导致医院的医疗监控设备使用效率低,而且价格昂贵。因此,对于这种复杂的有线医疗监控系统存在的缺陷,我们可以使用无线医疗监控代替有线医疗监控,从而提高使用率。所以基于ZigBee无线医疗监控系统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我国远程医疗监控现状
我国的远程医疗自1986年,广州远洋航远公司医院为解决其海上船员的急症治疗而开展的电报越洋会诊[1]算起,已经发展了近30年。
我国在远程医疗监控这方面起步较晚,而国外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程。同时我国医疗分布全国各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各有高低,而且底层医生的医护水平不足,我国患者症状多样复杂,又急病乱投医,恶性循环。所以支持远程医疗监控发展对我国的医疗水平有很大的好处。这种种原因,都能够影响市场对远程医疗监控设备的需求增大。
远程医疗监控的兴起,对于传统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冲击,这也就助长了本来就激烈竞争的医疗服务业。医疗行业的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是一次发展快速的物联网医疗行业。最后,对于科研也会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发展。
远程医疗也会推动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医生们可以通过通讯设备(电话、视频、电子邮件)来与病人们保持交流与检查。同时医生们相互之间可以用这些设备进行患者们症状的交谈,以便对慢性疾病患者或者重大病情及时做出相关医疗措施。除此之外,患者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新设备将自己的体温、脉搏、心跳、血压等主要数据传送给医生,便于他们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相应治疗,减少突然发病的风险。
海内外远程医疗监控现状
美国是最开始运用远程医疗的国家,并且已经进入到应用层面上,在医疗上也取得良好的效果。2004年,布什总统提出了美国医疗IT建设的十年规划,奥巴马的医改方案进一步刺激了远程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4]。在行业政策方面,美国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健康行业的发展,美国颁布了《卫生信息传输标准》、《健康保险可携带性与责任法案》,及各类医疗请求的处理方式数字化,保护患者隐私等法律法规[5]。
日本在2013年提出的最新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医疗健康信息技术作为重点领域。2014年上半年,国外科技巨头苹果、三星和谷歌相继推出了智能健康平台, 比如苹果于2014年6月2日召开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一款新的移动应用平台,可以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健康数据,该移动平台被命名为“Healthkit”。 但是“Healthkit”更多关注的是一个健康的管理平台,而对生物体征探测没有进行更多的研究,尤其是在当今复杂的医学发展的环境下,它还是未能提供一个能够实施的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
要实现高效、低耗、便捷的医疗监控,我们需采用更好的无线通信设备,目前我国大多通过有线、蓝牙通信,有很大的局限性,高消耗,不能远距离传输数据。所以我国正在发展ZigBee技术,未来将更多使用zigbee无线通信。
目前我国远程医疗监控的痛点
1. 目前我国的医疗监控设备多为有线通信、而且是短距离监控,只能固定在某一地方使用,大大减少了使用范围。
2.而当前的远程监控视频只能解决在医院有存档的病史,对于很多新的病人资料不能快速获得。
3.病人通过打电话、发邮件或视频来咨询医生有关的医疗问题而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医院对于这些情况都无法报销费用,这就导致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发展不起来。
4.对于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的不能规范使用,而导致所产生的医生与病人关系出现误诊、这些错误都无法补偿。
5.对于朝九晚五的正规医院医生来说,并不想下班后还被人打扰,没有私人空间,所以应该解决这一问题。
6.负责远程医疗监控的医生如果不能够用心对待患者,也可能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甚至一些医疗机构可能缺少相关的营业执照,要是出现误诊,就没有相关机构为他们保证身心安全。
我国远程医疗监控的前景
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发展最快的一年,在未来20年有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空间,同时互联网医疗将重构健康管理、就医方式、就医体验、购药方式及医患生态五大方面。互联网医疗中国会指出2015年仍将面临行业机遇、创业机遇、创新机遇三大机遇及配套政策、标准缺失、信息孤岛现象三项挑战。 目前,我国也开始加大对远程医疗服务业的支持,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4月12日的国务院会议上,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缓解看病就医难题,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这一措施的实现,首先我们要支持高速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专线保障远程医疗需要。2018年9月14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该文件重点包括《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发挥远程医疗服务积极作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最后我想说的是,未来对于远程医疗监控服务提供者来说,是一个更加专业化的过程。早期的视频技术和文件传输的技术门槛比较低,市场从业者也很多。但一旦深入到对病人病情的追踪和健康管理,对从业者的要求变高,专业性增加,还涉及到产品的临床测试等问题,进入门槛明显会变高,一旦市场接受,爆发增长的潜力很大。所以发展ZigBee远程医疗无线通信未来可期。
