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发展高职教育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开展东西部高职教育对口支援已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课题之一,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新探索,获得了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认识和经验。
反哺西部共求发展——对口支援的历史夙愿
教育对口支援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所迫,东部的一些高校和职业院校迁往西部,对西部的教育发展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院的前身是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迁至西部,在广西、重庆等地兴办职业学校,经历了千难万险,培养了一批包括江竹筠烈士在内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了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1939年12月,迁往桂林的中华职业补习学校连同中华职业教育社被日机炸毁后,不仅迁址续办,而且还增设了会计训练班、中等机械技术科;在重庆建立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开办了工商管理和机械两个科目。1945年,中华职业学校迁往上海陆家滨原址时,教育规模和质量都比原先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提高。西南的沃土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还为我们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西部地区过去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哺育了我们,今天我们理应对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进行反哺,这是东部学校的义务和夙愿。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我院多年来一直十分注意招收与培养西部边疆地区的学生。改革开放以来,还通过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与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此外,在省内常年坚持招收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毕业以后,大部分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心手相连共谋发展——对口支援的时代主题
2001年,教育部开始启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这是教育部门应国家号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快西部高等院校的发展,共组织了18对东西部高等学校实行对口支援,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2005年教育部又组织了11所东部高职院校与西部19所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对口支援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院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紧密、务实的全面合作关系。双方通过教学科研合作、师资培训合作、干部挂职合作,促进了两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我们以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作为合作支援的基础,以省品牌特色专业和国家精品课程为主要的支援软件,进行适合对口两地区特定行业企业要求的专业合作,使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西部地区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能满足东部地区急需劳动力输入的需要。同时,我们致力建设一批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实施了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计划,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人才资源基础。一年多来,双方在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实施灵活学分制的学籍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获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除了教育部安排的对口支援项目外,我们还同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和苏北宿迁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对口支援,帮助他们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安排集团的学生到我院的实训基地进行操作实习。总之,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我们一贯坚持了自己的宗旨,即要尽自己的能力,通过中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欠发达地区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
东西合作共同发展——对口支援的根本目标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对口支援的核心。西部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当前高职教育对口支援应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以合作专业为重要载体,努力培养适应西部地区相关行业岗位要求,自觉追踪当地技术领域发展,掌握最新应用技术,能够扎根于西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增强受援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教育对口支援的根本要求。高职教育对口支援要着力为受援学校增添新的活力,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促使他们主动利用东部地区高职教育的经验,建立适合西部区情的办学理念,推动受援地区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共同发展是高职对口支援的目标。东部与西部既是支援与受援的关系,也是互利互补的关系。不能把受援方看成单纯的受动体,要看到参与西部大开发也是东部地区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在专业设置上既要满足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东部快速发展对人才输入的要求。尽可能选择相同的领域以及对口性强、有合作沟通基础的专业进行合作。支援方要本着友好平等、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扶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将自己教改中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对方,根据对方的特点,帮其形成和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达到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尤 健
反哺西部共求发展——对口支援的历史夙愿
教育对口支援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所迫,东部的一些高校和职业院校迁往西部,对西部的教育发展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院的前身是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迁至西部,在广西、重庆等地兴办职业学校,经历了千难万险,培养了一批包括江竹筠烈士在内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了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1939年12月,迁往桂林的中华职业补习学校连同中华职业教育社被日机炸毁后,不仅迁址续办,而且还增设了会计训练班、中等机械技术科;在重庆建立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开办了工商管理和机械两个科目。1945年,中华职业学校迁往上海陆家滨原址时,教育规模和质量都比原先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提高。西南的沃土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还为我们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西部地区过去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哺育了我们,今天我们理应对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进行反哺,这是东部学校的义务和夙愿。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我院多年来一直十分注意招收与培养西部边疆地区的学生。改革开放以来,还通过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与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此外,在省内常年坚持招收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毕业以后,大部分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心手相连共谋发展——对口支援的时代主题
2001年,教育部开始启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这是教育部门应国家号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快西部高等院校的发展,共组织了18对东西部高等学校实行对口支援,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2005年教育部又组织了11所东部高职院校与西部19所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对口支援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院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紧密、务实的全面合作关系。双方通过教学科研合作、师资培训合作、干部挂职合作,促进了两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我们以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作为合作支援的基础,以省品牌特色专业和国家精品课程为主要的支援软件,进行适合对口两地区特定行业企业要求的专业合作,使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西部地区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能满足东部地区急需劳动力输入的需要。同时,我们致力建设一批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实施了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计划,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人才资源基础。一年多来,双方在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实施灵活学分制的学籍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获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除了教育部安排的对口支援项目外,我们还同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和苏北宿迁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对口支援,帮助他们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安排集团的学生到我院的实训基地进行操作实习。总之,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我们一贯坚持了自己的宗旨,即要尽自己的能力,通过中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欠发达地区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
东西合作共同发展——对口支援的根本目标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对口支援的核心。西部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当前高职教育对口支援应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以合作专业为重要载体,努力培养适应西部地区相关行业岗位要求,自觉追踪当地技术领域发展,掌握最新应用技术,能够扎根于西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增强受援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教育对口支援的根本要求。高职教育对口支援要着力为受援学校增添新的活力,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促使他们主动利用东部地区高职教育的经验,建立适合西部区情的办学理念,推动受援地区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共同发展是高职对口支援的目标。东部与西部既是支援与受援的关系,也是互利互补的关系。不能把受援方看成单纯的受动体,要看到参与西部大开发也是东部地区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在专业设置上既要满足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东部快速发展对人才输入的要求。尽可能选择相同的领域以及对口性强、有合作沟通基础的专业进行合作。支援方要本着友好平等、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扶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将自己教改中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对方,根据对方的特点,帮其形成和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达到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尤 健