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庄稼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key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子
  那个冷得说话都能结冰碴儿的腊月,母亲用家里芦花鸡生的蛋在乡里粮店捌饬的一升小米,做了我的救命粮食。我得以度过最枯寒的日子,谷子和生养我的母亲一样,对我充满了恩泽。谷子生在村庄高处,在被父辈修整过的梯田里,不声不响,不言不语,和世界安静对视。
  父亲看着谷子一天天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渐渐成熟。他找来一个葫芦,扎一个稻草人穿上人的衣服,用一根木桩固定在谷地里,稻草人很敬业,风雨无阻,守着一爿谷子不离不弃,不过,这不影响鸟雀来啄食谷子,稻草人轰赶不了它们,有时候硕鼠也掰扳倒一棵谷子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父亲只是做个手势吓唬一下,久而久之,父亲和鸟们就熟悉得像久违的朋友,在阳光暖暖的午后,席地而坐,与其交谈。父亲在谷子和鸟雀面前,永远温文尔雅,很绅士,眼神里流露的是世间少有的恒温,不急不躁,刚刚好。我甚至妒忌过谷子,它能博得父亲的宠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谷子由来已久,195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附近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半坡村,挖掘出盛有谷子的陶罐。这说明国人食用小米的歷史,至少有几万年了。父亲对谷子的敬畏也是延续祖父一辈流传下来的,时至今日,古稀之年的父亲依旧给谷子留一席之地,春种秋收,父亲说,谷子是最好的米,养胃驱寒,直抵内心。
  父亲收获的谷子,三分之二打包给住在城市的儿女,留一小部分他与母亲吃。看病人带一斗小米去,皆大欢喜。小米始终是配角,翻阅名人故事,唐诗宋词,历史书籍,谷子的身影一笔带过,却执着地生长在人世间。难忘谷子的恩情,父辈在,土地在,谷子就在。谷子在岁月的长河里走得久了,就成了一种沉甸甸的乡愁。
  玉米
  我常常坐在玉米地里,听村庄的蛙鸣此起彼伏,荡悠悠飘来,玉米在皎洁的月色里冉冉拔节,身体内的激素在澎湃,散发出的清香肆意流淌,熏香了整个夜晚。
  一滴又一滴露珠,落在玉米枝上,风轻轻走过,我的心灵干净似一张一尘不染的宣纸,守在村庄坡地,看着父辈和农具从老房子里出来,镰刀上挂着一弯弦月回来,数着村庄里的人,一个一个被收割在一顶匣子内,过了门槛,过了石桥,睡在永远的山谷。望着杨树上的喜鹊一家一年一年老去,不知什么时候就做了大地的一捧新泥。犁铧深入大地,耕耘、播种、收获、扬场是村庄的主题。
  那些年,我追在父亲后边,一刀一刀撂倒厚实的玉米棵,充满了五谷丰登的喜悦,连呼出的气息也渗透着玉米的味道。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我在这条古街上行走。  并肩毗连的洋楼,在古老土地的怀抱里沉静地矗立。那些洁净如洗的砖瓦,在日月俯视下传响着诗的铿锵。  一曲悠久的叙事曲依然年轻着:唐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那五间吃喝的小店,迎风的酒旗与缠绵的南曲相应和,锅碗瓢盆的敲击乐擦亮天空……  记不清多少次在这一条古街行走了。  古老的街市蜿蜒起伏,从历史典籍的字里行间时不时走出文化名人,一路走来,跫音悦耳。  多么令人喜愛啊,纷至沓来的游
期刊
那条狗已经不在了。  从它出生还不到一个月,哥哥把它从邻居家抱回来时算起,是八年,九年,还是十年?我已经记不清楚。那时候我还小,也就刚刚会走路吧,我在前面晃晃悠悠地走着,哥哥在后面无精打采地跟着。我走到哪儿,哥哥就跟到哪儿。哥哥不想带我玩儿,我太小了,哥哥和同龄孩子的游戏我不懂,只会添乱。但哥哥不能把我撂在一边自己去玩儿,如果我手臂磕破了皮,或者身上哪儿划伤了,母亲都会拿他是问。哥哥不愿意带我,我
期刊
