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公众交往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rtless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众交往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公共交往的媒介,其形态特征及属性等因素对于增加邻里交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城市居民户外公众交往空间匮乏、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等问题,以漳州市景山公园规划设计为例,从公园整体使用空间布局、园内活动组织、单体空间形态、地域文化共鸣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公众交往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园在改善公众交往方面提供相关思路和对策。公众之间的交往莫过于从自己的邻里、同事等社会联系发展而来,在某种交往活动产生的同时,也伴随、衍生出其他类型的交往活动,体现了交往活动的连锁性。空间环境与交往行为之间是互相渗透、关联的关系,两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空间环境对人的交往行为具有引导及促进作用,而人的交往行为又会对环境产生反作用力。通过改善公园的空间形态和活动内容等,可以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户外交流。
  关键词: 城市公园;公众交往;空间布局;地域文化;规划设计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2049
  古语云:“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交往,是促进社会和人全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公众之间的交往莫过于从自己的邻居、同事等人际关系发展而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1]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住区模式由计划经济下的“单位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现代集合式住区,小区建设趋向封闭性,这使得邻里的交往逐渐缺失。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际间的交流障碍,越来越冷漠的城市生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思。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试图通过改变居住区的形态布局和住区环境管理等手段促进人际间的交流;社会学家从社会经济和阶层的异化角度探讨了人群交往分异的原因和对策;行为学家也在通过描绘行为、认知地图来探求人们之间的交往。
  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下,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积极拓展公共参与、公众交往,这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城市公园的空间形态和活动内容,探索促进人与人之间户外交流的策略,以推动城市生活更加和谐。
  一、城市公园与公众交往
  (一)城市公众交往需求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城市居民的公众交往活动日益呈现范围增大的趋势,但强度却不断减弱,[2]公众交往的孤立性和阶层性日益增强。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居民每月大约可认识1个新朋友,这与理想的3人有较大差距,居民的交往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各种交往方式中,娱乐活动是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主要方式,其比例约占4%;除16.6%的人并不想认识新朋友以外,大部分城市居民表现出对人际交往的渴望。[3]
  (二)城市公园中的公众交往空间及行为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交往活动的载体,在增强城市居民交往强度、促进人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园为城市中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提供了开放共享的活动场所,其自身的空间设置、项目类型对人际关系产生了直接影响。通过儿童活动场所、文娱活动空间以及服务管理设施的设置,联系儿童、青年和老人等不同群体,深化居民之间的交往。人们在城市公園中既可以和三两好友闲谈、静坐,又可以和其他居民共同开展集体活动。设计联合群众,通过行为触发行为,使交往在人群中展开。
  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促进公众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促进公众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园是城市水泥森林中一处富有诗性的空间,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紧密。现有的城市公园虽然满足了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求,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却略显不足:(1)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师过度追求景观物质环境的质量,却忽视了公园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过于追求景观构图,注重视觉设计,却忽略了公园的社会和人文属性,富有“人性化”、受居民欢迎的开放空间的数量较少;(2)部分城市公园公共交往空间承载的功能、服务对象比较单一,不利于多年龄、多职业的人群交往;(3)传统的交往空间功能逐渐退化,城市公园作为民众的集会游玩之所,与周边居民联系较差。
  (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促进公众交往方面的对策