我国远程医疗监控的意义
(1)解决了偏远地区的广大群众看病难的各种问题,也为人们生活的健康保驾护航。有效地节约了卫生资源和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同时,远程医疗系统可以使病人不出远门就可以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服务,一方面病人无须旅途奔波,另一方面病情可以得到及时的诊治。节约了医生和病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从而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真正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2)可以给各地的医生提供交流平台,让更多有高水平的医学专家为更多病人提供服务。当然远程医疗的实施可以使病人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环境,方便病人全身心投入治疗。
(3)推动相关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更多互联网方面的技术投入其中,解决以前单一的治疗模式,同时也推动了科研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保健行业的更多发展。
(4)通过ZigBee无线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以前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使用和线路复杂的临床监控设备。也为医院降低了设备的成本,轻便、小巧的无线设备更能迎合病人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凌.远洋货轮船员急症电报会诊260例病种分析[J].中华医学航海杂志. 1996,3(3): 226-228
[4]王洪春,王东亚.国外农村远程医疗服务技术发展趋势与借鉴經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81-82.
[5]朱慧颖.美国,如何跨入医疗的数字时代[].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4(18> :79-82.
关键词:ZigBee;醫疗监控;无线通信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8)06-138-02
引言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优势。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在现代医学交流中发展起来。当前我国各大医院的医疗监控系统大多数都是有线的,而且这些有线的医疗监控设备,线路复杂,用起来也不方便,绝大多数监控设备只能固定在某一地方使用。这就可能导致医院的医疗监控设备使用效率低,而且价格昂贵。因此,对于这种复杂的有线医疗监控系统存在的缺陷,我们可以使用无线医疗监控代替有线医疗监控,从而提高使用率。所以基于ZigBee无线医疗监控系统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我国远程医疗监控现状
我国的远程医疗自1986年,广州远洋航远公司医院为解决其海上船员的急症治疗而开展的电报越洋会诊[1]算起,已经发展了近30年。
我国在远程医疗监控这方面起步较晚,而国外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程。同时我国医疗分布全国各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各有高低,而且底层医生的医护水平不足,我国患者症状多样复杂,又急病乱投医,恶性循环。所以支持远程医疗监控发展对我国的医疗水平有很大的好处。这种种原因,都能够影响市场对远程医疗监控设备的需求增大。
远程医疗监控的兴起,对于传统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冲击,这也就助长了本来就激烈竞争的医疗服务业。医疗行业的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是一次发展快速的物联网医疗行业。最后,对于科研也会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发展。
远程医疗也会推动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医生们可以通过通讯设备(电话、视频、电子邮件)来与病人们保持交流与检查。同时医生们相互之间可以用这些设备进行患者们症状的交谈,以便对慢性疾病患者或者重大病情及时做出相关医疗措施。除此之外,患者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新设备将自己的体温、脉搏、心跳、血压等主要数据传送给医生,便于他们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相应治疗,减少突然发病的风险。
海内外远程医疗监控现状
美国是最开始运用远程医疗的国家,并且已经进入到应用层面上,在医疗上也取得良好的效果。2004年,布什总统提出了美国医疗IT建设的十年规划,奥巴马的医改方案进一步刺激了远程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4]。在行业政策方面,美国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健康行业的发展,美国颁布了《卫生信息传输标准》、《健康保险可携带性与责任法案》,及各类医疗请求的处理方式数字化,保护患者隐私等法律法规[5]。
