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教育改革的呼声越发高昂,随之而起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也登上教育舞台。本文以中学政治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现路径进行探讨,探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政治学科教学
早在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学校教育的四大目标: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近年来伴随教育改革的呼声越发高昂,随之而起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也登上教育舞台。而最早提出核心素养问题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谓核心素养,是人自身发展并融入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当具备的少数最关键的共同素养。所谓的核心素养单从内容的角度而言,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实现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培育应融入到每一门学科之中、应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堂教学之中。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学校课程德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本文以学科教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具体以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题国家财政为例,探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课题是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承前启后作用,因为国家财政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与上一课收入与分配的内容是相联系的,同时又为下一框税收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本框共设两目,分别是“财政及其作用”和“财政收入与支出”,包括财政的含义、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范围以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等具体内容。
根据正常的教学进度,学生已经学习了个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关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但是学生对国家财政方面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对国家如何参与社会分配还缺乏全面了解。其实本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为此,笔者观摩的本堂课:执教者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框架,将本框教材从新整合,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逻辑探究结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怎么用才好→怎样管好钱”四部分。四个部分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钱从哪里来——贯彻政治认同
从原有的三维目标出发,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为:1.知道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2.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3.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分配方向。4.理解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执教者将此部分列为探究一:钱从哪里来——财政收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并结合教师PPT展示的2016国家账本,自主感悟国计民生,最后彻底搞清楚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以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本环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学生得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财政收入的增加一般情况下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在此背景下,学生对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发自内心的坚定道路自信,树立理想信念,寻找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要让学生信服,不能只给观点,不加分析,只给结果,不作对比,只许接受,不准辨析。没有经历思维的辨析、情感的认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的政治认同,都只是虚假、盲目、被动、短暂的认同。
二、用到哪里去——培养理性精神
执教者将此部分列为探究二:钱用到哪里去——财政支出。执教者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国家的钱“用到那里去”,按照财政支出具體用途,概括出我国财政支出的类型,同时抛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财政部长,面对这么多的财政收入,您准备用多少?让学生懂得财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对有关时政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国家财政的关心和理解,培养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的思想。深刻感受我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着眼现实、培育学生理智思考、自主、自信坚定的理性精神。
三、怎么用才好——养成法治意识
执教者将此部分列为探究三:钱怎么用才好——财政的作用。本部分作为本框题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本节课能否成功就看本环节学生能否弄清楚搞明白。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主角,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成为课堂的传授者;融入团队、与人合作是参与未来社会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执教者让学生找出“2016国家账本”中的“加、减、乘、除”来分解财政的作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归纳出财政的作用,最后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出财政的作用。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组内相互辨析,最后学生代表发言的方式完美演绎水到渠成式的难点突破。这一完整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中明白国家财政不同于我们个人消费,想怎么花就怎么用,国家财政使用的每一分钱都承载着国家的职能使命;拓展了知识,完善了思维,形成了对法律认可、崇尚和尊崇;规则、程序、权利义务意识。
四、怎样管好钱——引导公共参与
执教者将此部分列为探究四:怎样管好钱。执教者在前面三个部分的基础上抛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管好国家账本?既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激发学生出于政治学科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的现象的兴趣。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就不能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融入社会的工具。本环节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回答宏伟远大真知灼见,有的回答细致入微显现真谛……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
综上,笔者认为从中学政治教学的角度,执教者在完成教育目标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培育核心素养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学习过程贴近生活实际、顺承自然,学习成果不会随时间的流失而过快地在记忆中减退。在独有教学设计逻辑和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政治学科四种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得到培育,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运用以及团队合作等意识能力得到了增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既培育了独立人格又彰显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及基本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13-23.
[2]林崇德.2016.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2016(9).
关键词:核心素养政治学科教学
早在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学校教育的四大目标: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近年来伴随教育改革的呼声越发高昂,随之而起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也登上教育舞台。而最早提出核心素养问题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谓核心素养,是人自身发展并融入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当具备的少数最关键的共同素养。所谓的核心素养单从内容的角度而言,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实现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培育应融入到每一门学科之中、应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堂教学之中。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学校课程德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本文以学科教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具体以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题国家财政为例,探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课题是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承前启后作用,因为国家财政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与上一课收入与分配的内容是相联系的,同时又为下一框税收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本框共设两目,分别是“财政及其作用”和“财政收入与支出”,包括财政的含义、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范围以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等具体内容。
根据正常的教学进度,学生已经学习了个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关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但是学生对国家财政方面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对国家如何参与社会分配还缺乏全面了解。其实本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为此,笔者观摩的本堂课:执教者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框架,将本框教材从新整合,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逻辑探究结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怎么用才好→怎样管好钱”四部分。四个部分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钱从哪里来——贯彻政治认同
从原有的三维目标出发,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为:1.知道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2.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3.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分配方向。4.理解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执教者将此部分列为探究一:钱从哪里来——财政收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并结合教师PPT展示的2016国家账本,自主感悟国计民生,最后彻底搞清楚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以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本环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学生得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财政收入的增加一般情况下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在此背景下,学生对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发自内心的坚定道路自信,树立理想信念,寻找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要让学生信服,不能只给观点,不加分析,只给结果,不作对比,只许接受,不准辨析。没有经历思维的辨析、情感的认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的政治认同,都只是虚假、盲目、被动、短暂的认同。
二、用到哪里去——培养理性精神
执教者将此部分列为探究二:钱用到哪里去——财政支出。执教者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国家的钱“用到那里去”,按照财政支出具體用途,概括出我国财政支出的类型,同时抛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财政部长,面对这么多的财政收入,您准备用多少?让学生懂得财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对有关时政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国家财政的关心和理解,培养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的思想。深刻感受我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着眼现实、培育学生理智思考、自主、自信坚定的理性精神。
三、怎么用才好——养成法治意识
执教者将此部分列为探究三:钱怎么用才好——财政的作用。本部分作为本框题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本节课能否成功就看本环节学生能否弄清楚搞明白。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主角,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成为课堂的传授者;融入团队、与人合作是参与未来社会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执教者让学生找出“2016国家账本”中的“加、减、乘、除”来分解财政的作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归纳出财政的作用,最后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出财政的作用。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组内相互辨析,最后学生代表发言的方式完美演绎水到渠成式的难点突破。这一完整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中明白国家财政不同于我们个人消费,想怎么花就怎么用,国家财政使用的每一分钱都承载着国家的职能使命;拓展了知识,完善了思维,形成了对法律认可、崇尚和尊崇;规则、程序、权利义务意识。
四、怎样管好钱——引导公共参与
执教者将此部分列为探究四:怎样管好钱。执教者在前面三个部分的基础上抛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管好国家账本?既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激发学生出于政治学科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的现象的兴趣。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就不能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融入社会的工具。本环节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回答宏伟远大真知灼见,有的回答细致入微显现真谛……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
综上,笔者认为从中学政治教学的角度,执教者在完成教育目标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培育核心素养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学习过程贴近生活实际、顺承自然,学习成果不会随时间的流失而过快地在记忆中减退。在独有教学设计逻辑和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政治学科四种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得到培育,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运用以及团队合作等意识能力得到了增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既培育了独立人格又彰显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及基本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13-23.
[2]林崇德.2016.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