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孝道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qi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在极其重视忠、孝的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孝道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佛教的生存及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是国内现存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由敦煌《父母恩重经》经文演变而来。《父母恩重经》是一部沟通儒、释的佛教经典,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产物,其产生过程及其基本精神值得深入研究和解读,它见证了佛教一步步融入中国、为更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过程,在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儒家思想; 孝道思想;佛教文化;《父母恩重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36-02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立轴,高182厘米,宽127厘米,于甘肃敦煌千佛洞出土。画中心绘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坐说法,上部绘“七佛”、“七宝”及仙山楼阁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萨分列两侧供养。画轴绢地敷彩,绘佛、菩萨和僧俗人众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动,经变故事分列在说法图两侧,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形式展开,一个情节一幅图,共有15幅图。它们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用山石分隔,每幅画的右侧或左侧都有墨书榜题,说明所画内容。《报父母恩重经变》是国内现存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由敦煌《父母恩重经》经文演变而来。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其一,父母哺乳养育之恩深重,子女仅以无怨心报之是不够的; 其二,子女报父母之恩,就是要让他们去除愚昧、悭贪,增长智慧和乐善好施的佛性,使父母得到善报和解脱; 其三,一切信众,僧徒诸子,都应奉行这种法教,造作福田。
   佛教认为,父母对儿女有十大恩德,分别为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尽恩、为造恶业恩、运行忆念恩和究竟怜悯恩。通过讲说父母的这些大恩大德,倡导众生牢记父母养育之恩、恪尽孝道。内容多有佛教色彩,但却有一定的现实教化意义。
   儒家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前提。儒家经典《孝经》中有一句话:“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传统中,孝道思想不仅体现出一种家庭伦理观念,也体现出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关怀,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一种体现。祭祀祖先是对生命的追思意识,孝养父母是对生命的爱敬意识,生儿育女、以期传宗接代是对生命的延伸意识,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展示出来,这也是儒家孝道文化独特魅力所在。
   儒家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父子之道,天性。”而且,儒家的孝道思想,最终是要为政治服务的:“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不孝是绝对不能为中国统治者所容的。为了消解人们对佛教缺乏孝道的攻击,佛教僧徒便努力在佛教经典里挖掘阐述孝道的思想资源,如西晋时期的《盂兰盆经》,就极力宣扬应该全力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但是,佛教毕竟没有系统论述孝道的经典,中土僧人只好通过伪造经典来阐释孝道学说,以向世人表明佛教也重人伦、讲孝道。《父母恩重经》就是佛教自身努力调和儒、佛思想,特别是自觉与儒家孝道思想融合的产物。其中“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父母之恩,昊天罔极”的思想,显然与儒家的孝道达到了一致。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并没有很快获得迅速传播。到了魏晋时期,开始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才真正获得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着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和调适结果,关系到其在中国的生死存亡。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僧人,对这一矛盾冲突具有明确的认识,于是开始变通,结合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自觉改造佛教学说,尽力争取统治者的支持和认可。
   佛教要真正生存并取得发展,首先要取得皇权的支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刚开始对佛教的传播保持警惕态度,如北魏初期的统治者就对佛教传播的影响每每心存顾虑:“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门为贼。”面对如此现实的强硬政治阻力,佛教高僧总以佛法和儒学具有内在统一性来极力说服最高统治者。史载:“孙皓即政,法令苛虐,废弃淫祀,乃及佛寺,并欲毁坏。皓曰:‘此由何而兴? 若其教真正与圣典相应者,当存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意即如果佛教宣扬的道义和儒家思想不一致,就要焚毁佛经、取缔佛教。在这危急时刻,康僧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这才去除了孙皓对佛教的顾虑,从而使佛教获得合法生存地位。
   《父母恩重经》的出现,与当时的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与唐朝前期帝王对《孝经》的提倡直接关联。唐朝前期,统治者大体上执行儒、释、道三教并举,佛、道二教并行提倡的宗教政策,但不同皇帝在位时期,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又存在一些轻微的差异。唐太宗对佛、道二教基本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既提倡佛教,也尊崇老子和道教。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佛教徒也通过伪造《大云经》神化武则天而受到赏识,于是,武则天极力提倡佛教。唐玄宗时期,对儒、释、道三教都加强了提倡力度,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对儒学和道教的偏重,对《孝经》一书的提倡,更成为唐玄宗时期文化政策方面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无我、无常,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的,为了抛掉这种痛苦,就必须放弃世俗生活,进行修行。中国的儒家思想虽然也重天命,但更多的是“敬天命而尽人事”。在道德理想方面,佛教追求精神解脱,这是以放弃现实生活为代价的。儒家所追求的是成为圣贤君子,而圣贤君子的道德修养是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
   当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冲突,就不得不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当时的统治需要。《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论语》、《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的出现,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父母恩重经》是对佛的信仰,是虔诚而纯洁的,它的内容是庄严的,表现的墨痕是心灵轨迹的流露。佛理禅法主张破除妄想, 遗荡一切诸相,罪福并舍,空有兼忘,众生们神游于佛的神圣、冲虚幻的境界中,《父母恩重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它也反映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种趋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总之,《父母恩重经》的产生过程及其基本精神,值得深入研究和解读。它在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史上的有着重要地位。这是一部沟通儒、释的佛教经典,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产物。它见证了佛教一步步融入中国、为更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传军,金霞.《父母恩重经》与唐代孝文化——兼谈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通儒”与“济俗”现象[J].孔子研究,2008,(3).
