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和现状】
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大致可用“苦、累、差、慢”四个字来形容,即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效果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颇为复杂,主要是对新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要求的误解。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其具体要求是“落实常见的150个文言文实词和18个文言文虚词,分辨常见的文言文词法和句法”,这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很多教师就把“读懂”理解成了字字不肯放过,句句务求落实,通篇古文今译,并理所当然地将之看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贯要求。
更重要的是,较长时间以来,文言文教学关注的是“言”的层面,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只有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这种状况七年前钱梦龙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重“言”轻“文”的文言文教学忽视了文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蕴涵着作者思想和情思的文章,而只把它看成是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因此就更无从发现其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了。
【建议与策略】
1.把握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与它一脉相承,但它毕竟是过去使用的一种比较深奥难懂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些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
(1)古汉语常用实词的用法与特点。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
(2)常用虚词的用法和特点。
(3)固定格式和特殊句式。
(4)断句、标点和翻译的原则、方法以及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等。
2.学习文言文还要理解诗文内容,把握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初中阶段选入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古诗文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树立起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3.要学好文言文,就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名篇。课标要求学生背诵2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教学反思】
“文”和“言”是一对矛盾,更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
离开“言”,文章无法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做到“言”和“文”的兼顾。只讲字词句式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只讲文章内涵和思想感情,又太务虚,学生仿佛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多讲点字词句式,教师心里会不踏实,学生也会感到不放心。课堂上,教师生怕漏掉一个字,学生生怕漏掉一个词。这种陷于细枝末节和斤斤计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文章本身的整体美,把古文课上成了古代汉语语法课。文言文终归还是一篇文章,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组合来读。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在立足“言”的基础上,更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的整体中去把握。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1.有所讲有所不讲
并不是所有的文言知识都要讲。因为学生对于一篇课文中的文言词句并非都不能理解,部分字词他们可以参照注释解决。而且学生的文言知识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文言字词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同一个字词在之前出现过,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进行归纳整理,而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后才能掌握的字词其实只占少数,课堂上只讲这些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
2.不求甚解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不求甚解有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独观其大略就是一种高明之举。有时计较于具体的字词,反而妨碍了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文言文教学不一定非得按照一个模式,先扫除语言障碍再分析文章内容,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结合上下句的关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逐一解决字词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开始逐段翻译句子,学生一听又是老一套,便提不起学习兴趣了。
3.具体文言文具体对待
对于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疏通文义上;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点,对“文”与“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 刘宇帆)
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大致可用“苦、累、差、慢”四个字来形容,即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效果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颇为复杂,主要是对新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要求的误解。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其具体要求是“落实常见的150个文言文实词和18个文言文虚词,分辨常见的文言文词法和句法”,这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很多教师就把“读懂”理解成了字字不肯放过,句句务求落实,通篇古文今译,并理所当然地将之看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贯要求。
更重要的是,较长时间以来,文言文教学关注的是“言”的层面,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只有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这种状况七年前钱梦龙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重“言”轻“文”的文言文教学忽视了文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蕴涵着作者思想和情思的文章,而只把它看成是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因此就更无从发现其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了。
【建议与策略】
1.把握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与它一脉相承,但它毕竟是过去使用的一种比较深奥难懂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些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
(1)古汉语常用实词的用法与特点。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
(2)常用虚词的用法和特点。
(3)固定格式和特殊句式。
(4)断句、标点和翻译的原则、方法以及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等。
2.学习文言文还要理解诗文内容,把握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初中阶段选入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古诗文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树立起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3.要学好文言文,就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名篇。课标要求学生背诵2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教学反思】
“文”和“言”是一对矛盾,更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
离开“言”,文章无法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做到“言”和“文”的兼顾。只讲字词句式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只讲文章内涵和思想感情,又太务虚,学生仿佛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多讲点字词句式,教师心里会不踏实,学生也会感到不放心。课堂上,教师生怕漏掉一个字,学生生怕漏掉一个词。这种陷于细枝末节和斤斤计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文章本身的整体美,把古文课上成了古代汉语语法课。文言文终归还是一篇文章,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组合来读。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在立足“言”的基础上,更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的整体中去把握。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1.有所讲有所不讲
并不是所有的文言知识都要讲。因为学生对于一篇课文中的文言词句并非都不能理解,部分字词他们可以参照注释解决。而且学生的文言知识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文言字词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同一个字词在之前出现过,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进行归纳整理,而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后才能掌握的字词其实只占少数,课堂上只讲这些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
2.不求甚解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不求甚解有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独观其大略就是一种高明之举。有时计较于具体的字词,反而妨碍了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文言文教学不一定非得按照一个模式,先扫除语言障碍再分析文章内容,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结合上下句的关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逐一解决字词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开始逐段翻译句子,学生一听又是老一套,便提不起学习兴趣了。
3.具体文言文具体对待
对于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疏通文义上;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点,对“文”与“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