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一段时间了,通过这段时间的不断学习实践,我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纵观整个新课程标准和新教科书的内容,从现象、结构、内容几方面都强调了创新,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科的特点,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都要有很大的改进。
一、教学观念的改进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执行者,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提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进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也不能表现于形式,而是要真正地落实到课改中去。当然观念的形成不是某一次学习就能形成,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钻研,不断地改进,这也对教师的组织、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准备好十桶水”,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课改中发挥作用,担当起现代教育的重任。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要求具体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我们的美术教学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学生素质的差异性,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使每个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二)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学好美术最关键的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生的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三)要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艺术。要通过我们的美术教学,使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四)要大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程应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流畅,灵活性增强,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施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精神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解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课题准备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欣赏课,学生就要对一些名画、名家作一些了解,学生可以从书籍、杂志、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对于造型课、设计课就要求学生多看多欣赏好的作品,同时根据自己的思路准备好相关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全员参与、共同探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课堂教学方面,改变以往那种教师主动介绍,学生被动听的模式,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对于欣赏课,教者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挥学生自我个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艺术活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具体教学方法有:
(一)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是美术的一种基本品质,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教学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活的享受和责任感,使他们养成尊重、保护自然的良好态度,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继承传统,学习前人宝贵的经验。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欣赏中外美术精品,学习前人丰富的经验,将它继承、发展并向深层次推进。
(三)挖掘潜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建立在人的感知基础上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教学体系环境中,很多的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每一位学生接触实际生活和具体事物,这样,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前提条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用点、线、面构建物件的整体框架。
(四)开拓创新,促进学生形成艺术优势。在知识更新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开拓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所有成员最为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进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为美术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有利、最适宜的内外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实际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对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认真研究和探索新课程标准,改进教学观念、思路和方法,努力为新课改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科的特点,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都要有很大的改进。
一、教学观念的改进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执行者,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提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进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也不能表现于形式,而是要真正地落实到课改中去。当然观念的形成不是某一次学习就能形成,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钻研,不断地改进,这也对教师的组织、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准备好十桶水”,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课改中发挥作用,担当起现代教育的重任。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要求具体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我们的美术教学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学生素质的差异性,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使每个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二)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学好美术最关键的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生的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三)要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艺术。要通过我们的美术教学,使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四)要大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程应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流畅,灵活性增强,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施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精神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解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课题准备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欣赏课,学生就要对一些名画、名家作一些了解,学生可以从书籍、杂志、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对于造型课、设计课就要求学生多看多欣赏好的作品,同时根据自己的思路准备好相关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全员参与、共同探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课堂教学方面,改变以往那种教师主动介绍,学生被动听的模式,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对于欣赏课,教者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挥学生自我个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艺术活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具体教学方法有:
(一)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是美术的一种基本品质,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教学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活的享受和责任感,使他们养成尊重、保护自然的良好态度,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继承传统,学习前人宝贵的经验。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欣赏中外美术精品,学习前人丰富的经验,将它继承、发展并向深层次推进。
(三)挖掘潜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建立在人的感知基础上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教学体系环境中,很多的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每一位学生接触实际生活和具体事物,这样,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前提条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用点、线、面构建物件的整体框架。
(四)开拓创新,促进学生形成艺术优势。在知识更新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开拓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所有成员最为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进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为美术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有利、最适宜的内外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实际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对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认真研究和探索新课程标准,改进教学观念、思路和方法,努力为新课改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