  1. 以空间为基础,营造和谐场所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紧凑布局易产生多样的交往空间,而分散的空间则容易打散人群的交往。阴角空间能创造出幽闭、利于交谈的空间氛围,而阳角空间则利于人群的疏散和流动。此外,开放空间要着重增强其边界功能以促使人们从边界向开敞空间中心移动,半开放空间应体现其过渡性以满足人们渴望与别人交流又期望私密的双重心理[4],私密空间则应满足人们不愿被打扰而又喜欢看人的特殊心理要求。对于单一空间,应注意不同交往空间的方向性,以具有吸引力的景观活动空间搭建人们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单一的线性空间不具有特定的空间指向,容易使人觉得乏味,若在空间近端布置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则会成为吸引人群的聚焦点。
  2. 以需求为前提,体现人性设计
  交往,体现了人的社会学属性,是促进社会和人全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依据“马斯洛需求”的标准,它是人们在满足底层生存基础上的更高需求。依据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交往是借助语言等媒介的互动,人们多以语言符号作为基础工具开展交往活动。交往活动具有连锁性,因主体的不同,其活动内容也呈现多样化。设计应将各阶层不同职业使用者的社会习惯纳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打破人际交往的隔离,融合居民的社交,创造多样的公共文化。依据不同的年龄组成打造不同的需求组团[4],将不同需求的人聚集一起,以激发人们的交往行为。
  3. 以活动为动力,丰富交往内容
  “人往人处走”,活动可以起到激发带动作用。在人群活动处,更易引发人们的进一步交往,并衍生出其他的活动。简单的活动如打篮球、滑板就会引起其他人的围观,从而产生交往行为。利用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启发吸引人群,增加相应的公共设施,并结合铺装、竖向设计等手段强化交往活动,可将空间变得更加富有生气。   4. 以文化为载体,烘托地域精神
  城市居民交往的内聚力主要包括邻里感和社区感。研究发现社区归属感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社区感的缺失是导致人际淡漠的主要原因。[5]组织居民参加营造社区文化、创造社区精神的活动,可以逐步联系松散的居民关系。社会学家还发现,社会交往空间的产生源自文化内涵。交往空间应强化人的场所感,迎合不同文化的情感诉求,将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大家共同的情感认知,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
  三、激发公众交往理念下的景山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一)场地现状
  景山公园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南侧,北邻区行政服务中心,西接龙文北路,南临福昆线,东为景山路,中部有漳华路隧道从山体穿过。域内山体海拔约60 m,为市区内的制高点。周边多为居住用地,规划面积约22.45 hm2。公园基地现状主要包括山体绿地、建筑构筑物、水体、道路四大用地类型,场地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 功能问题
  景山周边居住区密集,缺少绿色开放空间,给居民的交往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在密集的建筑空间中为城市居民建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让人们在其中共享交往之乐,这是设计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2. 生态问题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建筑逐渐将景山的边界侵蚀殆尽,景山山体面积逐年减少。目前景山的三面被居住区紧密包围,公园的进入性不强。种种不良现象不仅割断了山体的“绿脉”,更割断了人与人交流的“人脉”。
  3. 文化问题
  景山所处地区闽南文化盛行,景山公园在承托人们交往活动的同时,也应利用景观设计表达地域文化特色,把交往与文化传递结合起来。如何通过文化联系城市居民,重新唤起人们内心的“地缘”之情,这也是设计时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项目规划
  1. 主题定位
  “龙文景聚,人和山乐” ——汇川、汇翠、汇田园,观花、观景、观生活。通过景观手法协助山体生态的恢复,将山川之翠、田园之美与人结合起来,并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使其在观花、观果中自在生活。
  2. 空间布局
  景山公园(图1)在布局上形成了 “一轴、一环、三片、多节点”的结构。“一轴”为从北入口至尖山山顶观景处形成的景观轴线。“一环”为围绕山体布置的健康步道。“三片”为依据山体特点形成的娱乐休闲活动、康体健身活动和生态体验活动三大活动片区。“多节点”即入口休闲、台地花园、儿童活动和山林体验等多处游赏景点。
  3. 功能分区
  公园应以场地特征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前提,因地制宜地划分功能分区[6]。规划以围绕山体的健康步道串联了入口休闲、台地花园、康体活动、山林游赏、管理服务五个功能分区,并结合人的交往提供相应的设施(表1)。
  (三)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促进公众交往的探索
  1. 紧凑型活动空间布局形态
  设计以多尺度、多层次的空间类型丰富交往的内容,增加其复合性,提升人们参与交往活动的积极性。公园整体布局以“点、线、面”结构为基础,以多活动、多节点的布局形式增强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景山公园以环山健康步道为主线,连接多种活动空间,设计形成紧密的串珠型空间布局,作为游人交往沟通的媒介。设计以跑步道贯穿全园,给喜爱跑步锻炼的人提供机会,并在提供健身场地的同时,又提供给使用者与更多人擦肩而过的机会。
  2. 多元型公园功能活动安排
  公园的功能活动安排以年龄、社交爱好为出发点,构筑不同的活动组团,以吸引人们进行相关活动,并展开交往。当部分参与者在公共空间活动时,其他的旁观者也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因此,公园设计应充分发挥“人看人”的人群吸引效应,聚集公园的交往人气。[7]