日本在2013年提出的最新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医疗健康信息技术作为重点领域。2014年上半年,国外科技巨头苹果、三星和谷歌相继推出了智能健康平台, 比如苹果于2014年6月2日召开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一款新的移动应用平台,可以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健康数据,该移动平台被命名为“Healthkit”。 但是“Healthkit”更多关注的是一个健康的管理平台,而对生物体征探测没有进行更多的研究,尤其是在当今复杂的医学发展的环境下,它还是未能提供一个能够实施的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
要实现高效、低耗、便捷的医疗监控,我们需采用更好的无线通信设备,目前我国大多通过有线、蓝牙通信,有很大的局限性,高消耗,不能远距离传输数据。所以我国正在发展ZigBee技术,未来将更多使用zigbee无线通信。
目前我国远程医疗监控的痛点
1. 目前我国的医疗监控设备多为有线通信、而且是短距离监控,只能固定在某一地方使用,大大减少了使用范围。
2.而当前的远程监控视频只能解决在医院有存档的病史,对于很多新的病人资料不能快速获得。
3.病人通过打电话、发邮件或视频来咨询医生有关的医疗问题而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医院对于这些情况都无法报销费用,这就导致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发展不起来。
4.对于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的不能规范使用,而导致所产生的医生与病人关系出现误诊、这些错误都无法补偿。
5.对于朝九晚五的正规医院医生来说,并不想下班后还被人打扰,没有私人空间,所以应该解决这一问题。
6.负责远程医疗监控的医生如果不能够用心对待患者,也可能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甚至一些医疗机构可能缺少相关的营业执照,要是出现误诊,就没有相关机构为他们保证身心安全。
我国远程医疗监控的前景
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发展最快的一年,在未来20年有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空间,同时互联网医疗将重构健康管理、就医方式、就医体验、购药方式及医患生态五大方面。互联网医疗中国会指出2015年仍将面临行业机遇、创业机遇、创新机遇三大机遇及配套政策、标准缺失、信息孤岛现象三项挑战。 目前,我国也开始加大对远程医疗服务业的支持,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4月12日的国务院会议上,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缓解看病就医难题,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这一措施的实现,首先我们要支持高速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专线保障远程医疗需要。2018年9月14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该文件重点包括《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发挥远程医疗服务积极作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最后我想说的是,未来对于远程医疗监控服务提供者来说,是一个更加专业化的过程。早期的视频技术和文件传输的技术门槛比较低,市场从业者也很多。但一旦深入到对病人病情的追踪和健康管理,对从业者的要求变高,专业性增加,还涉及到产品的临床测试等问题,进入门槛明显会变高,一旦市场接受,爆发增长的潜力很大。所以发展ZigBee远程医疗无线通信未来可期。
我国远程医疗监控的意义
(1)解决了偏远地区的广大群众看病难的各种问题,也为人们生活的健康保驾护航。有效地节约了卫生资源和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同时,远程医疗系统可以使病人不出远门就可以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服务,一方面病人无须旅途奔波,另一方面病情可以得到及时的诊治。节约了医生和病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从而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真正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2)可以给各地的医生提供交流平台,让更多有高水平的医学专家为更多病人提供服务。当然远程医疗的实施可以使病人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环境,方便病人全身心投入治疗。
(3)推动相关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更多互联网方面的技术投入其中,解决以前单一的治疗模式,同时也推动了科研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保健行业的更多发展。
(4)通过ZigBee无线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以前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使用和线路复杂的临床监控设备。也为医院降低了设备的成本,轻便、小巧的无线设备更能迎合病人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凌.远洋货轮船员急症电报会诊260例病种分析[J].中华医学航海杂志. 1996,3(3): 226-228
[4]王洪春,王东亚.国外农村远程医疗服务技术发展趋势与借鉴經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81-82.
[5]朱慧颖.美国,如何跨入医疗的数字时代[].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4(18>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