  [2]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4]庞卫花.从甘博藏《报父母恩重经变》看唐宋出行风俗[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5]公维军.大英博物馆藏北宋时期父母恩重经变相画绢画研究[J].大江周刊,2013,(8).
  [6]胡发强,刘再聪.从甘博藏《报父母恩重经变》看唐、宋洗儿风俗[J].西藏大学学报,2008,(2).
  [7]秦明智.北宋《报父母恩重经变》画[J].文物, 1982,(12).
  [8]郭晓瑛.甘博藏敦煌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内容新探[J].敦煌学辑刊,2007,(2).
  [9]胡文和.大足佛教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跋[J].世界宗教研究,1983,(3).
其他文献
第一次走进河西走廊,我看到沿国道312线有一段段并行的土夯墙,时断时续,绵延不绝,显得荒凉而破败。经询问才知道,这就是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同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中国万里长城其中的一段。  河西走廊的长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打碎了我多年的向往,心目中那种雄伟、壮观、辉煌之类的想象轰然而溃,其如旧时大户人家的院墙一样,十分平常。后来,我对张掖周边长城作了一些考察,游览了
期刊
一  清嘉庆十七年,原籍浙江上虞的顺天府大兴人徐松(字星伯,1781 1848)在湖南学政任上突遭贬黜,远戍位于清朝疆域最西端的伊犁惠远城  自乾隆朝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叛乱以来,这里一直是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  在徐松到来之前的几十年里,天山南北政局日趋稳定,清王朝实际控制的疆域向西到达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域”这个自西汉以来始终在中原王朝边疆经略史上扮演至关重要角色的地区,进入了它在古代中国最
期刊
盐井  盐井位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处,隶属西藏昌都,是我们由滇入藏后遇到的第一个藏乡。历史上,盐井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这里的居民主要为纳西族人,但实际上他们已严重藏化,失去了纳西族原本的民族特色。我奇怪为什么盐井地区没有被划分给云南省,而是将其归籍于西藏。想想可能还是缘于历史上这里更多地受到藏文化的影响吧。   盐井,顾名思义为产盐的地方。这里盛产红盐和白盐,有著名的
期刊
雪里访贤,   又来到卧龙岗前。   雪花儿乱飘,   一座茅庵,   真乃是修真养性一座仙山   ……  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阳坡川道里,小曲儿随风飘荡,只不见何人在唱。   这里不是卧龙岗,没有伏虎卧龙,要说仙山倒也不假,此地就叫二神仙梁(位于甘肃秦安县南部)。相传,上古年间,有神仙隐于此山,因而得名。神仙变了长龙,首尾茫茫两不见。左边尤其凶猛威武的是大神仙梁;右边同样蜿蜒驰骋的是三神仙梁。
期刊
在中原人眼里,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镇或许并不起眼:一爿弹丸之地,藏于闽北武夷山中,四面环山,一个出口,开阔不足,闭塞有余。建筑芜杂无序,道路坎坷不平。气质就更别说了,名义上虽为集镇(乡村中的城市),但“散、乱、杂”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小农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充其量不过一烟村小镇。   其貌不扬的五夫镇萌芽于西晋时期,初为鸡鸣小村,唤作“五夫里”,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到南宋时方小成气候。虽为商
期刊
随着丝绸之路热潮的到来,生活在古丝绸之路上的14万东干人也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2014年元旦前后,来自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协会会长尤素普·老贾一行三人访问了陕西师范大学,他们向陕西师范大学校长递交了几十名东干学生家长联名写给中国政府及陕西师范大学的俄文感谢信,感谢陕师大对东干学生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关怀。尤素普·老贾用地道的陕西话与校长交谈,乡音未改,模样未变,味道没窜,会见现场氛围十分感人。  
期刊
【编者按】2015年6月25日下午,本刊对陇上名医裴正学教授进行了专访。访谈围绕裴教授的家学渊源、从医经历、医学成就等方面展开。访谈中,裴教授着重对其家族传承演变史进行了详细介绍。  裴正学教授简介:  裴正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级中医师带徒导师、甘肃省首批名老中医、甘肃省医学科学院首席专家、甘肃省中医院首
期刊
田野·工作室  大海湾,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梁二平 1-1  孤独的圣河,永恒的变奏   ——写意敦煌宕泉河  /西 夏 1-6  汉简中的丝绸之路:大宛和康居  /张德芳 1-13   东来学佛僧和西去求法僧   ——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种图景 /梁二平 3-1  河西考察记(一)/杨冰华 3-7  出两关记/冯玉雷5-1  海上丝路与海图   ——最早进入中国地图的海湾 /梁二平5
期刊
2014年7月13日上午,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武威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之后,我们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沿民勤、武威、山丹、民乐、张掖、高台、玉门、瓜州一线,主要围绕齐家文化遗址,深入民勤三角城、沙井子
期刊
序曲 天地开浑沌  中国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四大文明古国,都以不同或相同的文明对人类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令人遗憾和费解的是,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先后在地球上消失,只留下了一些历史痕迹。而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却依然保留着她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呈现出一派青春、生机盎的景象。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人文条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