每年七月份,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一年当中最好的时节。我与小孙两家人自驾从山东到内蒙古,在阿荣旗鄂温克族朋友老郝的陪同下,顺着绥满公路自东向西,穿行在兴安岭黛青的林区,海拉尔金黄的花海和额尔古纳碧绿的草原,最后登上了心驰神往的阿尔山天池。  我们正大步踩着石阶,埋头向着山下走去,突然一个熟悉的乡音在我耳边轻轻响起:“林丹!”我猛地全身一颤,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大学年级主任,曾经教过我
期刊
记不清是在几岁时,有一天夜里睡觉前,奶奶塞给我一颗水果糖,剥了糖纸,将糖果含在嘴里,便在甜蜜中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很是驚喜,嘴里还有薄薄的一小片糖果。那颗小小的水果糖,给了我一个甜蜜的夜晚,又给我一个甜蜜的早晨。早晨甜,那一天都甜啊。  不怪孩子馋,那些年孩子们不容易吃到糖果。一般人家没钱买,就算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糖果。不过,民间总有民间的智慧,没钱买或者有钱买不到,都扑灭不了人们吃糖的梦想。
期刊
庚子初秋,我們走进了吴昌硕故居,潇潇的细雨打湿了我虔诚的目光。哦,朴素的江南四合院。  先生的故居在安吉县鄣吴村,是一个峰峦环抱、竹木葱茏的山村,风景清幽。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农历八月初一,先生诞生于这幢老屋,在此度过了少年时光。故居为四合院建筑,原有主楼、东西侧厅、倒厅和“状元桥”、半月池等,总占地约2500平方米。清咸丰末年,因战事之故,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仅留下东侧厅。1987年
期刊
大雪飞舞,我站在窗前,静静地感受着满世界的洁白。  突然,手机响起,是父亲来电,接通了,那头却不说话,我大声叫着:“爸!爸爸!”那头还是没有声音,如是三次,我有点儿着急。父亲新年88岁高龄,一个人生活在乡下,保姆回家过年去了,父亲一个人在家,看着他的猫儿、鸟儿。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我又拨打过去,父亲终于说话了:“小燕儿,我这里着火了,已经扑灭了。”天呐,声音如此平静,说完就挂断了。我只好拨通邻居
期刊
总有些时候,全世界都不爱了。  横阳支江静卧千年,哪能为一粒尘埃动容?我不过是和爱人一言不合,吵了架,气鼓鼓地喊:“我不想跟你回家!”然后转身就走,头也不回。而我的爱人,他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委屈,可他很生氣,并没有跟来。如果他当时追上来,并抱抱我,我现在应该已经左手是诗,右手是歌了,何至于在江堤上思考人生?人这一生,归根到底是跟人打交道,跟别人或者跟自己。这个“别人”分两种,一种生人,一种熟人,跟生
期刊
汀泗长寿村有个黄陂垴,站在黄陂垴上左可眺望永安城,右可鸟瞰温泉城。这个信息是前几天去长寿村下乡时听村支书董庆辉讲的,当时就决定一登黄陂垴。  今天周末与一凡兄、新平兄相约前往,两位驴友欣然同意。  上午有零星小雨,晌午时有放晴的迹象,我们相约在董庆辉支书家里午餐,然后登山。下午二时许,从七二家里简餐后稍事休息即行出发。甫一上山,七二就非常兴奋活跃。因为工作关系我与七二打过多次交道,印象中他不善言语
期刊
死亡,从来都是一切哲学的源头!而不知死,焉知生?  假如原创江南越韵歌剧《秋瑾》,不遇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长李强,倘若李强先生不是《秋瑾》落户绍兴文理学院的推手,第一锹破土动工的奠基人,也就不会有歌剧《秋瑾》今天的轰动效应!不会有本月22日晚7点,登台绍兴大剧院的发轫,更不可能有12月8日晚,《秋瑾》在杭州余杭保利大剧院首演的诞生!以及作为一部在秋瑾的故乡绍兴,于145年之后,再度重温秋瑾精神的壮
期刊
我的奶奶出生在1909年,7岁开始缠足,拥有一双标准的“三寸金莲”。她出嫁时,才下花轿,脚刚一着地,就听到围观的人们在啧啧称赞,夸奖老生家新媳妇的脚缠得真是漂亮。  奶奶出生在鲁西南滕州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从没上过学的她虽然只识得不多的字,但她天资聪颖,会讲很多故事,会自己编词唱歌,记得她编过一首夸奖我妈贤惠孝顺的歌,每句字数相同,很押韵。奶奶曾把那首歌唱给我们听,还唱给隔壁我四姥娘和几个表姨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