  规划按照“人以群分”的原则为不同年龄的人安排交往的活动空间。儿童可以在公园中寻求玩伴,青少年在公园穿梭时可以找到朋友,老年人可以寻到舞伴和牌友。这些景观空间的设置,既为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起到了促进作用,又为不同年龄层次之间的交流作铺垫。公园将设计场地打造成各类人社交集会的场所,融合周边居民的社交喜好,创造不同的社交圈,以激发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公园为品茶爱好者安排茶室,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露天舞台,为天文爱好者或者工作者提供观星台等以满足人们的多样社交需求。
  3. 易交流式单体空间形式
  在开放空间设计中,设计者有意识地强调边界空间的作用,逐渐将人的活动由边界引向开放空间的中心区域,同时在开敞空间中心处设置依靠物,以供游人停靠。由于人们大多集中于广场边缘地带,且较少停留在广场中心没有身体依靠的地方,因此,在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边缘处设置具有停留设施的带状景观活动场所,使人们既可在边界处逗留,又可随时参与到开敞空间的活动中。如图2,在入口草坪处的设计中,草坪边界以道路为限定,并在开敞空间边缘设置可供停留和观赏的花带景观,促使人们的活动由边界向开敞草坪移动。以树木为基点提供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依靠物,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并可围绕依靠点逐渐发生社会交往行为。
  景山公园设计以绿化、花池、景墙等限定因素创造出大小各异且具有限定感的半开放空间,使空间呈现过渡状态。以半开放空间吸引人们的目光,促使人们前往并进行活动,进而产生人际交往关系。如图3,在龙眼广场的设计中,利用矮墙对空间进行半围合,以向心空間组织公共活动,形成半开敞的空间氛围。设计利用了原有的果林资源,在“保留为主、部分改造”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形成循序渐进的景观序列。
  对于公园中的私密空间,设计着重营造和烘托小空间的交谈气氛,并突出其静谧的空间特点。如图4,在深谷幽潭等景点的创造中,设计以体现私密空间的安静气氛为主导,利用小乔木、绿篱、岩石等元素进行视觉遮挡,形成不完全但可穿透的视听屏障,满足人们想看人而又不愿意被看的心理,使人们在小空间中既可获得内心的安静,又可收获闲谈的愉悦。考虑到人的流动性和干扰性,设计为私密空间场所留有“退路”,便于遭受干扰后人们的及时转移。   4. 可传递式地域文化表达
  景山公园将场地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再利用,规划组织例如龙眼采摘、品茗交流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活动,并通过社区集会、公益活动等来增强邻里间的归属感和社区感,以“有事共做”激发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交往行为,并借此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设计利用山体中原有的龙眼林,将其转变成社区共同维护和享有的精神财产。公园的设计将城市地域文脉与人的需求结合[8],借助日常的维护、修建、采摘等活动逐步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龙眼林后期维护管理问题的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规划同时集结居民中的园艺爱好者,使其参与到台地花海的园艺修剪和设计中。这在激发人们对园艺事业爱好的同时,又可创造共同话题以供居民互相探讨。
  通过景观叙事使人们形成文化共识,将龙文区“鱼、米、花(水仙花)、果(龙眼)之乡”的美誉运用到设计中去,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公园中的水仙花涌泉、龙眼形采摘台就是对水仙花、龙眼形象的提炼并运用,设计旨在传达龙文区的地域精神,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使周边的城市居民获得文化共鸣,并借此产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四、结语
  设计师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来引导人们的交往行为,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笔者通过景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寻求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开放空间匮乏、城市人际隔离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设计以场地内的自然资源为基础,探索了交往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地域文化对人交往活动的影响,即布置紧凑型空间、设置多需求组团、丰富不同空间内容以及凝聚社区、地域文化等促进人们交往行为的发生。设计师通过环境诱导人,促进人们进一步交往。因此,设计师应借助景观,营造利于人們交往的公共空间,不断提升大家见面和接触的频率,促进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但是,景观规划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有限的,若要从根本上改善居民之间的交往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致谢:感谢景山公园规划设计项目组全体成员及南京林业大学张帆、黄仕雄两位老师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02.
  [2] 赵立志,洪再生,严红红,等. 关于营造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2013(1):80-84.
  [3] 张璟.论景观设计中的小尺度交往空间营造[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S2):48-50.
  [4] 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9-31.
  [5] 保罗·贝尔. 环境心理学[M]. 朱建军,吴建平,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09-410.
  [6]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0-101.
  [7] 阿尔伯特·J.  特拉奇.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 王求是,高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5-28.
  [8] 承钧,张丹. 城市公园设计中文脉的体现[J]. 中国园林,2010(10):48-50.
  (责任编辑  古东)
  Abstract: Public communication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an important vehicle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a city. As a medium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ttributes can exert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urban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residents. Based on the lack of outdoor public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the estrangement in urban neighborhood relations,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taking the planning of Jingshan Park in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urban park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space layout, activity organization, individual space form and cultural resonance to provid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urban parks. The public interaction develops from the social connections among neighbors, colleagues and so on. Som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come into being with activities of other types, which reflects the linkage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Space environment and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re interpenetrating and interrelated. Space environment plays a guiding and promoting role in human communication, which in turn exerts 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By improving the spatial shape and activity content of the park, the interpersonal public communic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Key words: urban park; public communication; spatial layout; regional cul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其他文献
摘 要:过去二百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史无前例,它的主要推动力是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但也与人们接受和采纳功利主义价值观有关,这为利益至上的生产者和效用至上的消费者确立了社会目标。从短期来看,这种态度能够激励生产快速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实现文明的飞跃,但这种发展却以全球社会和生态的失衡为代价。恢复社会和生态的平衡需要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它需要同时考虑社会需要和自然限制两方面因素。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这样一个概念,
期刊
摘 要: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探讨美学和生态学关系的学科正在兴起,在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但生态美学不试图改变世界或者采取直接的行动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目标是理解现实的美丽程度,提供批判性的理论认知。在概念上,生态美学和自然生态美学非常接近,他们有着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研究对象。在普遍观念中,生态美学是关于未经人类改造或者只在很小的程度上被改造的自然部分的原则,提倡顺应自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将自身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集体发展实现融合的发生机制与突破现实困境的可行路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归纳式推理方法对山东莱州田家村金丰合作社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可将自身建设与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实现融合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以党的领导为宗旨,通过夯实群众基础,突出“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建设,可将乡村文化建设与产业建
期刊
近年来,人类基因编辑的进展一次又一次地叩响基因编辑人类的大门,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关于基因编辑的伦理论争。这种伦理论争实质是对高新科技时代人之所以为人的伦理审问,它既包含着对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互作的全面反思,也包含着基于新的科研进展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构的探索,包含着代内、代际和种际道德正义的整体思考,包含着对未来人的生产和再生产乃至自然和经济社会再生产方式颠覆性转型的
期刊
摘要:被誉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创始之父”康芒纳诞辰整整100周年了。康芒纳在生态学、生态哲学和生态思想史领域的理论建树与实践张力,与其良好的学习工作经历、激进的思想观念转变、厚重的学术思想来源和充满生态智慧的代表性论著不无内在深层逻辑关联。康芒纳第一次将自然、人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生态学维度分析环境危机的产生根源,并揭示出环境危机根源就在于人为技术圈与自在生态圈之间作用与反作用,提出著名的“生态学四法
期刊
摘 要:“强可持续性”依赖于资源管理或自然资源保护原则,它认为自然环境或生态资本的某些形式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福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贡献。基于这种对强可持续性的理解,当代人类社会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保护我们生存其中的自然环境,因为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它能自我修复的极限。强可持续性不但在伦理层面上提出了我们“如何做好正确的事”这一
期刊
18 世纪英法启蒙思想家试图用力学研究人的本质,说人是机器,只是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如果说这种观点被我们视为无稽之谈,那么最近几十年的各种人学科技的突破,从人类基因全部解码到核磁共振成像对大脑活动的无损即时观察等等,无不令科学家坚信关于“人”的科学终于“成熟”了。1把目光放回国内,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经公开,尽管舆论哗然,质疑之声遍起,他本人仍然坚信“基因手术是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严重疾病的
期刊
2018年12月22日,“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第三期工作坊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主题为“新世纪生态文学的多维视野:研究与教学”,由外国语学院承办。参加工作坊的专家大多为国内生态文学、生态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报告内容涉及新世纪生态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生态文学国别批评、生态批评实践探索以及生态教育与课程建设等议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学术交流成果。  本次工作坊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
期刊
摘 要:政治哲学和环境哲学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新领域。人们认为以往仅仅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与仅仅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哲学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实质上任何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都会需要或者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各组织内部的包括经济、社会权利关系等善品的重新分配。近年来政治哲学也逐渐将环境伦理及环境哲学纳入重点讨论议题;而政治哲学常常探讨的社会群体责任共担层面的平等又会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 要:自2015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这一模式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农户知识水平落后、参与意愿不强烈等。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结合2018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伦农场、北安市赵光农场和佳木斯市桦川县、桦南县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